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晨光把五村的棉田染成暖金色,有机棉的棉絮彻底炸开,像铺了层白绒毯;彩色棉田则像打翻了染缸,浅紫、浅粉、米黄的棉絮缀在枝头,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苏晚站在河西村的棉田边,手里捏着一朵浅紫棉絮 —— 纤维蓬松却格外娇嫩,刚用普通竹筐试装,就勾出了几根丝,这要是大规模采收,得损耗不少。
“苏同志,这彩棉也太娇贵了!普通竹筐一装就勾丝,俺们总不能用手捧着摘吧?” 河西村的老周头举着一个沾着棉丝的竹筐,眉头皱得紧紧的。身后的社员们也都围着看,有的手里拿着刚摘的彩棉,有的则在摆弄竹筐,脸上满是无措 —— 五村共十亩棉田(七亩普通有机棉、三亩彩棉),按每人每天摘五十斤算,得五十人摘西天,可现在连合适的采收工具都没有,更别说后续分拣了。
这是双棉同步采收遇到的首个难题,彩棉纤维比普通棉细三成,普通竹筐的竹刺、麻绳接口都容易勾丝,和之前单一采收普通棉的 “随便装” 完全不同。苏晚没急着下结论,从帆布包里掏出纸笔,画起了改良竹筐的图纸:“咱们把竹筐内侧贴层棉秆布,筐沿包上布条,再做个软布内衬,这样就不会勾丝了。”
她转身走向吉普车,假装去拿工具样板,实则从空间里取出灵泉浸泡过的棉秆布 —— 灵泉浸泡后布料更柔软耐磨,之前做编织品时试过,不易勾丝还透气。“大家按这个图纸做,先做二十个样板,试试效果,我己经让陆霆琛联系公社竹编社,让他们帮忙赶制改良筐。”
陆霆琛这时开着军用吉普车赶来,车斗里装着军区后勤科支援的软布和细麻绳,还有几个提前做好的改良筐样板:“竹编社说今天能赶制五十个,明天再送五十个,保证采收时够用。另外,省纺织厂的王经理派了两个技术员来,帮忙制定彩棉分拣标准,己经在村委会等着了。”
社员们立刻分工:男人们跟着竹编社的师傅学做改良筐,女人们则用软布缝内衬,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在赵小宇的带领下,帮着剪布条、递麻绳。小花蹲在旁边,给筐沿包布条时格外仔细,还学着苏晚的样子,在布条接口处缝了个小棉花图案:“这样既好看,又不会勾丝!”
棉生被陆爷爷抱着,手里攥着一小块软布,学着大人的样子往筐里铺,虽然大多铺得歪歪扭扭,却惹得大家都笑:“棉生真是采收小帮手!”
“布布,护棉棉。” 棉生奶声奶气地念叨,小短腿在田埂上迈着,还时不时捡起掉在地上的棉丝,小心翼翼地放进改良筐里。苏晚蹲下身,帮他擦了擦沾在手上的竹屑:“棉生真棒,咱们的彩棉有你帮忙,肯定能完好无损地收回来。”
改良筐的问题刚解决,彩棉分拣的争议又冒了出来。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五个村子的社员代表围着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三堆彩棉,却为 “浅紫棉的颜色分界” 吵了起来:张家庄的老支书觉得 “偏深的浅紫该归为深紫特等棉”,东风村的李大叔却认为 “只要没超出色卡范围,都该归为浅紫一级棉”,桌上的色卡被传得皱巴巴的,谁也没说服谁。
省纺织厂的技术员老郑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色差仪,脸色也有些为难:“按国标,色差在一级内算同一等级,可你们这彩棉是首收,没先例,要是分太细,后续不好卖;分太粗,又怕上海的高端客户不接受。”
苏晚没急着表态,从帆布包里掏出之前林溪留下的 “彩棉色阶手册”,还有空间里培育彩棉时记录的颜色数据:“咱们按‘色卡 ±0.5 级’定标准,浅紫棉色卡是 P10,8.5-11.5 都算一级;浅粉 P8,6.5-9.5 一级;米黄 Y12,10.5-13.5 一级,超出的单独归为‘特色棉’,卖给做艺术文创的客户,反而能卖高价。”
她还现场用色差仪测了几堆争议棉絮:张家庄那堆偏深的浅紫是 11.2,在范围内,归一级;东风村那堆偏浅的是 8.8,也归一级。老郑看着数据,松了口气:“这个标准既符合国标,又有灵活性,我这就回去做分拣流程表,明天给大家培训。”
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立刻组成 “分拣培训专班”,赵小宇跟着老郑学用色差仪,小花则把色卡画成简易图,教其他孩子认颜色:“你们看,这个浅紫比色卡深一点,但没超过线,就是一级;这个深太多,就是特色棉!” 小虎还编了个顺口溜:“色卡对一对,超线特色归,不超一级回,分拣不费吹。” 惹得社员们都跟着学,原本复杂的分拣标准,一下子就记牢了。
分拣标准刚定完,编织车间又传来消息 —— 上海寄来的文创样品出了问题:彩棉填充的玩偶软塌塌的,一捏就变形,棉絮还从针脚里钻出来,王大妈拿着一个变形的 “棉桃玩偶”,急得首掉眼泪:“这可咋整?林晓设计师说国庆要上架,现在样品都不合格,咋量产啊?”
