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捏着那卷刚从废旧锂电池里“暴击”出来的单层石墨烯膜,手指都有些发颤。这玩意儿轻得像一缕烟,黑得却仿佛能吸走所有光线,表面光滑得找不出一丝瑕疵。工作台上,那片关乎三个月后生死赌约的7纳米工艺验证芯片样片,正静静地躺在防静电垫上,等待最终的“考验”。
深吸一口气,我屏住呼吸,用特制的陶瓷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石墨烯膜的一角。这膜薄得不可思议,在灯光下几乎透明。我将其精准地对准芯片最核心的发热区域,轻轻覆盖上去。利用材料自身的范德华力,它便完美地贴合在芯片表面,仿佛一层天生的皮肤。
“兄弟们,关键时刻到了。”我对着首播镜头低声道,声音因紧张而有些沙哑。弹幕也识趣地慢了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我接好测温探头,分别贴在芯片有石墨烯覆盖和无覆盖的区域,然后缓缓合上了激光源和驱动电路的总闸。
“嗡——”
设备启动的轻鸣在寂静的棚屋里格外清晰。激光束亮起,芯片开始全负荷运转,计算着复杂的测试向量。功率一点点爬升,很快就达到了7纳米节点理论上的峰值功耗。我死死盯着红外热像仪的显示屏。
奇迹发生了。
在有石墨烯覆盖的核心区域,温度曲线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按住,攀升得极其缓慢,最终稳稳地停在了40.3摄氏度。而旁边未覆盖区域的对比点,温度早己飙过了70度。整个芯片表面热分布均匀得令人难以置信,就像有一层无形的冰毯在高效地导走热量。
“室温26度,负负荷运行……芯片核心温度40.3!”我几乎是吼着报出这个数据,一把推开椅子站起来,激动地指着热像仪屏幕,“老铁们看清楚了!这他妈比开了空调还凉快!石墨烯散热,成了!”
首播间瞬间被点燃了:
“卧槽!!!40度?这散热逆天了!”
“真·用垃圾给芯片装上了空调!”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暴击光刻机,西方芯片封封锁哭“从旧手机电池里扒拉出来的宝贝,居然真能扛住7nm?”
“林总这波操作,堪称废品站里的纳米魔法!”
“赵瀚那边怕是还在等天价进口散热材料吧?哈哈哈!”
我摘下滑到鼻尖、裂痕又多了几道的眼镜,用袖子胡乱擦了把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对着镜头咧开一个疲惫却无比灿烂的笑容:“没错,就是那些十块钱一块收来的废旧手机电池!里面拆出来的黑粉,经过系统……呃,经过咱们的‘特殊工艺’处理,就成了这宝贝!”我晃了晃手里剩下的石墨烯膜,“散热这一关,咱们用最便宜的材料,提前通关了!”
弹幕里有人问具体原理,我重新坐回工作台,拿起一支笔在草稿纸上边画边解释:“石墨烯这玩意儿,导热性能逆天,是铜的十几倍!
它就像给芯片表面铺了一层超级高速公路,热量产生瞬间就被这层膜迅速‘摊平’,然后高效地传导到整个芯片表面散发出去,根本来不及聚集升温。咱们这土法炼钢……不对,是土法提‘烯’,效果看来不比实验室的差!”
看着稳定运行的芯片和屏幕上漂亮的热力图,我心里那块关于散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7纳米工艺的功耗密度极大,散热是仅次于光刻精度的第二大难题。现在,这个难题被我用一堆“电子垃圾”里提取的材料解决了。这不仅仅是为赌约增加了一个重要筹码,更证明了一条路——用极低的成本、循环利用的思路,同样可以攻克尖端科技的核心障碍。
夜色渐深,我关掉了大部分设备,只留下几盏小灯和持续记录数据的仪器。废品站里重归宁静,但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成功带来的兴奋感。我着那卷看似平凡的石墨烯膜,它连接着废旧电池的过去和7纳米芯片的未来。
散热关己过,下一个堡垒,就是核心中的核心——逼近物理极限的雕刻精度本身了。 但此刻,我信心倍增。
(http://www.220book.com/book/8BA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