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田野》如同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自行运转起来。然而,现实的春风并非总是和煦,其中也夹杂着料峭的春寒。
首先面临的是预算的精确切割。王总拿着那份充满“留白”和“实验性”的剧本,与制片部门熬了数个通宵,试图将那些抽象的“意识氛围”、“心理质感”翻译成具体的、可执行的预算条目。
“李导,‘表现注意力集中时环境的虚化与提纯’,这一条,”制片主任指着预算表,眉头紧锁,“文导那边希望用特殊镜头和自然光效实现,预算可控;但方导那边提出的,需要开发实时环境渲染算法,配合演员的生物反馈数据动态调整背景……这研发成本和算力需求,是个无底洞啊。”
李慕白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核心技术研发的钱不能省,这是奠定我们视觉基石的投入。在其他方面找补,比如场景,尽量采用实景改造,减少大型搭景;演员片酬控制在合理范围,我相信他们加入,也不是单纯为了片酬。”
王总点头:“明白,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会再细化,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创造那个独一无二的‘田野’质感上。”
演员方面,挑战同样具体。胡歌为了贴近那个追寻“坐忘”的都市人角色,开始了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准备。他推掉了大部分商业活动,定期去一家远离尘嚣的道观体验生活,学习静坐、品茗,甚至尝试短暂的“止语”。他不再携带智能手机,只用一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式手机。当他再次出现在筹备会上时,整个人沉静了许多,眼神里有一种洗去浮华的清明。
“我发现,‘慢’下来之后,感知反而变得异常敏锐,”胡歌对李慕白说,“一片树叶的飘落,远处的一声鸟鸣,都好像被放大了。这种状态,或许就是角色需要的。”
张毅则一头扎进了退役运动员的世界。他不仅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以恢复运动员的形体,更花了大量时间与真正的退役冠军们同吃同住,听他们讲述从万众瞩目到归于平淡的心理落差,记录下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无力感和自我怀疑的深夜。
“最触动我的,不是他们的辉煌过去,而是他们如何与那个‘过去’的幽灵共存,”张毅在剧本围读会上分享道,“有人沉迷酒精,有人疯狂创业,也有人……就像我们剧本里写的,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不断擦拭奖牌的‘守护者’。那种对自身价值感的迷失,非常真实,也非常残酷。”
最让人担忧又期待的,是小扎西。文昕导演带领一个小分队,提前数月进驻了高原的学校,不是为了排练,而是为了让小扎西完全习惯摄影机的存在,让拍摄成为他生活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不教他任何表演,只是记录他真实的学习、玩耍,以及第一次接触VR设备时,那种从胆怯、好奇到完全沉浸、最后摘下设备后看着自己双手发呆的完整过程。这些珍贵的素材,将成为那条线索最真实的底色。
与此同时,《记忆之囚》的余波未平,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意识的田野》提供了养分。那个受电影启发成立的“关注创伤记忆修复”公益基金,联系到了王总,希望能在《意识的田野》中,以顾问身份提供关于PTSD干预的学术支持,这正好与“心理宇航”实验室的线索不谋而合。李慕白欣然应允,艺术的想象与科学的实践,在这片新的“田野”上找到了交汇点。
而在更广阔的舆论场中,《意识的田野》项目信息的逐步释放,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和猜测。
“李慕白新作《意识的田野》曝光,概念玄乎,挑战观众!”
“胡歌为新戏‘修行’,张毅体验退役运动员生活!”
“《记忆之囚》后,李慕白能否再次定义国产电影新维度?”
期待与质疑并存。有人赞誉其艺术野心,也有人担心它会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
面对这些声音,李慕白反而更加平静。他站在重新布置的、贴满三个线索视觉参考和人物关系图的工作墙前,目光扫过胡歌的都市静默、张毅的汗水与奖牌、小扎西纯净的眼眸……
春寒依旧,偶有风雨。但他脚下所踏的,是由无数人汗水、智慧和信念共同开垦出的,一片无比肥沃的创作土壤。这片田野,己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更深度的耕耘,也更丰饶的生长。
他知道,当开机板第一次敲响,所有的争论与期待,都将转化为镜头前每一次真实的呼吸与心跳。那片名为“意识”的广阔疆域,正等待着被光影和声音第一次真正地照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8AW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