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声东击西定抚州 鹰潭帷幄固金汤
鹰潭大营,旌旗招展,刀枪映日。赵高翔亲率孙兆奎、张应祥等部万余精锐抵达,与早己在此驻防的吴之蕃会合,一时间军营规模浩大,士气高昂。
中军大帐内,气氛却凝重如铁。巨大的江西舆图铺在中央,清晰地标示出敌我态势。
“侯爷,”吴之蕃指着抚州方向,面色沉毅,“王得仁那厮近日愈发猖狂,其前锋游骑己数次逼近我鹰潭外围防线,虽未大举进攻,但试探之意明显,似在窥探我军虚实。”
赵高翔微微颔首,目光锐利如鹰,扫过帐中诸将——沉稳的孙兆奎、勇悍的张应祥、老练的吴之蕃,以及水师统领翁之琪。
“王得仁在试探,清虏主力博洛正在浙东磨刀霍霍。我等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被东西两线牵着鼻子走。”赵高翔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本督决意,主动出击,先拔掉抚州这颗钉子!”
此言一出,帐内诸将精神一振,但也不无担忧。孙兆奎沉吟道:“侯爷,抚州城坚,王得仁兵力不下万人,若强攻,恐损失不小。且我军若主力尽出,鹰潭空虚,西线金声桓若来攻,如之奈何?”
“问得好!”赵高翔赞许地看了孙兆奎一眼,随即走到地图前,“所以,此战关键,在于‘惑敌’与‘速决’!”
他手指点向鹰潭附近的水道:“之琪!”
“末将在!”翁之琪踏前一步。
“你率水师主力,大张旗鼓,沿信江向上游移动,做出增援鹰潭,稳固防线之姿态。多立营寨,广布旌旗,夜间多点火把,务必让对岸的王得仁探子以为,我大军主力皆囤于鹰潭,意在固守!”
“末将明白!定叫那王得仁以为我水陆大军皆严阵以待,不敢轻举妄动!”翁之琪领命,眼中闪过精光,他己明白此乃疑兵之计。
赵高翔目光转向孙兆奎、张应祥:“兆奎、应祥!你二人随我,即刻点齐一万两千步骑精锐,偃旗息鼓,马摘铃,人衔枚,今夜子时便出发,绕道南下,首扑抚州!我要打王得仁一个措手不及!”
“末将得令!”孙兆奎、张应祥轰然应诺,战意昂扬。
“之蕃!”赵高翔最后看向吴之蕃,“鹰潭重任,便交予你了!你部兵马,配合翁将军水师,虚张声势,牢牢钉在此地!不仅要让王得仁以为我主力在此,还要防备西面金声桓可能的异动。此乃我军根本,不容有失!”
吴之蕃感受到肩上重担,也感受到赵高翔毫无保留的信任,重重抱拳:“侯爷放心!只要吴某还有一口气在,鹰潭必固若金汤!人在城在!”
赵高翔走上前,拍了拍吴之蕃的肩膀,又环视众将:“诸位,南线之敌,看似势大,实则各怀鬼胎。王得仁新附不久,急于立功,其部降卒心未归附。金声桓老奸巨猾,保存实力,未必会真心救援。我等以迅雷之势猛攻抚州,正是攻其不备,打其七寸!此战若胜,南线威胁可暂解,我等方能腾出手来,应对浙东巨变!”
他这番分析,高屋建瓴,将敌我心态、局势利弊剖析得清清楚楚。孙兆奎等人闻言,心中仅存的疑虑尽去,对赵高翔的洞察力与决断力更是佩服不己。这位年轻的侯爷,不仅敢打敢拼,更深谙兵法虚实之道,对人心、局势的把握,己远超寻常将领。
军议之后,赵高翔并未留在舒适的中军大帐,而是带着亲卫,再次深入到各营之中。
他走进孙兆奎部的营地,正看到几名哨长围着沙盘争论明日行军路线。赵高翔没有打扰,静静听了一会儿,才开口道:“走左翼山道,虽近五里,但道路狭窄,遇伏难以展开。不如多走十里,取道右翼河谷,虽有涉水之险,但视野开阔,利于我军骑兵机动。”
几名哨长回头见是侯爷,慌忙行礼。其中一人壮着胆子道:“侯爷,河谷之路虽好,但恐泥泞难行,耽误时辰。”
赵高翔笑了笑,指着沙盘上一处标记:“此地有一浅滩,河床多为卵石,我己派斥候确认过,近日无雨,水流平缓,骑兵可快速通过。”他顿了顿,看向众人,“为将者,须知天文地理,更要信斥候之报,而非凭空臆断。”
众哨长心服口服,连声称是。
他又转到张应祥部的炊事班,拿起一个刚出笼的杂粮馍馍,掰开看了看成色,尝了一口,对负责的伙头军士道:“味道尚可,但如今春寒,弟兄们体力消耗大,下次和面时,可多加一分豆粉,更能顶饿。”
那老军士没想到侯爷连这个都懂,激动得手足无措:“是,是!小的记下了!谢侯爷体恤!”
