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穹顶下的熵增与一针见血的解构

小说: 银潮协议   作者:伊普达琳酱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银潮协议 http://www.220book.com/book/833X/ 章节无错乱精修!
 

穹顶下的熵增与一针见血的解构

空气中弥漫着循环过滤系统特有的、带着一丝金属和臭氧味道的“清新”。巨大的弧形强化玻璃窗外,是“灰烬纪元”的永恒布景:铅灰色的厚重云层低垂,遮蔽了天空本应有的色彩,目之所及是连绵起伏、毫无生气的灰黑色山峦轮廓,间或点缀着巨大工业废墟锈蚀的骨架,如同远古巨兽的骸骨,沉默地诉说着过去的疯狂。这里是“曙光城”穹顶——人类文明在母星残骸上构建的众多精密囚笼之一。

“曙光城环境科学研究所”第7号会议室内,气氛却比窗外景象更加凝滞。

“……综上所述,基于‘环流-7D’模型的最新迭代,我们优化了穹顶C-3区大气循环模块的冗余设计,预计可将整体效率提升至少3.7个百分点,显著缓解该区域居民近期反馈的‘气闷’症状。” 发言席上,资深研究员陈博教授结束了他的报告,微微颔首,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矜。他身后巨大的全息投影屏上,复杂的气流模型和数据流闪烁着柔和却略显冗余的光芒。

台下坐着研究所的精英们,低声的赞许和公式化的掌声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只激起微弱的涟漪。陈教授的方案,是研究所主流学派“渐进优化派”的典型产物,稳妥、保守、符合流程,也意味着……低效。

在会议桌靠后的位置,一个身影与周围格格不入。

墨砚。

他坐姿端正,背脊挺首如标尺,深灰色的高功能合成纤维外套剪裁极其合体,勾勒出匀称的线条。智能眼镜——镜片边缘流淌着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光——覆盖了他清俊但略显苍白的半张脸,只留下线条利落的下颌和紧抿的薄唇。他正用一根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极其精准地在面前的虚拟键盘上滑动,速度快得只留下一片残影,仿佛在进行一场旁人无法理解的指尖舞蹈。没有掌声,没有表情,只有一种近乎实质化的专注,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与会议室里温和的熵增氛围隔绝开来。

陈教授的目光扫过墨砚,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这个年轻的异类,顶着“天才”的光环,却总是带来麻烦。他清了清嗓子:“墨博士,你对这个方案,有什么高见?” 语气带着一丝前辈的宽容,也藏着试探。

指尖的舞蹈骤然停止。

墨砚抬起头。

智能眼镜镜片上的微光瞬间变得清晰,几道代表关键数据的蓝色光带快速掠过。他推了推镜框,动作简洁利落,没有半分多余。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手术刀,精准地刺向全息投影屏上的某个气流交汇点。

“高见谈不上,” 他的声音响起,不高,语速快而清晰,每个字都像经过精密校准的零件,咬合得严丝合缝。“只是发现了几处逻辑陷阱和建模误差,可能导致方案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显著偏差,甚至引发局部涡流失控风险。”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公式化的赞许消失了,只剩下一种被冒犯的静默。

陈教授脸色微沉:“哦?愿闻其详。” 他刻意加重了“详”字。

墨砚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虚空中一点。全息投影屏上陈教授的模型瞬间被放大、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简洁、更核心的数据流模型,由墨砚实时操控。

“首先,”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像是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您模型中预设的‘湍流耗散系数’取值,是基于标准穹顶环境数据库的平均值。但C-3区毗邻旧工业区缓冲区,其残留的地表辐射热效应和特定粉尘浓度分布,会导致该系数在特定时间窗内产生高达27.3%的周期性波动。您忽略了这一变量,导致模型对湍流能量的预估严重偏低。”

他指尖滑动,模型上标注出一个刺眼的红色区域。“误差累积点A。”

陈教授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

“其次,” 墨砚毫不停顿,镜片上数据流滚动更快,“您引入的‘冗余分流通道’设计,其理论依据是‘压力均衡法’。但您忽略了新增通道与原有主循环管道在接口处的几何突变。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该处会产生无法忽视的卡门涡街效应,能量损失率高达您优化预期的……(他瞥了一眼数据)65%。” 又一个刺眼的红色区域标记出来。“误差累积点B。”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倒吸冷气的声音。

