A | A | A

第四章 计划外的冰箱

小说: 浪尖淘金   作者:安生日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浪尖淘金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章节无错乱精修!
 

------

陈海生决定去镇供销社碰碰运气。

这个念头是从夜校老周头那里来的。那天讲完珠算,老周头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忽然说:“海生啊,你总盯着那几块跳字表,路子太窄。我听说县里要搞‘家电下乡’试点,镇供销社进了一批‘荷花’牌电冰箱,说是给农村供销点的。不过……”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这批货是‘计划外’的,没走正常调拨渠道,供销社主任老陈头卡得死,怕被说‘投机倒把’。”

“计划外?”陈海生心头一动,“能买吗?”

“难。”老周头摇摇头,“但也不是完全没门路。老陈头那个人,我知道,爱喝两口,家里孩子多,手头紧。你要是能帮他解决点‘困难’,再把‘政策依据’找足了,说不定……”

陈海生记下了“荷花”牌冰箱这个名字。下课后,他绕到镇东头的代销点,果然看见玻璃柜台里摆着两台银灰色的“荷花”牌冰箱。外壳锃亮,压缩机嗡嗡作响,标价牌上写着“1490元”。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砸得他心口发闷——他全部身家加起来,也不够买半台。

但他没退缩。当晚,他在夜校的小本子上写下:“目标:荷花牌电冰箱。难点:计划外指标,供销社主任老陈头。策略:解决其实际困难(酒?钱?),寻找政策支持(县物资局?)。”

接下来的几天,陈海生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白天帮母亲劈柴、做饭,夜里去夜校抄政策文件,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琢磨怎么接近老陈头。

打听到老陈头住在镇西头的职工宿舍,爱去街角的小酒馆喝酒,每晚必喝二两“高粱烧”。于是,某个傍晚,陈海生揣着从母亲那里“借”来的五块钱(谎称是帮邻居卖鱼赚的),蹲在小酒馆斜对面的墙根下,等老陈头出来。

老陈头五十来岁,啤酒肚腆着,走路有些晃。他出了酒馆,摸出烟卷,点燃,深吸一口,烟雾里眯起眼。陈海生瞅准机会,迎了上去。

“陈主任,您好!”弓着背,脸上堆着笑。

老陈头上下打量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审视:“哪来的小同志?有事?”

“我是……镇东头陈大柱的儿子。”陈海生报上邻居家一个老实人的名字,“听说您最近在忙冰箱的事?我……我对这玩意儿也挺感兴趣,想跟您请教请教。”

老陈头嗤笑一声:“请教?你个毛头小子懂什么冰箱?”

“我不懂技术,”陈海生赶紧说,“但我懂政策。县里文件不是说要‘支持社队企业发展,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吗?您这批冰箱,要是能顺利分到各村供销点,这不正符合文件精神?”

老陈头夹烟的手顿了顿。这小子,话里有话。

陈海生趁热打铁:“我这几天把县里近三年的政策文件都翻遍了,关于‘计划外物资流通’这一块,有这么几条……”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抄着老周头教他的几条政策要点,“您看,文件里说,‘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生产企业在完成征购任务后,将部分产品通过正当渠道投放市场’,还有‘鼓励集体和个体商业参与城乡物资交流’……”

老陈头眯着眼看那纸,烟灰簌簌掉在纸上。他没说话,只是端起酒碗,咕咚喝了一口。

心里有底了。老陈头这种老供销,最吃“政策”和“人情”两套。接下来几天,他隔三差五就往老陈头家跑。有时拎着半袋自家晒的红薯干,有时帮着老陈头家的小丫头辅导作业(他在夜校学的算术派上了用场),有时则旁敲侧击地打听老陈头的难处。

知道了,老陈头老家有个生病的老母亲,每月得寄钱回去;小女儿明年要上高中,学费还没着落;上次分房,他因为“作风问题”被卡了下来……

“陈主任,我有个远房表舅,在县物资局上班。”一天晚上,陈海生神秘兮兮地说,“说,今年县里有个‘支农’专项指标,专门给农村供销社的。要是您这批冰箱能挂上‘支农’的名头,文件上肯定能说得过去。”

老陈头放下酒碗,盯着他:“你小子,肚子里憋什么坏水?”