苏晚接过玩偶,捏了捏填充的彩棉 —— 确实太松散,针脚也太疏。她想起空间里用灵泉处理过的棉絮,弹性比普通棉高两成,还不容易结块。“王大妈别慌,咱们把填充棉絮用灵泉稀释液喷一喷,再按‘十字交叉缝’加固针脚,肯定能解决问题。”
她从空间里取出灵泉稀释液(灵泉:水 = 1:10),装在小喷壶里,喷在彩棉絮上,再教王大妈用十字缝法缝合玩偶:“先横缝三道,再竖缝三道,棉絮就固定住了,不会移位。”
林晓也从上海赶了过来,还带了两个资深缝纫师傅:“我听说样品有问题,立刻就赶来了。咱们再把玩偶尺寸改小两寸,用更细的棉线缝合,既可爱又结实。”
妇女们立刻按新方法试做:王大妈负责填充喷过灵泉液的棉絮,张家庄的李婶负责十字缝合,缝纫师傅在旁边指导针脚密度。两个小时后,新的玩偶做出来了 —— 浅紫的身体,浅粉的耳朵,米黄的脚,捏起来蓬松有弹性,针脚细密得看不见棉絮。林晓抱着玩偶,激动地说:“太好了!这个品质在上海肯定能卖爆!咱们明天就开始量产,争取赶在‘十一’前出五千个!”
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也来帮忙,小花跟着王大妈学填充棉絮,小虎负责给玩偶缝眼睛,赵小宇则记录生产进度,车间里的缝纫机 “哒哒” 声、孩子们的笑声、妇女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满是丰收前的忙碌与希望。
八月底的一个傍晚,五村的社员们在河西村的晒谷场,摆了二十桌 “采收动员宴”。桌上的菜都是自产的:用棉籽油炒的青菜,清香爽口;炖鸡肉用的是吃棉秆饲料长大的土鸡,肉质鲜嫩;红烧肉用的是新杀的猪肉,酱香浓郁;还有王大妈用彩棉边角料做的 “棉桃馒头”,浅紫、浅粉、米黄三色,好看又好吃。
公社书记也来了,手里拿着 “彩色棉丰收节” 的策划案:“咱们十月一号办丰收节,己经联系了县电视台,到时候会来采访,还要设‘彩棉展示区’‘文创体验区’,让周边村子都来学习,把咱们的‘五村彩棉’打造成全县的品牌!”
陆爷爷坐在主位上,喝了口棉籽酒,看着满场的热闹景象,感慨地说:“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隆重的采收动员,更没想过棉花能种出这么多花样,还能上电视!晚丫头,霆琛,你们俩啊,真是把咱们农民的日子过到了天上!”