“最后,” 墨砚的语气甚至带上了一丝……惋惜?“您方案的核心目标——提升3.7个百分点效率,是基于‘环流-7D’模型本身的基准线。但该模型在模拟大规模、非稳态气体流动时,其核心算法存在约0.8%的系统性偏差。这意味着,即使您的优化完全成功,实际提升也可能被模型自身的缺陷所吞噬,甚至归零。” 模型上,代表预期提升的绿色光柱被一个巨大的红色问号穿透。“误差根源C。”

三句话。

三个致命点。

精准,冷酷,毫无转圜余地。

全息投影屏上,墨砚构建的简化模型清晰无比地展示着陈教授方案中层层累积的错误和最终指向的徒劳。那刺目的红色标记,像一道道判决书。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陈教授的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手指捏着报告边缘微微颤抖。他精心构筑的学术堡垒,在墨砚精准的逻辑炮火下,脆弱得像纸糊的一样。其他研究员的目光在陈教授和墨砚之间游移,充满了震惊、尴尬,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以及对墨砚那冰冷锋芒的忌惮。

墨砚仿佛没看到周围的反应,他身体后靠,重新倚回椅背,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轻一敲,收回了投影。智能眼镜的镜片恢复了平稳的微光流。他端起面前会议标配的合成咖啡,抿了一口,眉头极其轻微地皱了一下。

(内心弹幕:这咖啡的提纯效率还不如我实验室废弃的溶剂回收机。氧化反应残留物浓度超标,口感参数严重偏离最优解。建议研究所后勤部门进行熵值评估,结果可能接近热寂状态。)

“综上所述,” 墨砚放下杯子,声音依旧平稳,“您的方案,在现有参数和模型框架下,其优化效果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且引入了不可控的涡流风险。与其投入资源实施一个熵增概率大于熵减的方案,不如……”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足够精确又足够“礼貌”的措辞,“……重新评估基础模型的适用性。”

“重新评估?” 陈教授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被羞辱后的愤怒和一丝气急败坏,“墨博士!你的理论是激进的!是未经充分验证的!你所谓的‘墨氏迭代修复模型’,成本高得离谱,风险无法控制!它只存在于你的论文和那些……那些疯狂的纳米机器人的实验室里!现实世界需要的是稳健,是可行性!不是空中楼阁!”

“稳健不等于低效,可行性不等于妥协于错误模型。” 墨砚的回应依旧冷静,甚至显得有些漠然,“至于成本与风险,那是基于当前短视评估体系的结论。真正的成本,在于持续容忍错误方案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系统性崩溃风险。后者,陈教授,才是真正的‘熵增具象化灾难’。” 他用了一个极其精准又极其荒谬的比喻,完美诠释了何谓“实验室培养皿级别”的冷幽默。

可惜,听众们显然没get到笑点。全场更冷了,仿佛连循环空气的温度都下降了几度。只有墨砚自己,镜片后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极其细微的弧度,转瞬即逝。

就在这时,会议室厚重的合金门无声滑开。一个穿着深蓝色管理局制服、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他的出现自带一股无形的压力。他是研究所主管之一,周局长。他的目光首接越过众人,落在墨砚身上,那眼神复杂,混合着审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以及更深的……忧虑。

“墨博士,” 周局长声音低沉,打破了僵局,“你的‘非标准’应急方案报告,管理局高层看过了。” 他刻意加重了“非标准”三个字。“关于你擅自动用高能脉冲场临时稳定D-7区大气循环模块的操作……我们需要好好谈谈。散会。”

最后两个字是对着所有人说的,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人群带着复杂的情绪鱼贯而出。陈教授几乎是逃离了会议室,背影狼狈。墨砚则慢条斯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本就不需要整理的袖口,站起身。智能眼镜的镜片上,倒映着窗外灰败死寂的荒山,也倒映着周局长那张写满麻烦的脸。

风暴,似乎比他精准计算过的模型,来得更快一些。而他,站在风暴的中心,眼神依旧锐利如初,仿佛刚才只是解构了一道简单的习题。

他迈步走向周局长,深色的身影在冰冷的会议室灯光下,显得格外孤高,也格外……不合群。

(内心弹幕:效率低下的会议结束。下一步,应对官僚流程的熵增。希望周局长的逻辑回路比陈教授清晰……至少,希望他的咖啡好喝一点。)

银潮协议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银潮协议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833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银潮协议 http://www.220book.com/book/833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