“我没憋坏水,”陈海生诚恳地说,“我就是想……咱镇里的老乡们,冬天能吃上口冰镇西瓜,娃娃们能看看电视,这不也是好事?您把这批冰箱分下去,大家的日子能好过点,您也有面子不是?”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浪尖淘金

老陈头沉默了。他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夜色,烟头在指尖明灭。

过了几天,老陈头把陈海生叫到办公室。他桌上摆着两瓶“泸州老窖”,一包“大前门”烟。

“小子,算你有点门道。”老陈头拍了拍陈海生的肩膀,“指标的事,我给你问问。但你得保证,这批货出了问题,跟我没关系。”

陈海生连连点头:“您放心,陈主任,我保证!”

半个月后,陈海生拿到了盖着供销社公章的提货单。他攥着那张薄薄的纸,手心全是汗。货在县仓库,需要自己去提。

借了村里拖拉机手王大叔的车,花了一整天时间,把五台“荷花”牌冰箱运回了镇里。王大叔看着这些“金贵”的玩意儿,啧啧称奇:“海生,你这买卖,能行?”

“能行!”陈海生咧嘴笑了,“等卖了钱,给您多加两斤柴油!”

冰箱堆在夜校的储藏室里,像一座银色的小山。夜校的几个老师围着看稀奇,老周头摸着光滑的外壳,感叹:“这玩意儿,要是咱自己能生产就好了。”

陈海生没心思听这些。他盯着冰箱,心里盘算着:镇里一共有十三个行政村,每个村供销点先分一台,剩下的两台,能不能在镇上找个好位置卖掉?

首先想到了镇子最热闹的十字街口。那里有个废弃的粮站仓库,租金便宜。找到仓库管理员老张头,递上一根“大前门”:“张叔,我想租您那仓库,放点……农机配件。”

老张头叼着烟,眯眼打量:“农机配件?你这小子,鬼鬼祟祟的,上次卖那电子表,我就看你不对劲。”

陈海生心里一凛,脸上却堆着笑:“张叔,那是以前不懂事。现在政策好了,我想正经做点买卖。您看这仓库,位置多好,交通方便……”

老张头吐了口唾沫:“行吧,一个月八十块。先交三个月押金。”

陈海生咬咬牙,从怀里掏出刚卖电子表攒下的钱。那钱带着一股油布和汗水的味道,此刻却像砖头一样沉甸甸的。

交完押金,又去买了两桶红漆,把仓库门口的“粮食储备库”几个字刷掉,换上了崭新的“海生家电经销点”。红漆在斑驳的墙上格外醒目,像一面跳动的旗帜。

第一台冰箱卖给了镇小学的张校长。张校长想要一台给学校伙食团冰镇蔬菜,但苦于没指标。陈海生拍着胸脯:“张校长,您放心,这台冰箱是‘支农’指标过来的,手续全齐。您要是嫌贵,分期付款也行!”

张校长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签了字。拿着那沓带着陈海生手温的钞票,陈海生感觉像做梦一样。

第二台冰箱卖给了镇上的“赵裁缝”。赵裁缝想给即将结婚的女儿置办嫁妆,看中了冰箱的“时髦”。陈海生给他包上红绸子,大吹特吹:“赵师傅,这冰箱可是‘荷花’牌,上海产的!以后您闺女回门,拎着这冰箱,多有面子!”

赵裁缝被哄得眉开眼笑,当场付了全款。

第三台、第西台……冰箱一台台被搬空。夜校的储藏室又恢复了空荡荡,但陈海生的口袋里,却鼓了起来。他数着那些皱巴巴的钞票,第一次觉得,原来“合法”做生意,比提心吊胆地走私,来钱更快,也更踏实。

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顺利。

第五台冰箱刚摆上柜台,就被县工商局的人盯上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拿着文件,皱着眉说:“谁让你卖计划外物资的?手续呢?”

陈海生心里一慌,但还是强作镇定:“同志,我有手续!这是供销社的提货单,这是……”

“提货单?”年轻人接过一看,又看了看仓库门口的牌子,“谁批准你开经销点了?个体户不准私自开仓库,更不准倒卖计划外商品!跟我走一趟!”

陈海生脑子嗡的一声。他想起老周头的话:“政策不会骗人,但政策是人执行的。”慌忙掏出烟,塞给年轻人:“同志,您大人有大量,我也是响应政策,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

年轻人推开他的烟:“少来这套!我们是接到群众举报,说你这里投机倒把!走,跟我们去局里!”

陈海生的心沉到了谷底。看着那些剩下的冰箱,看着墙上鲜红的“海生家电经销点”,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以为自己找到了“光明大道”,却没想到,这条路上,依然布满了荆棘。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浪尖淘金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