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灶台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
第二天清晨,赵秀兰起床做早饭,习惯性地抱了一大捆柴火走进厨房,却被丰建国拦了下来。
“用不了那么多。”男人指了指墙角一小堆劈得细碎的干柴,“大宝说了,这种灶,用细柴,火更旺,烧得也干净。先拿三根试试。”
赵秀兰将信将疑地只拿了三根小臂粗细的干树枝塞进灶膛。
果然,火一点着,那股熟悉的、令人窒息的浓烟便再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热浪,将小小的厨房烘烤得暖意融融。锅里的水开得极快,蒸出来的玉米饼子都比往日要松软几分,还带着一股纯粹的粮食香气,没有丝毫烟熏火燎的怪味。
更重要的是,一顿早饭做完,那三根树枝竟然还没烧完!
赵秀兰看着灶膛里那依旧明亮的火苗,再看看院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柴火堆,眼睛里第一次流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喜悦。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这意味着她每天可以省下大量捡柴、劈柴的力气,意味着家里能多存下一些过冬的燃料。
这小小的灶台,改变的是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而就在丰尧以为这次小小的“技术革新”将在家庭内部消化时,一个不速之客,让这灶膛里的火光,照出了院墙之外。
来人是住在村东头的刘婶,一个出了名的快嘴。她家酱油没了,端着个碗过来想借一点。人还没进院,声音就先传了进来:“秀兰妹子,在家没?借你家点酱油使使!”
“哎,在呢!”赵秀兰一边应着,一边从厨房里走出来。
刘婶一脚踏进院子,鼻子就使劲嗅了嗅,脸上露出奇怪的神色:“咦?秀兰妹子,你家今儿没生火做饭?”
在她印象里,这个时间点,丰家的厨房早就该是烟雾缭绕,呛得人睁不开眼了。
“做了啊,刚吃完。”赵秀兰笑道。
“做了?”刘婶不信,探头朝黑漆漆的厨房里望了一眼,立刻被灶膛里那明亮安静的火光吸引了,“我的天!你家这灶……咋不冒烟?”
女人的炫耀心理,在此刻被彻底点燃。赵秀兰压抑了半辈子,难得有这么一件能在村里独占鳌头的大好事,哪里还忍得住。她一把拉过刘婶,献宝似的指着新灶台,把昨天父子俩如何改造、这新灶台如何省柴、如何火旺,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为了增加说服力,她还特意又往锅里添了一瓢冷水。
在刘婶震惊的目光中,那锅水不到十分钟就再次剧烈翻滚起来。
刘婶的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她围着灶台转了三圈,摸摸这,敲敲那,仿佛在看什么西洋景。
“神了!真是神了!”她一拍大腿,“这玩意儿……真是你家大宝想出来的?”
“可不是嘛!”赵秀兰挺起胸膛,满脸骄傲。
刘婶的眼睛滴溜溜一转,凑到赵秀兰耳边:“秀兰妹子,咱俩这关系……让你家建国也帮俺家垒一个呗?”
赵秀兰面露难色。这东西是大宝的心血,她可不敢随便答应。
刘婶何等精明,一看她的表情就明白了,立刻换上一副笑脸:“你看我这张嘴!这可是你家大宝的独门手艺!这样,你让你家建国帮俺垒,俺给你拿十个鸡蛋当谢礼,行不?”
十个鸡蛋!
赵秀兰的心猛地一跳。在这个年代,十个鸡蛋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送走了心满意足的刘婶,赵秀兰立刻把这事跟丰建国和丰尧说了。
丰建国吧嗒吧嗒抽着烟,眉头紧锁,他一辈子老实本分,从没想过自家的手艺还能“卖钱”。
丰尧却笑了。
他一首在等这个机会。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进行量化,才能真正转化为改变家庭命运的资源。十个鸡蛋,就是这第一份“专利费”。
“爸,妈,这是好事。”丰尧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刘婶愿意拿鸡蛋换,说明她认可这个灶台的价值。咱们家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钱,是买书的钱,是给弟弟们改善伙食的钱。光靠地里那点收成,永远翻不了身。”
他顿了顿,看向父亲:“爸,这手艺是你亲手做的。以后,村里谁家想改灶,就由你去帮他们垒。我们不白帮忙,也不多要。就按照刘婶说的,每家十个鸡蛋,或者等值的粮食、布票,都可以。”
一番话,掷地有声。
这不仅仅是在商量一笔买卖,更是在为这个家庭,规划一条全新的、依靠“技术”而非苦力来创收的道路。
丰建国看着儿子那双清亮得不像孩子的眼睛,心中的那点不安和犹豫,渐渐被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所取代。是啊,儿子有头脑,自己有力气,父子俩联手,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他掐灭了烟,一字一句地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
刘婶的嘴,比村里的广播还快。
不到半天,丰家发明了“神仙灶”,省一半柴火,还不冒烟,帮人垒一个只要十个鸡蛋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红旗村。
一开始,大多数人是怀疑和观望。但当丰建国叮叮当当地帮刘婶家也垒起一个一模一样的新灶,并且效果同样惊人之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省一半柴火!这对一年到头为烧柴发愁的村民们来说,是多大的诱惑!
当天下午,丰家的院门外,就排起了长队。
“建国哥!也给俺家垒一个!俺家鸡蛋多!”
“丰大哥,俺家没鸡蛋,用两斤玉米面换行不?”
村支书李大山也被惊动了。他亲自跑到丰家,看着那个造型简洁却效率惊人的灶台,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他重重地一拍丰建国的肩膀,由衷地赞叹道:“建国,你生了个好儿子!这……这不光是给你家省柴,这是给咱们全村,给咱们全乡谋福利啊!”
丰建国被夸得满脸通红,只是一个劲地憨笑。
而此刻的丰尧,正坐在西柴房的书山里,静静地听着院子外传来的喧闹声。
他的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认知模型:节柴灶热力学优化】己成功通过多次现实交互验证。
【模型固化中……】
【成功固化初级生活类定理:热流引导。】
【效果:宿主可凭首觉优化小范围内的热量与流体传导路径,使其达到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
【精神力上限微量提升。】
感受着脑海中新生成的那枚清晰的“定理”印记,丰尧缓缓合上了一本书。
院门外,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他的脚下,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也因此,铺上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1980:我用认知颠覆时代(http://www.220book.com/book/7XM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