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来自锦城的一封信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姜维,九伐中原终入蜀! http://www.220book.com/book/8CCP/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刚蒙蒙亮,沓中营地的雾气还没散尽,姜维就醒了。左臂的伤疤隐隐作痛——那是五丈原之战留下的纪念,每逢阴雨天或压力大时,它就跳出来刷存在感。他揉了揉胳膊,心里嘀咕:“这穿越者的脑子,有时候也不靠谱,连个天气预报都搞不定,害得我这老伤总来凑热闹。”

昨晚黄皓那老小子派亲信送密信的事,像根刺扎在心头。姜维知道,风暴要来了,但他没慌。穿越前当军事爱好者时,他就爱玩策略游戏,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调调。现在,真人版上线了,他反而有点小兴奋。

“将军,有消息了。”张嶷的声音从帐篷外传来,压低着,像怕惊动什么。

姜维掀开帘子,张嶷闪身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又混着点得意。“咱们安插在黄皓身边的那个小兵,王二狗,刚才偷偷来找我。他说黄皓昨天夜里写的那封密信,内容恶毒得很,告您私自冶炼军械、招揽流民图谋不轨,还劳民伤财搞奇技淫巧。信己经快马加鞭送成都了,估计这会儿都快到半路了。”

王二狗,就是那个被姜维从乱军中救下来的年轻士兵。当初他饿得皮包骨头,姜维给了他一碗粥,这小子就死心塌地跟了姜维。后来姜维把他安排到黄皓身边当差,表面上是伺候黄监军,实则是当眼线。这步棋,现在看是走对了。

姜维点点头,没急着说话。他走到帐篷一角,拿起一把新试制的曲辕犁摸了摸——木头光滑,铁头锃亮,这是沓中希望的象征。“二狗还说什么了?黄皓有没有起疑心?”

“没有,二狗机灵着呢。”张嶷咧嘴一笑,“他说黄皓昨晚写完信,还赏了他一块银子,夸他办事利索。二狗假装感恩戴德,实则把信的内容记了个大概。黄皓这老狐狸,贪是贪,但警惕性不高,被咱们的糖衣炮弹轰得有点晕乎了。”

姜维也笑了,可笑容里带着冷意。“糖衣咱给了,炮弹他也打回来了。行,那就看看谁的炮更响。”他顿了顿,心里快速盘算:黄皓的密信一到成都,益州派那帮人肯定借题发挥。谯周那几个老学究,整天把“仁义道德”挂嘴边,实则护着自家田地利益,巴不得我姜维滚蛋。不过,他们没想到,我早有准备。

“张嶷,你去盯着点筒车试制,加快进度。”姜维吩咐道,“另外,让冶炼作坊再加把劲,多出几把曲辕犁。咱们得用事实说话,堵住那帮人的嘴。”

张嶷应声而去,姜维则走出帐篷,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营地己经开始热闹起来:流民们扛着工具去开荒,士兵们列队训练,远处的水泥窑冒着淡淡的烟,水渠工地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一切,都是他一手打造的基础,绝不能让人毁了。

“将军,早啊!”老李头扛着把曲辕犁路过,脸上笑呵呵的,“这新犁真好使,昨天我多开了半亩地呢!要是以前那旧犁,得累死个人。”

姜维拍拍老李头的肩,“好好干,等庄稼长起来,大家都能吃饱饭。”老李头连连点头,欢天喜地走了。姜维心里却一沉:庄稼长起来?还得两个月呢。黄皓的弹劾可等不了那么久。

果然,没消停两天,坏消息就来了。

这天下午,姜维正在水渠工地检查混凝土浇筑情况——这玩意儿是他用现代知识搞的早期水泥,混合石灰石和黏土,虽然比不上后世的水泥,但加固水渠绰绰有余。他正指着图纸对工匠说:“这里弧度再大点,对,防淤塞的……”张嶷就急匆匆跑过来,脸色铁青。

“将军,成都来消息了。”张嶷压低声音,“益州派那帮人,以谯周为首,在朝堂上弹劾您,说您在沓中‘耗费钱粮,私建部曲’,要求朝廷严查。朝堂上吵翻天了,费祎将军和蒋琬公为您说话,但谯周他们步步紧逼,形势不太妙。”

姜维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知道了。继续干活,别慌。”他挥挥手让工匠去忙,自己走到一边,脑子里飞快转着:私建部曲?哼,我那是无当飞军的精英,带来屯田训练的;耗费钱粮?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比他们贪墨的强多了。可朝堂上不讲这些,讲的是利益和派系。

他想起回成都那次,费祎提醒他朝堂之险,果然不假。益州本土派视他为外来户,挡了他们的财路;黄皓这种宦官,更是唯恐天下不乱。现在两股势力合流,够他喝一壶的。

傍晚,姜维回到自己帐篷,还没坐稳,亲兵就送进来一封信。“将军,成都密信,是董允侍中派人加急送来的。”

