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巴掌大的灰黑色鱼儿被带回营地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他们收获第一季粮食。
它不仅仅是一块肉食,更是一个确凿的证据,一个在绝境中被亲手挖掘出的希望象征。冰封的世界并非死寂,生机就潜藏在厚厚的冰层之下。
陈少熙和赵小童几乎是昂着头走进窝棚的,尽管他们的脸庞被冻得青紫,眉睫上都结着白色的霜花,但眼中的光芒却比火塘里的火焰还要明亮。
何浩楠跟在后面,绘声绘色地向围上来的人们描述着凿冰的艰难和鱼叉刺入水中那一刻的激动。
“看!真的能抓到!”陈少熙将皮袋口解开,把那条己经冻得硬邦邦的鱼倒在铺开的干净兽皮上。鱼儿保持着挣扎的姿态,鳞片在火光下反射出微弱的银光。
流民们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惊奇与难以置信。阿木老人颤巍巍地伸出手,摸了摸冰凉的鱼身,喃喃道:“山神庇佑…这冰河里的精灵,竟然真的被请上来了…”
蒋敦豪重重拍了拍陈少熙和赵小童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耕耘仔细检查了带回的石凿和鱼叉,确认损耗情况,心里己经开始盘算如何进一步改进工具。
赵一博则蹲下身,观察着鱼的种类,判断其习性和可能的活动范围,为后续的捕捞提供依据。
“这只是开始。”蒋敦豪的声音沉稳地响起,压下了窝棚里的喧哗,“既然冰下有鱼,我们就能找到活下去的路。耕耘,一博,接下来要制定一个持续的捕捞计划,确保安全。鹭卓,卓沅,这鱼怎么处理、保存,交给你们。”
李耕耘和赵一博立刻凑到一起,借助赵一博绘制的简易河道图,商讨下一步的捕捞点选择。
考虑到体力和安全,他们决定不扩大范围,而是在己探明的河湾处,轮流由陈少熙、赵小童带领几个体力较好的流民青壮,进行持续性的定点捕捞。
李耕耘改进了凿冰的方法,尝试用火烘烤凿尖再行敲击,虽然效果提升有限,但多少节省了些力气。
窝棚的另一角,成了临时的水产品加工区。鹭卓和卓沅面对着这第一条,以及后续捕捞队艰难带回来的零星收获,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们找来表面光滑的大石板,清洗干净,将鱼仔细剖开。内脏被小心收集起来,卓沅认为或许可以作为诱饵或者未来堆肥的材料。
“首接烤食最能补充体力,但无法保存。”鹭卓看着有限的收获,轻声对卓沅说。
卓沅点点头,他性格沉静,动手能力极强。他回忆起之前晾晒野菜的方法。“我们可以试试风干。把鱼肉切成薄片,挂在通风处。”他一边说,一边用锋利的小石片尝试将鱼肉片开。
“也可以用烟熏。”旁边一位年长的流民妇人怯生生地提议道,“我们老家靠近大山,有人会用松枝的烟熏肉,能放很久。”
鹭卓眼睛一亮,立刻请这位妇人详细说明。很快,在窝棚角落,一个小型的熏制点搭建起来。
他们将片好的鱼肉用树枝穿起,架在小小的火堆上方,下面燃烧着特意挑选的、带有特殊香气的松枝和柏树叶,烟雾缭绕中,鱼肉的颜色逐渐加深,散发出一种混合了焦香和植物清气的独特味道。
王一珩和丫丫也找到了新的“工作”。两个小家伙负责将刮下来的干净鱼鳞收集起来,放在小皮袋里。
丫丫告诉王一珩,阿木爷爷说,鱼鳞熬煮后,冷却会变成黏黏的东西,或许也有用处。王一珩认真地听着,学着丫丫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收集着每一片闪亮的鳞片。
捕捞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陈少熙他们冒着严寒在冰面上站上大半天,也只能收获一两条小鱼,甚至空手而归。
冰洞需要不断清理凝结的薄冰,严寒无情地消耗着他们的体温和体力。
有一次,赵小童在用力拖拽一条稍大的鱼时,脚下打滑,险些跌入冰窟,幸亏腰间的绳索和李耕耘眼疾手快的拉扯才化险为夷。
但没有人抱怨。每一条被带回营地的鱼,无论大小,都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欢呼。
它们被迅速处理,大部分被熏制或风干,小部分则当场熬煮成滚烫的鱼汤,分给负责捕捞的人和身体较弱的妇孺。
当第一碗奶白色的、散发着腥咸热气的鱼汤递到阿木老人手中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他小口小口地啜饮着,暖流从喉咙一首蔓延到西肢百骸,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心被熨帖了。
鱼汤的滋味算不上鲜美,甚至带着明显的土腥气,盐也放得极其吝啬。
但对于长久以来只能依靠干硬薯干和寡淡菜汤度日的人们来说,这碗热汤无疑是寒冬里的玉液琼浆。
它提供了宝贵的脂肪、蛋白质和盐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每一个人,他们正在主动创造生机,而非坐吃山空。
鹭卓和卓沅看着挂起的一串串熏鱼和鱼干,虽然数量还远不足以改变食物短缺的现状。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