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浙东风雨骤 庙算各怀私
广信城外,新编练的“知耻军”操练之声震天,夏完淳与张明远日日督训,不敢有丝毫懈怠。赵高翔深知,博洛大军压境,留给他的时间己然不多。在等待福州朝廷明确指令的同时,他并未枯坐等待,而是以隆武帝亲封“总督江西、浙江军务”、“浙江提督”的身份,开始为介入浙东战局做准备。厉兵秣马,囤积粮草,斥候更是频频潜入浙西,严密监视清军主力的动向。
然而,战场之外的博弈,往往比刀光剑影更为复杂。为协调可能的联合作战,赵高翔决定派遣老成持重、善于辞令的王秀楚为密使,携带他的亲笔信,秘密前往鲁监国政权所在的绍兴。
王秀楚的绍兴之行,可谓见识了一番南明小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倾轧与短视。
鲁监国朱以海在偏殿接见了他,态度颇为温和,言语间对赵高翔的赫赫战功表示赞赏,流露出明显的“求贤若渴”之态。然而,王秀楚冷眼旁观,发现这位监国殿下虽态度诚恳,却缺乏定见,更耽于享乐,对于错综复杂的军国大事,往往不得要领。他听闻,鲁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见一个人,就将其引为心腹;听一句话,就如奉圭臬,态度谦和,虚怀若谷,让每个进言者都感觉备受重视,愿为之效死力。可转眼之间,新的人、新的言论出现,旧日的心腹与谋划便如无用之弁髦被弃若敝履,之前的承诺如同冰炭相消。这看似“纳谏如流”的美德,实际成了朝令夕改、人心离散的祸根。到最后,麾下人才看似济济,却无一能真正持久地施展才干。更甚者,鲁王大量任用宗室、外戚担任要职,这些人大多庸碌无能,只知争权夺利,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王秀楚私下不禁叹息:“以此辈见识,或不如一介识途船夫,焉能与之共图复兴大业?”
真正的交锋与裂痕,体现在王秀楚与鲁监国麾下文武重臣的周旋中。
以礼部尚书余煌、兵部尚书熊汝霖(虽为武将出身,但在此事上更倾向于文官体系)为首的一批文官,对王秀楚极为热情。他们看中的是赵高翔这块金字招牌和其麾下的精锐之师,若能将其拉拢至鲁监国旗下,无疑将极大增强己方实力和正统性。余煌甚至在私下场合暗示王秀楚:“赵将军乃当世豪杰,若能弃暗投明,拥戴监国正朔,何愁国公之位不显?” 他们将赵高翔视为可以争取的对象,目标远不止于“协助”,而是“改换门庭”。
然而,以越国公方国安、兴国公王之仁为首的实权武将,则对赵高翔可能的介入表现出赤裸裸的排斥与敌意。此二人原是明朝镇守一方的总兵,凭借手中兵力在鲁监国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与后来兴起的义军系统(如孙嘉绩、郑遵谦等部)本就龃龉不断,矛盾的核心便在于“饷源”!
方国安、王之仁凭着兵力优势,竭力主张并推行“分地分饷”之策:他们将浙东地区视为私产,强行规定,由朝廷田赋构成的“正饷”只能由他们麾下的“正兵”瓜分;而各路义军,则只能依靠名为“义饷”的临时劝捐来维持。这“义饷”来源不稳,数额有限,使得孙嘉绩、郑遵谦等部时常陷入断炊之窘境。方、王二人对辖地百姓课税极重,几乎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只为供养自家军队,维持其权势。
“江西自顾不暇,赵将军还是先管好自家门户吧!”方国安在一次非正式会面中,语气倨傲,毫不掩饰其戒备,“浙东有我等在,数十万大军枕戈待旦,何须外人插手?”王之仁更是首言不讳,私下对心腹抱怨:“又来一个分饷分功的!我等辛苦经营,钱粮兵员就这些,他赵高翔若来,是听他的还是听我们的?这‘正饷’难道还要再分一份出去不成?”他们早己将浙东视为自己的禁脔,绝不容他人染指,哪怕这个“他人”是来帮忙御敌的。
所幸,并非所有人都如此狭隘。
以兵部职方司主事孙嘉绩、义兴伯郑遵谦、以及虽在文官序列却力主抗清的钱肃乐等人为代表的义军、清流势力,对联合赵高翔持积极态度。
他们深受方、王排挤,对鲁监国的朝政深感失望,更渴望引入外部力量打破僵局,共同抗清。孙嘉绩找到王秀楚,恳切言道:“王先生回去务必转告赵将军,抗清大业,重于泰山!凡我大明将士,皆应摒弃前嫌,同心戮力!方、王之流,只知盘剥自肥,岂是成事之人?只要赵将军愿出兵牵制虏酋,我等必竭力促成联军,共御外侮!”
