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商局那间办公室,比夜校的祠堂还阴冷。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深色的霉斑,像是岁月啃噬后留下的疮疤。一股陈旧的纸张、墨水混合着廉价烟草的味道凝固在空气里,沉甸甸地压在人胸口。
陈海生站在屋子中央,粗糙的手心在裤缝上蹭了又蹭,却怎么也蹭不干那层沁出的冷汗。他面前的办公桌漆色斑驳,桌后坐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约莫西十多岁,衬衫是那种洗得发白的浅蓝,领口却扣得一丝不苟,连最上面那颗喉结处的扣子都紧紧系着,勒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男人低头看着文件,鼻梁上的眼镜滑下少许,镜片后投射出的目光,偶尔抬起时,像冬日里冻住的湖面,平静却刺骨。桌子一角,放着一个掉了不少瓷、印着红字的旧搪瓷杯,杯口氤氲着微弱的热气,几片粗硬的茶叶沫子漂在暗黄的水面,无精打采。
“姓名?”男人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像一块小石子敲在光洁的玻璃上,清脆,冰凉,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陈……陈海生。”他喉咙发干,声音挤出来,低得像蚊蚋哼鸣,几乎要被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盖过。
“年龄?”
“十……十七。”他下意识挺了挺单薄的胸膛,仿佛这样能增加一点可信度。
“职业?”男人的笔尖在表格上悬停。
“……农民。”陈海生顿了顿,喉结滚动了一下,又补充道,“最近……在村里,做点小买卖。”他把“村里”两个字咬得稍重,仿佛划清这个范围就能安全些。
“小买卖?”男人终于抬起眼,镜片后的目光像两把被擦得雪亮的刀,精准地刮过陈海生的脸,“卖计划外的冰箱?两台‘雪花’牌175升双门?你知道这属于什么性质吗?投机倒把!”最后西个字,他吐得清晰而缓慢,带着一种宣判般的重量。
陈海生的指甲猛地掐进掌心,刺痛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些。他想起夜校老周头讲过的案例:去年邻县有个贩子,倒卖一批计划外的涤纶布,不多,也就十几匹,被判了两年。他喉咙里像塞了一把沙子,又干又涩,却强撑着解释:“同志,我……我是响应县里‘支援农村建设’的政策……那批冰箱,是镇供销社老陈主任批的‘计划外’指标,有……有提货单的,白纸黑字盖着章……”他试图从那份混乱的记忆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提货单?”男人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下撇了一下,形成一个冰冷的弧度,与其说是笑,不如说是肌肉的抽动。他拿起桌上那份薄薄的、盖着红头文件的纸页,用手指弹了弹,“供销社主任老陈头批的?他倒是会钻空子。‘计划外’物资的流通,县里去年下的补充规定写得明明白白,‘需经县物资局审批备案’。你有物资局的批文吗?”他目光如炬,盯着陈海生瞬间煞白的脸,“没有。那就是无证经营,扰乱市场秩序,说你是投机倒把,冤枉吗?”他“啪”地一声合上文件夹,那声响像惊堂木,震得陈海生心口一颤。
陈海生的脑子嗡的一声,仿佛有无数只蜜蜂在里面乱撞。他早该想到的!老陈头那种在供销系统混了一辈子的老油条,最擅长就是在各种政策的缝隙里打擦边球,利用信息差和一点小权力倒腾东西。喝酒时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县里默许的”,出了事……他没想到,这擦边球最终会这么硬生生、这么冰凉地砸到自己脚背上,疼得钻心。
“同志,我……我真的不知道,我不是故意的。”他声音发颤,带着一丝连自己都厌恶的哀求腔调,“我就是想……镇里小学张校长找我,说伙食团的肉没地方冰,老是坏;村东头赵裁缝家闺女要结婚,想凑‘三转一响’……我寻思着,能帮就帮……”
“借口。”男人把一支黑色的钢笔往桌面上不轻不重地一摔,笔帽跳了一下,“动机不能改变性质。投机倒把就是投机倒把,破坏了国家计划,扰乱了市场。按照规定,”他翻开另一本厚厚的册子,手指点着其中一条,“没收此次违法所得,处以五百元罚款,责令停止相关经营活动,整顿一个月。”
五百块!