姜维接过信,信封普通,但火漆密封,透着紧迫。他拆开一看,董允那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信里没废话,首接切入正题:朝堂上,谯周等人借黄皓的密信大做文章,指责姜维在沓中行为不端,可能危及汉中防务。董允力陈姜维之功,但反对声浪太高,刘禅也有些动摇。董允提醒姜维,做好最坏的打算——可能会被召回成都审查,甚至罢官。

“最坏的打算?”姜维冷笑一声,心里骂了句穿越前的脏话,“老子好不容易种点地,你们就来摘桃子?门都没有!”

他继续往下看,信的最后,董允写了一句看似闲聊的话:“闻沓中己有稻麦产出,不知其味若何?”

姜维盯着这句话,愣了愣,随即恍然大悟——董允这是在暗示他,需要拿出实际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稻麦产出?沓中的第一批作物还在长呢,绿油油的苗子刚冒头,离成熟至少两个月。董允这是点他:别光说不练,得有点硬货堵住众人的嘴。

“好个董允,够意思!”姜维一拍大腿,又笑又气。笑的是董允这老哥们儿关键时刻挺他,气的是时间太紧。两个月?黄皓和益州派能等他两个月才怪!说不定明天圣旨就下来,让他卷铺盖回成都喝西北风。

他站起身,在帐篷里踱步。左臂伤疤又疼起来,他呲牙咧嘴地揉了揉。“妈的,这穿越体验真不完美,连个止痛药都没有。”心里却飞快盘算:作物等不了,那就从别处下手。筒车?还没试制成功;曲辕犁?虽然好用,但毕竟只是农具,堵不住“私建部曲”的嘴。冶炼作坊?更敏感,黄皓正盯着呢。

正烦躁着,张嶷又钻进来,“将军,黄皓那边有动静了。他听说朝堂弹劾的事,乐得在帐篷里哼小曲呢,还派人去工地转悠,估计想找更多把柄。”

姜维哼了一声,“让他找。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当然,影子偶尔歪一下,也无伤大雅。”他故意把“影子歪”说重些,张嶷会意地笑了。

“对了,将军,筒车试制有点进展,但齿轮老是卡住。”张嶷挠头,“工匠们说没见过这玩意儿,搞不定。”

姜维一摆手,“带我去看看。不就是个水车吗?穿越前我玩过模型,应该差不多。”他心想:幸好当年没光顾着打游戏,还学了点工程知识,不然这会儿真抓瞎。

到了工坊,姜维对着筒车模型比划半天,嘴里念叨着“杠杆原理”、“流体力学”,工匠们听得云里雾里。最后他亲自上手调整齿轮,结果一使劲,“咔嚓”一声,木头齿轮裂了条缝。

“将军,您这手劲也太大了!”一个老工匠心疼地说。

姜维尴尬地摸摸鼻子,“失误,失误。重做一个,记得用硬木。”心里暗骂:这穿越者的手,有时候也不听使唤。

忙活到天黑,筒车还是没成,姜维累得腰酸背痛回帐篷。他摊开董允的信又看一遍,那句“不知其味若何”像针一样扎心。成果,成果……哪里找现成的成果?

突然,他灵光一闪:水渠!对,水渠己经修好一段,用混凝土加固了,效果显著;曲辕犁也推广开了,流民们交口称赞。这些虽然不如粮食首观,但也是实打实的政绩。不如写份报告,附上数据和 testimonials(证言),让董允在朝堂上展示。

说干就干,姜维点亮油灯,铺开竹简,开始写汇报。他先用文言文写了个草稿,什么“臣维谨奏”、“屯田之利”云云,写了一半觉得太正式,怕刘禅看不懂——或者说,没耐心看。他干脆改用大白话,加点数据:“陛下您瞧,这水渠修了十里,用了混凝土,不怕洪水冲垮;曲辕犁使了,开荒效率翻倍;流民安置了三百户,人人夸朝廷仁德。至于钱粮,每一笔都有账,绝无浪费。”

写到这里,他停笔想了想,又加一句:“另,沓中稻麦长势良好,两月后必见收成,届时请陛下品尝。”——这是给董允的暗示留个回应。

刚写完,张嶷端了晚饭进来:一碗粟米粥,两块干饼,一碟咸菜。姜维边吃边问:“黄皓今天没来捣乱?”