“爷爷,吃棉桃馒头!” 棉生举起一个浅紫的馒头,递到陆爷爷嘴边,这是他跟着王大妈学做的,虽然形状有点歪,却满是心意。陆爷爷笑着咬了一口,眼里满是欣慰:“好,好,棉生做的馒头真好吃,比城里的点心还香。”
苏晚靠在陆霆琛肩上,看着眼前的景象 —— 社员们举杯欢庆,孩子们围着文创玩偶讨论,公社书记和老郑在聊丰收节的流程,远处的晒谷场己经搭起了丰收节的舞台框架,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再过十天,五村的棉田就要迎来大规模采收,普通有机棉会装满改良筐,彩色棉会按标准分拣,文创玩偶会批量生产,丰收节会吸引全县的目光,这一切,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
晚上,苏晚带着陆霆琛和棉生走进空间。育苗室里,新培育的浅蓝、浅绿彩棉苗己经长到半尺高,叶片翠绿,透着淡淡的色彩;恒温储存间里,改良后的采收筐整齐地堆在货架上,灵泉稀释液装在陶罐里泛着淡蓝色的光泽;灵泉边的陶瓮里,新调配的彩棉保护剂泛着浅紫、浅粉的光泽,是为采收后保护棉絮弹性准备的;养殖区的母鸡下了一窝双黄蛋,兔子也生了几只小兔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陆霆琛抱着棉生,棉生看到育苗室里的浅蓝彩棉苗,立刻挣脱他的手,跑过去摸了摸叶片,清晰地说:“蓝棉棉,明年种,收棉棉,做玩偶。” 苏晚和陆霆琛看着他的样子,都笑了,陆爷爷也走了进来,看着眼前的景象,眼里满是期待。
“俺活了七十多岁,从没见过这么有盼头的日子,等秋收了,俺也要跟着去上海,看看咱们的彩棉文创摆在百货公司里,是啥样!” 陆爷爷感慨地说,“晚丫头,霆琛,你们放心,秋收时俺这把老骨头也能搭把手,帮着分拣彩棉,绝不给大家拖后腿!”
苏晚握着陆爷爷的手,轻声说:“爷爷,您歇着就行,有我们呢。等秋收完,咱们一起去上海,看看咱们的彩棉卖得多好,让您也长长见识。”
陆霆琛也笑着说:“我己经跟军区说了,秋收时会派一个排的战士来帮忙,还会协调运输车,保证采收的棉絮能及时运到省纺织厂和文创车间,不会耽误订单。”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给空间里的彩棉苗镀上了一层银辉。苏晚靠在陆霆琛肩上,看着棉生在育苗室里跑来跑去,看着陆爷爷欣慰的笑容,心里满是踏实 —— 这不是重复的备战,而是有机棉与彩棉 “双棉共收” 的全新实践,是五村协作从 “产业共富” 到 “品牌亮相” 的关键一步。
她知道,接下来的采收还会有新的挑战,比如采收时突然下雨、彩棉分拣速度跟不上、文创量产时的棉絮供应不足,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有空间的助力,有彼此的陪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十月一号的丰收节上,五村的棉田会迎来全县的观摩,彩色棉会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文创玩偶会被孩子们抱在怀里,省纺织厂的运输车会装满棉絮驶向上海,少年农技队的孩子们会站在舞台上,讲述彩棉种植的故事,棉生也会穿着彩棉做的小衣服,在舞台上唱着 “棉棉歌”,长成一个热爱土地、有担当的孩子。
而她和陆霆琛的故事,也会跟着这片土地一起成长,从 “解决河西村的难题” 到 “带动五村乃至全县的品牌发展”,从 “有机棉的种植” 到 “彩色棉全产业链高端化”,用棉花串联起农民、学生、工人、商人、设计师、官员,书写着七零年代里,乡村产业 “品牌共富” 的奇迹,也书写着他们小家庭最平凡的幸福 —— 有爱人在侧,有家人陪伴,有一片又一片土地可守,有一份 “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的事业可追,日子就像八月的棉田,在经历过备战的忙碌后,愈发,愈发充满生机,等待着秋天的丰收与绽放。
夏夜的风掠过五村的棉田,带着彩棉的清香和编织车间的暖意,田地里的棉株在夜色中静静等待,改良筐整齐地摆在田埂边,丰收节的舞台框架泛着微光,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采收季蓄力,也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写下最耀眼的注脚。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末世战神重生七零:糙汉军官,宠(http://www.220book.com/book/7S3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