这个数字像一枚烧红的钉子,猛地钉进陈海生的耳朵里,烫得他眼前一阵发黑,血液轰的一下全都冲上了头顶。他全部的家当,藏在床底砖缝里、母亲药罐子底下那些零零碎碎的毛票和几张“大团结”,加起来也不过三百多块。这五百块的罚款,够他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跑十几趟水货,够母亲吃大半年的药!冷汗彻底浸透了他后背那件粗布褂子,冰凉地贴在皮肤上。
“同志,能不能……通融通融?高抬贵手……”他几乎是弓着腰,声音挤在喉咙眼里,“我以后再也不敢了,就这一次,我保证……罚少点,行不行?我家里还有老娘病着……”尊严在这一刻被碾得粉碎,只剩下最本能的求生欲。
“通融?”男人站起身,他个子不高,但那种长期身处某种权力位置带来的气势却压得人喘不过气。他背着手踱到窗边,看着外面院子里一棵半枯的石榴树,“法律面前,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哭穷卖惨这套,在我这儿行不通。”他转过身,金丝眼镜反射着窗外灰白的光,“你要是真不懂法,不懂政策,那边,”他指了指墙角一个旧木柜,上面堆着好些落满灰尘的文件和书籍,最上面是一本蓝色封皮的《经济管理法规汇编》,“拿去看,学明白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再来。”
陈海生盯着那本书,蓝色的封皮己经泛出旧黄,边角磨损得厉害,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要把他彻底压垮。他突然想起夜校老周头私下闲聊时说过的话:“政策啊,有时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可此刻,他只觉得自己像一只掉进冰冷铁夹子的兔子,无论怎么蹬腿挣扎,那坚硬的铁齿都只会越咬越紧,逃不出这张无形却无比结实的网。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请”出办公室的。只记得那个男人最后挥了挥手,像拂去一只苍蝇。
门外,走廊里光线昏暗,墙皮脱落得更厉害。县工商局的干事小张正蹲在墙角,嘴里叼着烟,眯着眼看烟雾袅袅上升。看见陈海生失魂落魄地出来,他掐了烟头,用鞋底碾了碾,嘿嘿一笑,露出被烟熏得发黄的牙齿:“哟,海生哥,咋样?碰钉子了吧?我就说周股长这人,认死理,六亲不认,我叔(老周头)的面子都不好使。”
陈海生没理他,胃里一阵翻腾。小张是老周头的远房侄子,托关系塞进工商局混日子,平时最爱凑热闹,拿这些被抓了典型的“投机倒把分子”寻开心,仿佛这样就能凸显出他那份工作的优越性。陈海生攥紧拳头,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的肉里,一股屈辱和愤怒混着绝望冲上来,却最终只是咬了咬牙,把所有的情绪都咽回肚子里,转身踉跄地往外走。
走出工商局那扇沉重的绿色木门,外面街道上的阳光猛地扑过来,刺得他眼睛生疼,几乎要流出泪来。镇子里的喧嚣像突然开了闸的洪水,瞬间将他淹没:隔壁巷子里卖菜农妇尖利的吆喝声,自行车铃铛清脆的叮当声,远处孩子们追跑打闹的笑声,拖拉机开过时突突的轰鸣和扬起的尘土……可这一切,在他听来都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模糊的毛玻璃,热闹是别人的,他只觉得嘈杂,以及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的孤立无援。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两条腿像灌了铅。裤兜里那几张皱巴巴的钞票被手心的汗浸得发软,那是卖掉前两台冰箱赚的几十块钱,原本是计划着给母亲抓下一副药,再买点好米,此刻却像几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大腿皮肤生疼,更烫得他心口一阵阵抽搐。
他想起把冰箱抬进镇小学伙食团时,张校长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说孩子们夏天终于能吃上不变质的饭菜了;想起赵裁缝拿到冰箱票时,那张总是愁苦的脸上绽开笑容,忙着给他递烟,说闺女嫁妆总算有件像样的东西,不用被婆家看轻;想起自己揣着那点钱回家,告诉母亲以后能做“正经买卖”时,母亲躺在床上,枯槁的脸上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闪过的那丝几乎不敢置信的、微弱却真实的光亮……
“完了……都被我搞砸了。”他低声嘟囔,声音沙哑,带着哭腔,却又死死忍住,只是把头埋得更低。
不知不觉,他走到了夜校门口。老祠堂的青砖灰瓦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沉寂,那扇熟悉的、吱呀作响的木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老周头讲课的声音,断断续续,却清晰地钻入他的耳朵:“……商品的流通,必须符合国家的计划和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服务人民……不能机械,要理解其精神……”
这声音像有一种魔力。陈海生在门口徘徊了片刻,手指几次抬起又放下,最终还是咬了咬牙,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侧身挤了进去。
教室里比他想象的要亮堂些,夕阳的光线从高处的窗户斜射进来,在空气中划出几道朦胧的光柱,灰尘在光柱里缓慢地飞舞。下面坐满了人,大多是熟悉的面孔,此刻都专注地看着黑板。老周头站在那块刷了墨的门板前,正用粉笔写着“价值规律”西个大字,粉笔划过黑板,发出轻微的吱嘎声。看见他猫着腰溜进来,老周头写字的动作顿了一下,目光在他苍白的脸上停留了片刻,随即不易察觉地叹了口气,朝他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坐。
陈海生低着头,避开那些或好奇或探究的目光,快步走到最后一排,坐在自己常坐的那个破条凳上。条凳冰凉,让他打了个激灵。黑板上,“价值规律”旁边,还写着“供求关系”、“市场调节”等字眼,浪尖淘金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浪尖淘金最新章节随便看!像是一幅他似懂非懂的地图。
老周头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慢慢踱到他身边,挨着他坐下,声音压得很低:“听说……你去工商局了?为冰箱的事?”
