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舒云阁,沈云舒屏退众人,独坐灯下。
陛下暧昧的态度,如同一把双刃剑。
既是最大的危险,也可能是她唯一的机会。
若陛下真属意谢无妄……那她或许能借势彻底摆脱太子的纠缠。
但,谢无妄会接受吗?
那个心思难测、视万物为棋子的男人,会甘心被陛下安排婚姻?
还是会因此更加厌恶她这个“麻烦”?
前途迷雾重重,每一步都需走得万分小心。
眼下,她能做的,便是继续蛰伏,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局势的变化。
她铺开纸笔,开始详细规划“玉容斋”下一步的发展,以及如何利用绣坊和胭脂铺构建信息网络。
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稳妥隐秘。
时间在笔尖沙沙声中流逝。
夜半时分,窗外忽然传来极轻微的布谷鸟叫声。
沈云舒笔尖一顿。
是周悍?
这么晚了……
她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
周悍的身影如同融入夜色的影子,低声道:“主子,侯府秦侍卫方才暗中传信,让属下转告主子一句话。”
“说。”
“世子言:风高浪急,暂避锋芒。静待时机,勿动勿躁。”
沈云舒心下一凛!
谢无妄传来这话?
是在提醒她陛下之意己泄,让她安分守己?
还是在暗示他己知晓,并有了应对之策?
“还有吗?”她低声问。
“并无。”周悍道,“信使只传了此话便离去。”
“知道了。下去吧。”
关上窗,沈云舒回味着那十二个字。
“风高浪急”——指的自然是陛下心意带来的风波。
“暂避锋芒”——让她不要有任何动作。
“静待时机”——他在筹谋什么?
“勿动勿躁”——警告她不要自作主张。
他果然知道了!
而且,似乎并不排斥?
甚至……在主动掌控局面?
这个认知,让沈云舒心中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
有松了口气的庆幸,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被无形之手牢牢掌控的窒息感。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谢无妄了。
他的每一次出手,都精准地卡在关键节点,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己将一切笼罩其中。
而她,只是网上的一只飞蛾。
……
接下来的日子,沈云舒果然依言深居简出,安分守己。
相府也一片风平浪静,仿佛陛下那日的问询从未发生过。
京中的局势却依旧暗流涌动。
安国公府闭门思过,太子在吏部“观政”,看似低调,实则小动作不断。
谢无妄则一如既往地深居简出,忙于军务,对朝堂纷争似乎漠不关心。
然而,一则关于靖安侯世子或将尚主的流言,却不知从何处悄然兴起,传得沸沸扬扬,甚至压过了之前太子选妃的传闻。
有人说陛下欲亲上加亲,用公主笼络权臣;
有人说世子功高震主,尚主是明升暗降,意在兵权;
更有甚者,传言世子早己心有所属,拒婚抗旨……
流言纷纷,真真假假,搅得满城风雨。
沈云舒听到这些传言时,正在修剪一盆寒梅。
“小姐,您说这传言是真是假?世子真要尚主?”春晓一边伺候着,一边忍不住小声问道。
沈云舒剪下一枝枯枝,神色平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她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这流言起得蹊跷,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背后定然有人推波助澜。
是陛下授意试探?
是太子一党故意搅混水?
还是……谢无妄自己放出的烟雾弹?
无论哪种,都说明局势正在朝着一个更加微妙的方向发展。
而她,只需如谢无妄所嘱——“静待时机”。
……
腊月二十三,小年。
宫中依例赐下年节赏赐至各公侯府邸与重臣之家。
送往丞相府的赏赐中规中矩,并无特别之处。
然而,送往靖安侯府的赏赐,却格外引人注目。
除了常规的金银缎匹,陛下竟额外赏下了一对极其珍贵的东海夜明珠,并一套前朝孤本兵书!
更有内侍传出风声,陛下赏赐时,还特意关心了世子的婚事,言语间似有撮合之意,但对象模糊,并未明言是哪家贵女。
这份超规格的关怀和暗示,瞬间让本就沸沸扬扬的“尚主”流言更加喧嚣首上!
几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靖安侯府。
谢无妄却依旧闭门谢客,对一切流言蜚语置若罔闻。
就在众人猜测纷纷之际,腊月二十五,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如同炸雷般传开——
突厥一部落首领暗中遣使入京,意欲求和,并带来了突厥可汗的国书,请求迎娶大周公主,永结同盟!
而陛下,似乎对此事颇为意动!
朝野顿时哗然!
和亲?
陛下膝下适龄公主,唯有最受宠爱的朝阳公主!
若陛下意属和亲,那之前的“尚主”传言岂不成了笑话?
靖安侯世子又将如何自处?
局势瞬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和亲风波上。
舒云阁内,沈云舒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写字的笔尖猛地一顿,墨点滴落,污了宣纸。
突厥求和?
求娶公主?
她抬起头,望向皇宫的方向,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
这……这真的是巧合吗?
为什么她隐隐觉得,这突如其来的和亲风波,与之前关于谢无妄的“尚主”流言,以及陛下那暧昧的态度,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幕后轻轻拨弄,便将汹涌的暗流,引向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而她自己,似乎……暂时安全了?
这种被人操控于股掌之间、却偏偏因此得益的感觉,让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与……敬畏。
谢无妄……这一切,与你有关吗?
你究竟……是何方神圣?
突厥使团入京,求娶公主的消息,如同巨石砸入深潭,瞬间在京城掀起了滔天巨浪,将此前所有关于太子选妃、世子尚主的流言蜚语都压了下去。
朝堂之上,争论激烈。
主和派认为和亲可暂缓边患,换取喘息之机;
主战派则斥为屈辱,主张以武力震慑蛮夷。
(http://www.220book.com/book/7Q3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