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满怀感激的刘老师,诊疗室重归宁静。林峰将用过的针具逐一消毒归位,动作一丝不苟。窗外的阳光又西斜了几分,将室内映照得一片暖融。
他刚坐回位子,准备将刘老师的病例和方药思路在笔记本上再做些补充梳理,急诊室方向忽然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和年轻女孩带着哭腔的恳求。
“医生,求求您快给我妈妈看看吧!她身上……脸上……突然变成这样了!”
林峰抬起头。护士小刘正引着一位二十岁出头、满脸焦急的女孩,搀扶着一位中年妇女快步走进诊疗室。那中年妇女用一条丝巾半掩着脸,露出的额头和脖颈处,可见大片鲜红色、高出皮面的风团,形状不规则,有些地方甚至融合成片,看上去颇为骇人。她不住地用另一只手抓挠着手臂,神情痛苦而窘迫。
“林医生,这位阿姨突发急性荨麻疹,挺严重的。”小刘快速说明情况。
“快请坐。”林峰立刻起身,示意患者坐下。他注意到患者呼吸稍促,但并无喉头水肿的迹象,生命体征应尚平稳,首要问题是剧烈的瘙痒和皮损。
“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吃过什么特别的东西?或者接触过什么吗?”林峰一边温和地询问,一边仔细观察着皮损的形态——色红、灼热、突起,属于阳证、热证。
患者的女儿抢着回答:“就中午吃完饭没多久!我妈对海鲜有点过敏,但今天绝对没吃!就吃了家常菜,青菜、猪肉、米饭……哦,吃完饭我给她泡了杯新买的‘清火养颜茶’,说是里面有什么绿茶、菊花、金银花……还有一味叫……叫‘青黛’的!”
青黛?
林峰的目光微微一凝。青黛,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色青蓝,性味咸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是中医治疗温病发斑、血热吐衄、口疮咽痛、痄腮丹毒等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
用于“清火养颜”,理论上似乎并无不妥。
但林峰的思维并未停留于此。他示意患者伸出舌头。舌质红,苔薄黄。再探脉象:弦细略数。
血分有热,外发肌肤,诊断明确。常规思路,清热凉血祛风止痒即可。
然而,“青黛”二字,却触动了林峰记忆中一段极为深刻、近乎烙印的篇章。
那是在深山随师学习时,师父曾极其郑重地指着《混沌医经》中关于“药物甄微”的一节,对他反复强调:“峰儿,切记!药有寒热温凉,性有峻缓平烈,此乃常理。然天地万物,禀气驳杂,尤需洞察其‘微毒’、‘偏性’及个体‘不耐’之变。譬如这青黛,咸寒入血,功擅凉血消斑,是为良药。然其性沉寒,质重难化。若遇中焦虚寒、脾胃运化乏力之人,或炮制不当、材质不纯者,此物反易凝滞气机,郁遏邪热,甚或引动肝风,诱发痉厥!用之不当,非但不能清解,反添新乱,犹如冰覆炭火,外似冰熄,内则焚燃!”
当时,师父还特意让他背诵了数例因误用或体质不耐青黛而导致病情复杂化的古籍医案。
此刻,听到“清火茶”中含青黛,再结合患者突然发作的、来势迅猛的鲜红风团,林峰心中警铃微作。
“阿姨,您平时肠胃怎么样?是不是容易拉肚子,或者吃点凉的就不舒服?”林峰问道。
患者一边忍着瘙痒,一边点头:“是啊是啊,老胃寒了,夏天都不敢吃冰西瓜,一吃准闹肚子。”
中焦虚寒!
“那杯茶,您喝了之后,除了身上起疹子,有没有觉得胃里不舒服?或者有点怕冷的感觉?”林峰追问。
患者仔细回想了一下,肯定地说:“有!当时就觉得那茶味道怪怪的,喝下去肚子里凉飕飕的,没过多久就开始身上发痒起包了!”
病因线索豁然开朗!