陈海生猛地抬头,眼圈瞬间就红了,他用力点了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唉,”老周头叹了口气,皱纹深刻的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了然,“我猜到了。老陈头捣腾给你的那两台冰箱,是县里特批给供销系统内部处理的‘支农物资’指标,价格是便宜,但按规定只能由供销社自营,或者定向给公社大队,私下倒卖给你,再让你加价卖出去,这确实违规,撞枪口上了。”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几乎是在耳语,“不过……海生啊,有些事,不能光看表面。老陈头这人,其实不坏,甚至……有点可怜。”
陈海生愣住了,茫然地看着老周头。
“他也是被逼得没法子了。”老周头目光望向窗外,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他家老太太,肺气肿,开春就躺下了,县医院说要做个手术,起码得这个数。”他悄悄比划了一个手势,“他攒的那点家底掏空了,还差三百块。小闺女争气,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光学费、住宿费,一学期就得八十多。他一个供销社主任,听着好听,工资就那几十块死钱,老婆又是农村户口,没工作……他不想点旁门左道,怎么办?等着老娘咳死?看着闺女辍学?”
陈海生彻底呆住了,嘴巴微微张开。他脑海里浮现出老陈头的样子,那个总是穿着旧中山装,说话带着点官腔,喝酒上了脸就喜欢拍着年轻人肩膀称兄道弟的中年男人。他原本以为,老陈头只是个卡着指标不放、趁机捞点好处的“老顽固”,此刻,老周头的话却像一把锤子,敲碎了他那简单而愤怒的想象,露出底下复杂而苦涩的现实。他忽然觉得,那个卡住他喉咙的政策,和那个被他怨恨的老陈头,其实都像是被无形的绳索捆绑着,而他自己,不过是这绳索末端最微不足道、却被勒得最疼的那一个。
“那……那我能帮他什么?我又能怎么办?”陈海生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助的颤抖,他像是抓住了一根浮木,却不知道该如何划向岸边。
老周头收回目光,重新看向他,眼神变得锐利而充满引导性,他指了指黑板上那些词:“你想做家电生意,对吗?这想法没错,路子是看准了的。但计划外的冰箱,政策风险太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现在政策鼓励的是个体经济,但有个范围,比如修理服务、小商品零售。你可以先从维修家电入手,收音机、电风扇,镇上多少人家有?坏了没处修,或者修理铺排长队。这门手艺,稳当,需求大,政策也支持。慢慢积累资金,积累口碑。等时机成熟了,信誉有了,本钱厚了,再想办法去联系正规的批发渠道,哪怕从零配件开始做呢?”
维修家电!陈海生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像黑夜里划亮了一根火柴。他在镇东头桥堍见过王大叔的修理铺,门口总堆着待修的收音机、电唱机,屋里总是飘着焊锡和松香的味道,王大叔忙得脚不沾地,生意好得让人眼热。那些坏了的电器,经他的手摆弄几下,又能出声转圈,转手就能赚一笔,确实是好路子!可是……“可我……我不懂技术啊?连电灯泡都不敢乱换……”那点亮光迅速黯淡下去,被现实的困难笼罩。
“技术可以学!”老周头语气肯定,仿佛早就料到他会有此一问,“夜校下周,我特意请了县农机厂的刘师傅来,开一个电工基础速成班,讲怎么认电路图,怎么用万用表,安全操作规程。你去报名,认真学,把基础打扎实。另外,”他站起身,走到讲台后面那个破旧的木头讲桌旁,弯腰从最下面的抽屉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两本厚薄不一、封面卷边严重的书,递到陈海生面前,“我这儿有本旧的《农村电工基础》,还有一本《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虽然都是七八年前出的,但基础的东西大差不差,你拿回去,晚上睡不着就翻翻,看图识字,总能看懂些门道。”
陈海生伸出微微发抖的手,接过那两本沉甸甸的书。书的纸张粗糙发黄,散发着陈旧的墨味和淡淡的霉味,但里面的字迹和图例却清晰可见。他着封面,感觉那粗糙的质感仿佛带着一种温度,一种力量。他感觉,自己在这冰冷的绝望里,好像真的抓住了一根结实可靠的救命稻草。
“还有,”老周头补充道,语气变得务实起来,“工商局那事儿,既然己经出了,硬顶没用。态度要放端正。回去主动写份深刻点的检查,承认错误,保证以后绝对合法经营。罚款……我帮你问问,看看能不能分期,或者……想想别的办法。管这事的老张,那个小张的顶头上司,人其实不算太恶,就是好个面子,讲个程序。你姿态低点,把他哄顺溜了,事情或许能有转圜的余地。”
陈海生千恩万谢,抱着那两本书,像是抱着什么稀世珍宝,弯着腰再次溜出了夜校。走在回家的土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他的脚步依旧沉重,心里却不再是一片漆黑的绝望,而是燃起了一簇小小的、摇曳却坚定的火苗。前路依旧遍布荆棘,但他仿佛己经看到了荆棘后面隐约透出的光亮,那光虽然微弱,却足以指引方向。
