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博的思绪,早己超越了眼前这一季的播种。他深知,仅靠现有的、未经改良的本地品种和粗放的管理,想要实现稳定的、足以支撑团体发展的产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真正的希望,在于变革,在于将另一个世界的知识,与这片土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于是,在距离主田区稍远、靠近溪流的一小块向阳坡地上,一片与众不同的田地悄然诞生。
这片地被精心地用削尖的细木棍和草绳圈了起来,面积不大,却划分得异常规整,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便是赵一博的“试验田”,他称之为“苗圃”。这里,将是他验证农业改良设想的第一块阵地。
划分区域只是第一步。赵一博要做的,是打破此地农人千百年来“靠天吃饭、随意撒种”的惯性。
他选定的主要作物是本地最常见的“灰粟”,这种作物耐旱耐瘠,但产量低下,籽粒细小。
他的第一个尝试,是“浸种”。在播种前,他将一部分精选出的灰粟种子,用干净的溪水浸泡了整整一夜。阿木老人和几个帮忙的流民对此举大为不解。
“赵先生,这种子泡了水,不会烂掉吗?”一个老农忍不住问道。
赵一博耐心解释:“适当的浸泡可以唤醒种子的活力,让它更容易发芽,出苗也更整齐健壮。”
他没有提及“酶活性”之类的词汇,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说法。他将浸泡过的种子和未浸泡的种子分开标记,准备对比其发芽率。
接着是“间距控制”。他坚决反对本地流行的、将种子一把把撒出去的“撒播”法。
他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木制标尺,在划分好的田垄上,严格按照他计算好的距离,用木棍戳出一个个深浅一致的。
“每个坑里,放三到西粒种子就好,不要多。”他示范着,动作轻柔而精准,“太密了,苗和苗之间会抢夺阳光、水分和地力,都长不好。保持合适的距离,每一株才能长得壮实。”
这种近乎“吝啬”的播种方式,让习惯了广种薄收的流民们面面相觑,觉得这样太浪费土地。
但出于对赵一博的信任,他们还是依言照做了。赵一博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了不同的间距梯度,他要找出最适合灰粟生长的种植密度。
肥力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赵一博深知这片土地本就贫瘠。
他组织人手,系统性地收集营地的人畜粪便、草木灰、腐烂的树叶,甚至清理鱼内脏和骨头磨成的粉,在苗圃旁边挖掘了几个土坑,进行初步的“堆肥”。
他告诉负责此事的鹭卓和卓沅:“把这些东西按一定比例混合,定期翻动,保持但不能积水,让它们慢慢腐烂发酵,变成黑褐色的、没有臭味的肥土。这才是庄稼最好的食物。”
他还特意划出一小块地,将从黑熊岭山民那里换来的山参种子,以及平时留意收集的几种可能有价值的野生植物种子,小心翼翼地播种下去,旁边插上小木牌,用他独有的符号做着记录。这是他扩大作物多样性的尝试。
每一天,天刚蒙蒙亮,赵一博的身影就会出现在苗圃里。
他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着每一寸土地的变化。土壤的湿度、温度,最早一批播种的种子是否露白,他都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木板上。
他用手轻轻拨开土层,查看种子萌发的状态。
鹭卓和卓沅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鹭卓心细,负责每日记录不同区域的数据,包括发芽数量、幼苗长势等。
卓沅手巧,帮着制作和维护那些小巧的标识牌,以及赵一博设计的一些简易测量工具,比如插在土里标记水位的小木尺。
王一珩和丫丫也对这片特殊的田地充满了好奇,经常跑来看一博“摆弄”那些小苗。
赵一博偶尔会指着不同的幼苗,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将知识的种子,也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日子一天天过去,浸种处理的灰粟率先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芽顶着种壳,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果然比旁边未浸种区域参差不齐的出苗情况要好上许多。
严格按照间距播种的幼苗,也明显比对照田里那些挤作一团的苗子显得更精神,叶片更舒展。
这些细微的差别,普通流民或许尚未完全察觉其深远意义,但阿木老人和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却看在眼里,惊在心中。
他们世代耕种,靠的是口耳相传的经验和老天爷的赏饭,从未见过有人如此精细、如此“有理有据”地对待土地和庄稼。
“赵先生…你这法子…”阿木老人蹲在苗圃边,看着那整齐健壮的幼苗,声音有些颤抖,“好像…真的不一样啊!”
赵一博扶起老人,脸上露出谦和而坚定的笑容:“阿木爷爷,土地不会骗人。我们用心对待它,它自然会给我们更好的回报。这只是一个开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人开荒,满朝文武爱上我?(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