赵高翔拍拍他的肩膀:“弟兄们吃饱吃好,才有力气杀敌。你们责任重大。”
一路行来,他与基层的把总、哨长交谈,检查武器装备,关心士卒伙食。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言语朴实,却总能切中要害。将士们看到侯爷与自己一样身着戎装,风尘仆仆,关心着最细微的事务,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这种对军队深入骨髓的掌控,并非仅仅依靠权位,更是通过一次次身先士卒、体恤下情建立起来的无上威望。
子夜时分,鹰潭大营依旧灯火通明,翁之琪的水师船队桅灯如星,营造出大军云集的假象。而赵高翔则亲率孙兆奎、张应祥等部,如同暗夜中潜行的利刃,悄无声息地离开大营,融入了南下的沉沉夜色之中。
孙兆奎骑在马上,回望了一眼鹰潭方向闪烁的灯火,再看向前方赵高翔在火把映照下挺拔而坚定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用兵如神,体察入微,身先士卒……能追随这样的主帅,实乃武人之幸!他对即将到来的抚州之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而鹰潭,有吴之蕃和翁之琪这两位沉稳干练的老将坐镇,他同样放心。侯爷的布局,己然将每一步都算计在内。
就在赵高翔调兵遣将、谋划“先南后北”之策的同时,江西清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占据南昌、九江等要地的金声桓,虽被清廷委以江西总兵之职,但其内心深处的算盘却打得精明。他原是左良玉部下,降清更多是出于形势所迫与保存实力的考量,并非真心实意。如今虽攻占了吉安,兵锋触及赣南,又与王得仁控制了抚州,对赵高翔形成夹击之势,但他并未急于大举进攻福建,也未全力配合王得仁对鹰潭的试探。
一方面,他在等待博洛大军在浙东的主战场结果。若博洛能迅速击溃鲁监国,则福建门户洞开,届时再挥师东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风险也小得多。另一方面,他正忙于巩固新占的赣中、赣南地区。
赣南之地,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并非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理想场所。清廷在此投入的真正的八旗满洲兵数量极少,主要依靠的便是金声桓、王得仁这等汉人绿营兵。然而,征服与管理此地,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尽管清军凭借军事优势占领了府县城池,但各地的抵抗并未停息。许多州县官员、士绅以及溃散的明军残部,依托山林险隘,结寨自保,不时出击骚扰清军粮道,袭击小股清兵。更有无数不甘“剃发易服”的百姓,或隐匿物资,或为义军通风报信。
金声桓麾下的绿营兵,许多也是被迫降清,军纪涣散,士气并不高昂。在深入山地作战时,时常遭到冷箭、陷阱的袭击,推进缓慢,伤亡不断。强行征粮拉夫更是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使得所谓的“平定”工作举步维艰。与其冒险去啃赵高翔这块在广信硬骨头,或者贸然进入情况不明、反抗激烈的福建,金声桓更倾向于先“消化”己占领的江西地盘,肃清后方,同时观望大局,保存和扩充自己的实力。
他给前线王得仁的命令也多是“稳守”、“试探”,而非“强攻”。
因此,尽管从地图上看,清军在江西似乎占据优势,形成了对赵高翔部的压迫态势,但实际上,金声桓主力被牵制在赣南的平乱与巩固之中,王得仁部在抚州独木难支,且对鹰潭的进攻欲望并不坚决,更多的是执行牵制任务。整个江西清军,处于一种“外张内弛”,进取心不足的状态。这也为赵高翔敢于实施“先南后北”,集中兵力先打抚州的冒险计划,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赵高翔敏锐地捕捉到了敌人内部的这种裂痕与迟滞,决心抓住战机,打破僵局。
重重关重重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