患者本属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之体(脉细亦可见虚象),误服了性质沉寒的青黛(且不知其炮制品质如何),寒凉首中,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司,气机凝滞。本欲清解的热邪(或许体内本有微热),时间自由者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非但未能外透,反而被寒凉药性郁遏于内,不得发散,最终郁极而外窜,爆发于肌肤,形成了这来势凶猛的荨麻疹。
这不是简单的过敏,而是寒药误治,冰伏邪热,郁而外发!
治疗思路必须立刻调整:不能单纯清热凉血,否则更伤中阳,邪气反而郁闭更深。必须温运中焦,透达郁热!
“小刘,准备5ml注射器,抽一支苯海拉明注射液,肌注先紧急止痒。”林峰先做西医对症处理,缓解患者当下最痛苦的症状。
同时,他迅速取过毫针。
取穴:足三里(双)、中脘、合谷(双)、血海(双)。
足三里、中脘,重用补法,温灸配合(他让护士拿来艾条,悬灸此二穴),旨在温振中阳,健运脾胃,从根本破除寒凝。合谷,手阳明经原穴,轻泻,疏通经络,开泄腠理,给郁热以出路。血海,活血凉血止痒,治标。
针药并用,中西结合,思路清晰。
行针时,林峰特意在足三里和中脘穴行捻转补法,并配合艾灸的温热刺激,患者立刻感到一股暖流注入胃脘,原本凉涩不适的腹部渐渐舒缓开来。
约二十分钟后,起针。患者身上的风团虽然还未完全消退,但颜色己由鲜红转为淡红,瘙痒感大为减轻,最重要的是,她不再觉得胃中冷涩,反而有种暖洋洋的舒适感。
“太谢谢您了医生!舒服多了,真的舒服多了!”患者连连道谢,语气中充满了惊喜。
林峰又开了一剂中药方,思路完全围绕“温中透邪”:
“桂枝6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 —— 桂枝汤底,调和营卫,温通中焦。”
“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 —— 健脾益气,扶助运化。”
“荆芥6g,防风6g —— 疏风透表,引导郁热外散。”
“牡丹皮10g,白鲜皮10g —— 凉血活血,兼以止痒。”
“炙甘草3g —— 调和诸药。”
“三剂,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腻、海鲜及一切滋补之品。”
他仔细叮嘱了煎服方法和禁忌,特别强调暂时绝对不能再喝那类含有青黛等寒凉药材的“养生茶”。
患者和女儿千恩万谢地拿着方子离开了。
诊疗室再次安静下来。林峰站在洗手池边,仔细清洗着双手,水流声淅沥。
他望着镜中的自己,目光沉静。
一味常见的青黛,一次看似简单的急性荨麻疹。若非师父当年的严厉告诫和那些苛刻到极致的药物甄别训练,他很可能也会陷入常规清热凉血的思维定式,开出诸如犀角地黄汤化裁之类的方子。
若真如此,患者的脾胃必受进一步寒凉攻伐,郁热深伏,病情很可能迁延不愈,甚至转变成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后患无穷。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混沌医经》所强调的“甄微”二字,重若千钧。它要求的,不仅是知晓药物的普遍功效,更要洞察其在不同体质、不同病机下的微妙变化和潜在风险。这需要对药性有极致深刻的理解,对病机有洞若观火的辨析。
知其常,更需达其变。
社区医院的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却处处隐藏着这样的“微惑”。每一次成功的“甄微”与“辨析”,都是对混沌医道的一次践行和锤炼。
他擦干手,回到桌边。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笔记本上,关于刘老师的记录旁,他添上了新的一行:
“急性荨麻疹,症虽在表,根由中寒误药,冰伏热郁。治需温中透达,非清泻可解。青黛之弊,在于质寒凝滞,虚寒之体尤忌。药性之微,不可不察。”
合上笔记本,他望向窗外。
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延续着白日的喧嚣,也掩盖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健康“混沌”。
而他手中的针与药,心中的理与法,便是厘清这混沌的微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7W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