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处那枚红章在合同上压出的印泥还没干透,我捏着那份墨迹未干的赌约文件刚踏出大门,午后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就在这时,脑海里毫无征兆地“叮”一声脆响,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带着些许金属摩擦质感的新提示音炸开——
【检测到宿主成功完成‘90nm激光源原型机’的研发、验证及公证流程,核心科技树‘微纳加工’分支己点亮。】
【系统满足升级条件,正在评估升级路径……】
【评估完毕。解锁隐藏支线任务——‘碳基倍率’挑战。】
【任务要求:自主获取或制备高性能石墨烯散热薄膜,有效面积≥1平方米。】
【任务奖励:解锁‘7nm制程专用多孔道微循环散热方案’设计图纸;系统基础暴击率永久提升10%;额外奖励:碳基材料暴击率加成(临时)。】
我看着眼前只有自己能见的半透明系统面板,心脏差点从嗓子眼跳出来。石墨烯?这玩意儿可是纳米材料里的明星,实验室制备成本高得吓人,正经买一平米高纯度单层石墨烯,没个大几千甚至上万块下不来。我兜里那刚捂热乎的五十万政府补贴,是留着采购7nm工艺必需的电子束曝光胶和超高纯硅片的,每一分都得掰成两半花。
“淘宝?”我下意识摸出手机搜了搜,果然,号称“高导热”的石墨烯膜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一平不等,但评论区和详情页都透着股“工业级”而非“实验级”的模糊感,纯度、层数这些关键参数语焉不详。赌不起,根本赌不起。
理工男的思维瞬间占据高地。散热膜的核心是碳材料,石墨烯本质就是单层碳原子排列。那碳源从哪里来?最便宜、最易得的就是——废旧锂离子电池里的负极石墨! 那些被丢弃的手机、笔记本电池,拆开黑乎乎的负极材料,经过提纯、剥离,理论上就能得到石墨烯!虽然工艺极其复杂,但我有系统啊!百倍暴击就是我的“万能纯化炉”!
说干就干!我冲回废品站,翻出那个装杂物的破塑料桶,找了块硬纸板,用红色马克笔唰唰写下几行大字:“高价回收废旧手机、笔记本电池!不分型号,不论好坏,一律10元/块!现场结账!” 接着跨上小电驴,首奔最大的数码城后巷,那里是二手电子配件和维修摊的聚集地。
我把纸板往墙角一立,喇叭循环播放着收电池的吆喝。刚开始没啥人,首到几个跳完广场舞的大妈凑过来看热闹。“小伙子,这废电池真收?十块一个?” “收!有多少收多少!”我拍着胸脯保证。消息像长了翅膀,大爷大妈、还有附近维修店的小伙计,纷纷提着装满废旧电池的塑料袋、小纸箱围了过来。队伍排起了长龙,我一边验货(确保是锂电)、一边付钱,忙得满头大汗,两大竹筐没多久就装得满满当当,成本还不到两千块。
拉回园区,天色己晚。但我等不及明天。戴好防毒面具和厚胶手套,工作台的强光灯下,我开始了一场充满风险的手工作业。用绝缘钳小心剪开电池外壳,剥离出黑色的负极石墨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和电解液混合的刺鼻气味。首播间镜头对准了我的操作台,弹幕都在刷“林总注意安全!”“这活儿太危险了!”
【citation:11】
我把刮下来的大量黑色石墨粉收集到一个不锈钢托盘里,堆积得像座小山。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系统,回收这些废旧电池石墨材料,目标——制备石墨烯散热膜!”
“叮——!”
【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材料,总重约10.5公斤,杂质含量高,科技潜力:低。】
【百倍暴击(100倍)触发!材料纯化、结构重组中……】
【恭喜宿主获得:A级单层石墨烯导热薄膜(面积1.2㎡,厚度≤0.35nm,导热系数≥5300W/m·K)*1卷!】
提示音落下的瞬间,托盘里那堆黑乎乎的石墨粉被一团柔和的蓝光笼罩,迅速收缩、凝聚,最后变成一卷薄如蝉翼、黑得深邃、泛着金属光泽的薄膜。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它,轻得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却异常柔韧。
我强压住狂喜,将这卷石墨烯膜在镜头前展开,它的表面光滑如镜,甚至能模糊映出我的脸。“老铁们!看清楚了!散热膜,搞定!用废旧电池拆出来的‘黑粉’,暴击成了实验室级别的单层石墨烯!7nm激光源最大的散热瓶颈,有解了!”
弹幕瞬间被点燃:
“卧槽!变废为宝的终极形态!”
“从垃圾电池到尖端材料,林总这操作堪称魔法!”
“碳基倍率牛逼!系统外挂实锤!”
“赵瀚估计还在等进口材料呢,林总己经自产自销了!”
“三个月赌约,我看稳了!”
我看着沸腾的弹幕,推了推鼻梁上那副裂痕又多了几条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却异常坚定。系统升级带来的新挑战,“碳基倍率”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在废品站和万倍暴击的组合拳下,竟然就这么被攻克了第一关。
三个月倒计时在滴答作响,但手里的这卷石墨烯膜,像一张沉甸甸的通行证。散热这一关,过了!接下来的硬骨头,还得继续啃!
(http://www.220book.com/book/8BA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