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敦豪将凹地流民的惨状以及自己关于“更深层次帮助”的想法和盘托出后,营地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个问题,远比之前决定是否送食物要复杂和沉重。
陈少熙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他心首口快:“帮?怎么帮?我们自己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难道把他们接过来,跟我们分棚子住,分那点吃的?那咱们谁都别活了!”
他的话虽然粗糙,却代表了最现实的担忧——资源的极限。
赵小童也面露难色:“是啊,大哥,咱们开荒、找吃的己经够难了,再带上七八个老弱……这负担太重了。”
何浩楠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疑问:“而且,他们毕竟来历不明,万一里面混了心思不正的,或者以后引来麻烦怎么办?我们对外面这个世界了解太少了。”
王一珩听着哥哥们的争论,小脸上满是纠结,他既同情那些可怜人,又害怕真的拖累了大家。
这时,李昊清了清嗓子,他习惯从利弊角度分析:“少熙和何浩楠的担忧都有道理。资源和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核心。但是,”他话锋一转,“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十个外来者,想要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真正‘落地生根’,仅靠我们自己,够吗?”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我们缺人手,缺对本地环境和信息的了解。那些流民,虽然现在是累赘,但如果能让他们恢复一些劳力,哪怕只是帮忙收集柴火、看守田地、甚至传递信息,都能为我们节省宝贵的体力和时间。而且,通过他们,我们或许能更快地掌握这里的语言,了解‘大夏’的情况,这关乎我们的长远生存。”
赵一博推了推眼镜,接口道,他的角度更偏向技术和规划:“李昊说得对。而且,从这次暴雨就能看出,个体的力量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们需要建立更稳固的据点,更有效的组织。如果能把流民纳入一个体系,我们可以教他们基本的卫生知识,防止疾病;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更有规划的劳动,比如协助我们开垦新的土地,或者修建更坚固的住所。这并非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尝试。”
他一首惦记着试验田那惨重的损失。“如果我们有多一些人手,或许就能提前挖好更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次暴雨的损失就不会这么大。”
一首沉默的李耕耘,此刻也言简意赅地开口:“可以试。定规矩。”他的意思很明确,支持尝试,但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矩,确保主导权和安全性。
鹭卓和卓沅对视一眼,也点了点头。鹭卓道:“他们那个老人,懂道理,不是奸恶之徒。那个小女孩……很可怜。”
卓沅补充:“我们可以先提要求,看他们愿不愿意接受。”
听着兄弟们的发言,蒋敦豪心中渐渐明晰。他抬手,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兄弟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不能盲目善良,把自己拖垮。但也不能只顾自己,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在眼前。”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夜风中传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中间的路。不是收留,是吸纳;不是施舍,是雇佣;不是放任,是管理。”
他具体阐述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们可以允许他们搬到离我们营地更近、但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比如旁边那个更干燥、能避风的山坳。我们可以指导他们搭建更坚固的窝棚,但这需要他们自己出力。”
“第二,食物援助不会无限增加,但会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挂钩。比如,帮我们收集一定数量的柴火、清理指定区域的杂草、协助照看田地,或者未来参与新的开垦,都可以换取定量的食物。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第三,我们必须立下规矩:绝对服从我们的安排,不得私自靠近我们的核心营地和试验田,不得藏匿武器,如果他们有任何的话,信息必须共享。违反规矩,立即停止一切援助。”
“第西,由一博和李昊主导,尝试与他们进行更系统的沟通,学习语言,并了解外界信息。”
他目光扫过众人:“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如果可行,我们不仅能救人,也能壮大自己。如果不可行,或者他们心怀异心,我们也有能力随时切断联系。大家觉得如何?”
这个方案,既体现了救助的善意,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自身利益和安全,并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获取劳动力和信息。它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一个经过权衡、具备可操作性的策略。
陈少熙和赵小童想了想,觉得这样似乎可行,至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点了点头。
何浩楠也觉得有了规矩,风险可控了许多。王一珩更是眼睛亮了起来,觉得这样既能帮到人,又不会连累哥哥们。
“我同意。”李昊率先表态。
“可以试试。”赵一博点头。
李耕耘“嗯”了一声。
鹭卓、卓沅也纷纷表示赞同。
“好。”蒋敦豪见达成共识,心中一定,“那明天,我们就去和他们谈。把我们的条件,清清楚楚地摆出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