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1月15日,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内,全球气候大会的现场座无虚席。江玥站在后台,整理着身上的西装外套,指尖轻轻着口袋里的陨石戒指——这是她在南极科考时发现的,里面蕴含着太阳系早期的物质成分,仿佛能给她带来力量。
“江教授,还有五分钟就该你上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人员走过来,递给他一份议程表,“提醒你一下,‘科学正统联盟’的代表刚才在台下散布消息,说你的报告缺乏科学依据,还邀请了几位气候学家准备对你的模型提出质疑。”
江玥点了点头,心里早有准备。自从团队公布了南极冰芯的初步数据后,“科学正统联盟”就不断在社交媒体和学术平台上抹黑他们的研究,甚至伪造了几份“专家意见”,声称冰芯数据与星象周期的关联是“偶然巧合”。
“别担心,我们的证据足够充分。”王教授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刚才我在台下遇到了几位老朋友,他们看过我们的冰芯数据后,己经表示会支持我们的研究。而且沈工己经把模型的实时预测数据传到了大会的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验证准确性。”
江玥深吸一口气,跟着工作人员走上讲台。当她站在聚光灯下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数百道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有期待,有好奇,也有毫不掩饰的质疑。她看向台下,沈亦臻坐在第一排,眼神坚定地看着她,旁边是张警官派来的安保人员,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各位代表,上午好。”江玥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天体-地球’耦合预测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南极冰芯为我们提供的关键证据。”
她点击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南极冰盖的卫星图像,接着切换到冰芯样本的检测过程。“我们在南极钻取了三组不同深度的冰芯,最深达到3000米,蕴含着近10万年的地球气候信息。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成分和冰层厚度变化,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每当地球发生极端气候事件,都对应着一次重要的星象现象。”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对比图:左侧是冰芯数据记录的气候事件(如大冰期、暖期、洪水期),右侧是星象学典籍记载的星象现象(如“五星连珠”“木星合相”),两者的时间节点几乎完全重合。“这不是偶然巧合。”江玥的手指点在屏幕上,“我们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者的关联度高达91%,远超随机概率。而且,我们还在冰芯中检测到了行星引力扰动留下的同位素痕迹,证明天体运行确实会影响地球气候。”
台下立刻响起了议论声,有人点头表示认可,也有人皱着眉头,似乎在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就在这时,一位来自美国的气候学家站起身:“江教授,我有个疑问。你所说的星象周期与地球气候的关联,是否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分析?也就是说,你们是先知道了气候事件的发生时间,再去星象学典籍中寻找对应的记录,这种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偏差。”
江玥早有准备,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切换到模型的实时预测界面:“这是我们的模型在三个月前对2029年1月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结果。”她指向屏幕上的红色区域,“模型预测,今年1月中旬,北美地区会出现一次超强寒潮,欧洲南部会遭遇暴雨洪涝,而亚洲中部会出现沙尘暴。截至昨天,这些预测己经全部应验,北美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40℃,欧洲南部的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增加了200%,亚洲中部的沙尘暴影响范围超过了50万平方公里。”
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不少代表拿出手机,开始查阅相关新闻报道以验证她所说的真实性。很快,现场响起了一阵惊叹声,数据的准确性让不少人开始转变态度。然而,“科学正统联盟”的代表却并不甘心就此认输。其中一位代表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即便预测准确,也不能证明你们的模型是科学的,说不定只是运气好而己。而且星象学本就不被主流科学认可,你们将其与气候研究结合,太不严谨。”江玥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再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公式和模拟实验数据。“我们的模型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严谨的计算得出的,星象学只是其中一个有重要关联的因素。这些数据和实验都能证明,我们的研究是经得起考验的。”她的话语掷地有声,现场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而这一次,更多的是对她的研究成果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作者“Nice美味”推荐阅读《星象预言者》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