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宇宙初步构建完成,李慕白和他的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塑造灵魂的利器——色彩。他们移师至调色工作室,这里被称为电影的“最后一道光影魔术”。巨大的参考级监视器如同一个审判官,冷静地剖析着每一帧画面的色彩与光影。
调色师是一位名叫老姜的资深专家,话不多,指尖在调色台复杂的滑轨和旋钮上飞舞时,却仿佛在弹奏一架无形的钢琴,能轻易地撩拨情绪的琴弦。他和李慕白并肩而坐,面前是《记忆之囚》尚未经色彩审判的原始画面。
“我们先定基调,”李慕白开口,目光锁定屏幕,“现实世界,陆离的咨询室,周明远的病房,这些‘当下’的空间,我要一种近乎残酷的、高解析度的真实感。色彩可以偏冷,锐度可以稍高,但不能是冰冷的科技感,而是…一种无法逃避的、清醒的质感,像冬天早晨惨白的阳光。”
老姜默默操作,降低了一些饱和度的同时,细微地调整了白平衡,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干净的、却略带压抑的现代主义色调,仿佛所有情绪都被理性地包裹起来。
“然后是记忆世界。”李慕白的语气变得不同,“这里要有层次,巨大的层次。”
他们首先处理的是那些被篡改过的、美好的“虚假记忆”。老姜尝试着注入了一些柔和的、类似古典油画般的暖黄色调,降低了对比度,让画面边缘带着一点点虚幻的光晕。
“不对,”李慕白摇头,“太美了,太安全了。这种美好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它的色彩应该甜腻到让人隐约不安,像过度曝光的旧照片,或者…糖浆,粘稠而窒息。”
老姜心领神会,他提升了色彩的明度,却微妙地抽离了一些中间调的细节,让高光部分微微过曝,同时加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统一整体的琥珀色滤镜。效果立刻变得诡异起来,那些看似温暖的画面,透出一种塑料质感的不真实,完美契合了“被精心修饰过的谎言”这一内核。
接下来,是重头戏——“记忆深渊”。
原始素材在环形LED屏的加持下,本身己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此刻它需要色彩的终极赋能。
“这里不是地狱,不是单纯的黑暗。”李慕白陷入沉思,组织着语言,“它是意识的垃圾场,是情感的坟冢,也是真相被埋葬的矿藏。它应该是…混沌的,但有内在的情绪逻辑。”
他们开始为这片混沌着色。当陆离初入深渊,充满未知与恐惧时,老姜调出了以深蓝、墨绿和脏紫色为主的冷色调,如同深海或淤积的沼泽,光线晦暗不明,粒子流动缓慢而沉重,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压抑。
随着陆离不断深入,触及那些痛苦的记忆碎片时,色彩开始变得激烈。暗红色如同凝固的血液般斑驳涌现,刺目的亮黄色像神经撕裂时的闪电,在不稳定的画面中炸开。老姜甚至动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局部调整色彩的相位,制造出色彩失衡的、令人眩晕的扭曲感。
“看这里,”李慕白指着陆离发现自身记忆与周明远记忆重叠的那个关键瞬间,“这一帧,我要所有的混沌色彩瞬间‘坍缩’。”
老姜精准地打了一个关键帧。在前一帧还是各种扭曲色彩疯狂交织的画面,到这一帧,所有杂色如同被黑洞吸入般骤然消失,屏幕在极短时间内,陷入了一种近乎非彩色的、高反差的灰白。只有陆离那双因震惊而睁大的眼睛,保持着唯一的色彩焦点,瞳孔中倒映着真相的残酷轮廓。这种色彩的瞬间剥离,产生了比任何特效都更首接的心灵震撼。
而当陆离最终带着真相,回到周明远的病床前,画面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的冷调。但这一次,李慕白要求老姜在其中注入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法忽视的变化。
“给窗外的天光,加上一点点…非常淡的、介于金色与灰色之间的色调,”李慕白比划着,“那不是日出的希望,也不是黄昏的悲伤。那是…了悟之后,暴风雨过尽的天空,一种混杂着无尽疲惫与微弱释然的颜色。”
老姜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用了多种色彩图层叠加,终于调出了那种难以言喻的复杂色调。它让现实的场景,承载了刚刚在记忆深渊中经历的一切情感重量。
调色工作持续了数周。每一天,他们都在与色彩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审判着每一个场景的情绪,赋予其或压抑、或虚假、或混乱、或最终归于复杂平静的灵魂。
当最后一场戏的色彩被最终确定,李慕白靠在椅背上,看着屏幕上快速掠过的、经过色彩洗礼的成片片段。它不再是一堆连续的影像,而真正成为了一幅流动的、充满情感暗示与心理深度的画卷。
色彩,这看似技术性的环节,在此刻,成为了对故事最深刻的一次阐释与审判,也是一次通往内心救赎的、沉默的视觉旅程。他知道,当这经过精心调配的光影最终投映在银幕上时,它将不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观众的心像中,进行一次首接的、无需翻译的色彩注入。
(http://www.220book.com/book/8AW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