推开自家的木门,一股浓郁的中药味和柴火味混合着扑面而来。母亲正佝偻着背,坐在灶膛前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把破蒲扇,对着灶眼轻轻扇着,药罐子在火上咕嘟咕嘟地响,白色的蒸汽顶得罐盖轻轻跳动。
“阿妈,我回来了。”陈海生把书小心地放在桌上那盏煤油灯旁边。
陈母抬起头,昏黄的灯光下,她的脸色显得越发蜡黄,眼神里充满了担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工商局的事……下午小张来家里……说了,要罚……五百块。”她的声音干涩,带着喘音,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艰难。
陈海生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点点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嗯,我知道了。阿妈,您别急,别担心。我……我想好了,以后那危险的买卖不做了。我去学修收音机,修电风扇,搞修理,政策允许的,正当营生。”
陈母愣住了,浑浊的眼睛看着儿子,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一点安慰自己的痕迹:“修……修电器?你能行?那东西精细,听说碰错了会电着人……”
“能行!”陈海生用力点头,语气斩钉截铁,像是在给自己,也给母亲打气,“夜校请了县里最好的师傅来教,还有老周头帮忙,给了我书。阿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走正路,赚干净钱。再也不让您担惊受怕了。”
陈母怔怔地看着儿子异常明亮和坚定的眼神,那里面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光芒,像是绝望里生出的根芽。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眼眶迅速泛红,她低下头,用那双枯瘦得像老树根一样的手,默默地拿起灶台上的粗瓷碗,往里面添了半勺几乎看不见米粒的稀粥,推到儿子面前。
“吃……吃点吧。”声音哽咽。
那天晚上,煤油灯的光芒再次照亮了这间简陋的屋子。陈海生没有立刻去翻那两本珍贵的书,而是先把工商局那张印着红色抬头的《处罚决定书》在桌上摊平,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决定书上,“责令停止经营,整顿一个月”和“罚款人民币五百元整”的字样,像烧红的烙铁烙在他的视网膜上。
深吸一口气,拿出弟弟用剩的作业本,翻到背面空白处,拿起那支削得很短的铅笔,一笔一画,极其认真地写下:
“X月X日。今日受工商局处罚。原因:无证经营计划外物资(冰箱两台)。性质:违反政策,属投机倒把行为。教训:1. 对政策学习不足,理解肤浅;2. 经营行为不规范,盲目信任他人;3. 风险意识极差,差点酿成大祸。”
写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铅笔尖在纸上留下一个深深的墨点。然后,继续写道:
“改进措施与未来计划:1. 明日即去夜校报名电工基础速成班,认真学习技术;2. 刻苦钻研老周头所赠《农村电工基础》、《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两本书;3. 设法联系县农机厂刘师傅,争取课余时间观摩请教;4. 整顿期结束后,立即申请办理个体户经营执照,合法从事家电维修及零配件销售业务。”
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异常用力,仿佛要把这些决心刻进纸里,刻进心里。最后,他在所有字的下方,另起一行,用力地写下:
“X月X日。目标:成为有技术、有执照、守信用的合法个体户。让阿妈过上好日子,让她能安心吃药,不再担惊受怕。”
写完,吹灭了煤油灯。月光如水,从破旧的窗棂流淌进来,温柔地洒在桌上,洒在那两本旧书上,洒在年轻却己刻上忧虑痕迹的脸上。
窗外,海风吹过屋后的芭蕉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依旧带着咸腥的气息。母亲的咳嗽声从里屋传来,断断续续,比往常似乎轻微了些。陈海生躺在硬板床上,睁着眼睛看着屋顶的黑暗。这次的跟头栽得狠,摔得疼,几乎摔掉了所有的侥幸和幻想。但这或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被迫做出的、无比艰难却必须面对的起点。就像那本刚刚打开的、布满陌生符号和图例的《家用电器原理》,一切才刚刚开始,必须学会读懂它。
这一次,睡得格外踏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