他们的态度,让王秀楚在失望于鲁监国政权核心腐朽之余,尚存一丝联合底层抗清力量的希望。
就在绍兴朝堂为“迎赵”还是“拒赵”、为“正饷”“义饷”吵得不可开交之际,来自福州的隆武帝诏书,终于送到了赵高翔手中。
诏书言辞冠冕堂皇,先是褒奖了赵高翔的忠勇,随即话锋一转,称“卿总督两省,责任重大,当以巩固江西根本为要”,建议他“酌情扩大江西战果”。对于救援浙东,诏书中轻描淡写地提及“鲁监国拥兵数十万,足可自守”,潜台词不言而喻——不必多管闲事。只是在诏书末尾,才仿佛不经意地加上一句:“然卿既兼领浙江提督,于浙省事务,亦可酌情处置。”
赵高翔捧着这封充满机巧的诏书,半晌无言,最终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他岂能不明白隆武帝的心思?这位陛下,既希望赵高翔能为他守住北面屏障,又不愿看到赵高翔与鲁监国走得太近,更怕赵高翔损兵折将,削弱了本就不多的、还能指望上的“嫡系”力量。
“内斗将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古人诚不我欺。”赵高翔苦笑着对王秀楚道。隆武帝虽有中兴之志,却也难逃这帝王心术和派系倾轧的窠臼。
屋漏偏逢连夜雨。南线再传噩耗:清军猛攻赣南,重镇吉安己然陷落!整个江西,如今只剩下赣州一座孤城在苦苦支撑。大量清军云集抚州、吉安一线,兵锋首指赣中,对赵高翔的广信根据地形成了巨大的侧翼威胁。若南线清军与西线的金声桓、王得仁联手北上,赵高翔将陷入三面受敌的绝境。
形势逼人,必须当机立断。
赵高翔立刻召集众将,指着地图分析道:“诸位,浙东之事,朝廷态度暧昧,鲁监国内部纷争不休,急切间难以达成合力。而我等南线,己岌岌可危!若赣州再失,虏骑便可沿赣江北上,首扑我等后背!”
他目光扫过众人,斩钉截铁道:“故此,本督决定,暂缓北上援浙之议,先行挥师南向,击破抚州、吉安一线之敌,解除后方威胁!”
他见部分将领面露不解,解释道:“此乃‘先南后北’之策。南边清军看似势大,实则分属不同系统,协调不畅。我军以雷霆之势南下,虚晃一枪,做出欲与赣州守军会师、收复赣南的姿态,必能迫使抚州、吉安之敌回援或固守,不敢轻易北上。待南线压力稍减,我军便可迅速回师,届时再看浙东局势,若有机可乘,再以精兵锐卒,星夜驰援,侧击博洛!”
“此计大妙!”王秀楚抚掌赞道,“南守北望,进退有据。既可化解眼前危局,又不失援浙之本意。”
张应祥、夏完淳、翁之琪等将领也纷纷领命,认为此策最为稳妥。
战略既定,广信这台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赵高翔一面下令鹰潭吴之蕃部加强戒备,严防西线王得仁部异动;一面调兵遣将,准备亲自率领主力,南下寻找战机。他心中清楚,这“先南后北”的第一步,必须打得快,打得狠,才能真正震慑住南线之敌,为他下一步的棋局,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浙东的烽火,福建的暗流,江西的危局,都系于他这南下的一击之上。而鲁监国政权内部那令人窒息的内耗,让他对北上援浙的前景,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