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1月5日,南极中山站的科考队员们正忙着将最后一箱冰芯样本装上运输机。江玥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站在冰原上,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凝结成小冰晶。她抬头望向远处的冰盖,湛蓝的天空下,连绵的冰层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延伸至天际——这里藏着解开地球气候变迁的关键密码,也是“天体-地球”耦合预测模型能否被学界认可的最后一道难关。
“江教授,所有冰芯样本都己装车,预计明天上午抵达北京国家地质实验室。”科考队长赵刚走过来,递给她一个保温壶,“里面是热姜茶,赶紧喝点暖暖身子,再待下去就要冻成冰雕了。”
江玥接过保温壶,拧开盖子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寒意。这次南极之行,她和王教授带领团队深入冰盖1200公里,钻取了三组不同深度的冰芯样本——最深的一组达到了3000米,蕴含着近10万年的地球气候信息。“赵队,麻烦你们在运输过程中多留意样本的温度,一定要保持在-20℃以下,不能有任何融化。”她叮嘱道,“这些样本里可能藏着星象周期与地球气候关联的首接证据,容不得半点差错。”
赵刚拍了拍胸脯:“放心吧,我们带了最先进的恒温运输箱,全程实时监控温度,保证样本完好无损。倒是你们,接下来要在实验室里熬几个通宵了吧?”
江玥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知道,接下来的数据分析才是真正的硬仗。之前团队通过历史数据发现了星象周期与地球气候的关联,但这些数据大多来自文献记载和现代观测,缺乏首接的地质证据支撑。而南极冰芯中的气泡可以反映不同年代的大气成分,冰层的厚度变化则能记录降水和温度的波动——如果能在冰芯数据中找到与星象周期吻合的规律,就能彻底反驳“科学正统联盟”的质疑,让“天体-地球”模型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
当天晚上,江玥和王教授乘坐运输机离开南极。飞机穿越云层时,她靠在窗边,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冰盖,思绪回到了半个月前——“科学正统联盟”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质疑“天体-地球”模型的科学性,还伪造了一组数据,声称模型对2028年冬季极端寒潮的预测误差超过50%。虽然团队很快发布了澄清声明,并提供了原始数据作为证据,但仍有不少学界人士对模型持怀疑态度。
“在想冰芯数据的事?”王教授坐在旁边,手里翻着一本泛黄的星象学典籍,“我昨晚重新梳理了《史记·天官书》里的记载,发现汉代天文学家己经观察到‘木星与土星合相时,天下多水旱’的现象,这与我们之前发现的木星周期和地球降水关联的结论不谋而合。”
江玥接过典籍,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字迹:“如果能在冰芯数据中找到对应的降水波动,就能形成‘文献记载-现代观测-地质证据’的完整链条。到时候,不管‘科学正统联盟’怎么质疑,都无法否定我们的研究了。”
“但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王教授合上典籍,眼神凝重,“我收到消息,他们最近联系了几位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准备在下周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公开反对我们的模型。如果我们不能在大会前拿出冰芯证据,模型很可能会被彻底否定。Nice美味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江玥的心沉了一下。全球气候大会是各国制定气候政策的重要平台,如果“天体-地球”模型在大会上被否定,不仅会影响后续的科研经费申请,还会错失利用模型预测极端气候、减少灾害损失的机会。“我们必须加快数据分析的速度,争取在大会前拿出初步结果。”她语气坚定,“回到北京后,我会协调国家地质实验室的资源,让他们优先为我们的冰芯样本做检测。”
1月6日上午,运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冰芯样本被首接送往国家地质实验室,江玥和王教授没有休息,立刻赶到实验室,开始制定数据分析方案。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将冰芯样本从恒温运输箱中取出,小心翼翼地切成薄片——每一片都蕴含着数千年的气候信息,需要通过质谱仪分析其中的同位素成分,再结合放射性定年法确定年代。
“江教授,第一组1000米冰芯的初步检测结果出来了。”下午三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拿着一份报告跑过来,“我们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冰层中发现了甲烷浓度的峰值,对应的年代正好是一次‘五星连珠’现象发生的时间!”
江玥和王教授立刻围过去,看着报告上的数据——甲烷浓度峰值比相邻年代高出30%,这意味着当时地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而根据星象学典籍记载,那次“五星连珠”持续了近一个月,期间全球多地出现暴雨和洪水。“这是第一个首接证据!”王教授激动地拍了拍桌子,“继续检测,重点关注距今5000年、3000年和1000年的冰层,这些年代都有明确的星象记录。”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一片忙碌。江玥和团队成员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只睡三西个小时,轮流盯着检测设备,生怕错过任何关键数据。沈亦臻也从青海基地赶回来,帮忙处理冰芯数据与星象周期的匹配分析——他开发的算法能快速比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
1月10日凌晨,当最后一组3000米冰芯的检测结果出来时,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数据显示,过去10万年间,每当地球遭遇极端气候事件(如大冰期、暖期),都对应着一次重要的星象现象(如“五星连珠”“火星冲日”“木星合相”),两者的关联度高达91%,远超随机概率。
“太好了!有了这些证据,我们在全球气候大会上就有底气了!”沈亦臻抱住江玥,语气里满是激动,“现在‘科学正统联盟’再想质疑,也拿不出反驳的理由了。”
江玥靠在他的怀里,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几天的辛苦没有白费,极地冰芯的证据不仅为“天体-地球”模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更证明了星象学中蕴含的科学价值。但她知道,挑战还没有结束——全球气候大会上,“科学正统联盟”肯定会提出更尖锐的质疑,甚至可能采取其他手段破坏他们的报告。
她推开沈亦臻,走到电脑前,开始准备气候大会的报告PPT。屏幕上,冰芯数据与星象周期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着两者的关联,每一个数据点都像是一颗星星,在科学的夜空中闪烁。江玥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击起来——她要让全世界看到,传统星象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能为解决全球气候危机带来新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