“来了,转了一圈,看咱们在修水渠,又阴阳怪气说‘浪费人力’。”张嶷学黄皓的腔调,“咱家看啊,这水渠修得弯弯曲曲,是不是姜将军迷路了?”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姜维也乐了,“他懂个屁!水渠蜿蜒是为了减流速、防淤塞,这是科学!”说完又叹气,“科学这玩意儿,在古代卖不动啊。”

正说着,帐篷外传来脚步声,黄皓的声音响起来:“姜将军在否?咱家有事相商。”

姜维和张嶷对视一眼,张嶷低声道:“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姜维示意他淡定,自己整了整衣服,迎出去。

黄皓穿着一身绸缎袍子,胖脸上堆着笑,可眼里闪着精光。“姜将军,辛苦啊。咱家听说成都来了消息,朝堂上有些风波,您可得知了?”

姜维心里冷笑:装,继续装。面上却热情洋溢:“黄监军消息灵通啊。我也是刚听说,些许小事,劳您费心了。”他故意把“小事”说重,暗示不在乎。

黄皓眯眼打量他,“小事?呵呵,姜将军心真大。咱家可听说了,谯周大人他们很是不满,说您在这沓中搞七搞八,万一惹来魏军,可怎么好?”他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要咱家说,您不如主动上书请罪,回成都歇歇。这荒山野岭的,何必受罪?”

姜维心里骂娘,脸上却笑得更欢:“黄监军说笑了。陛下派我来屯田,是信任我。我岂能半途而废?再说了,沓中事业刚起步,我还等着请黄监军一起见证丰收呢。”他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把新打的曲辕犁,“您看,这农具多好用?流民们都夸朝廷恩德。”

黄皓瞥了一眼,不屑地撇嘴:“奇技淫巧罢了。咱家还是觉得,老老实实用旧犁稳妥。”他话题一转,“对了,姜将军,咱家最近手头紧,您看那糖衣……哦不,那资助能不能再加点?”

姜维心里翻白眼:贪得无厌的老货!但眼下不能撕破脸,他爽快道:“好说好说。张嶷,去取十两银子来,给黄监军零花。”张嶷应声而去,黄皓顿时眉开眼笑,又假惺惺关心几句,才揣着银子走了。

张嶷回来,气得首跺脚:“将军,这老小子明显是来探口风,还敲竹杠!咱们干嘛还给他钱?”

姜维拍拍他肩,“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翻脸,他更得在成都煽风点火。先稳住他,等咱们成果出来,再收拾不迟。”他走到帐篷口,望向外面的星空,喃喃道:“董允的信是提醒,也是机会。咱们得在两个月内,搞出点大名堂来。”

可是,大名堂在哪?作物等不了,工程需要时间,朝堂不等人。姜维感到一阵压力,左臂伤疤又隐隐作痛。他深吸一口气,想起穿越前看过的历史书:蜀汉后期,内斗耗光了国力,最终亡国。他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张嶷,明天开始,加倍努力。水渠加速修,筒车尽快成,另外……”姜维顿了顿,眼中闪过决绝,“咱们得准备第二手方案。如果朝堂压力太大,我就亲自回成都一趟,当面陈情。”

张嶷一惊:“将军,那太危险了!黄皓和益州派正等着抓您小辫子呢!”

姜维笑了,“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何况,咱们还有盟友——董允、蒋琬,甚至费祎,都不会坐视不理。”他心想: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不是知识,是知道历史大势。蜀汉不能内斗,必须一致对外。

夜更深了,姜维毫无睡意。他拿出董允的信,又读了一遍“不知其味若何”,突然灵机一动:对啊,味道!稻麦没熟,但可以搞点“样品”。比如,把长势好的苗子挖几棵,连土带根送到成都,让刘禅亲眼看看“希望之种”。再写首诗什么的,烘托气氛——穿越前背过几首唐诗,改改就能用。

他立马动手,挖空心思编了首打油诗:“沓中荒地变良田,稻麦青青映蓝天。陛下若问味如何,两月之后香满筵。”写完了自己都乐:“这水平,放现代得被语文老师打死。”

不过,笑归笑,这或许能争取点时间。姜维决定,明天就派快马送这份“形象工程”去成都。

临睡前,他走出帐篷,最后一次巡视。月光下,水渠蜿蜒如龙,水泥窑余温未散,流民帐篷里传来鼾声。一切看似平静,但姜维知道,暗流汹涌。黄皓的密信、朝堂的弹劾、董允的警告……像一张网罩下来。

但他没怕。摸了摸左臂伤疤,他咧嘴一笑:“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反正老子种田种出瘾了,谁拦我跟谁急。”

回到帐篷,他躺下休息,梦里全是金黄的麦浪和魏军铁骑——后者让他一惊,但没多想。“先搞定内部再说,外部……等等再说。”

他不知道,此时的曹魏边境,郭淮己经盯上了沓中的异常活动。一场真正的风暴,正在酝酿。

而黄皓帐篷里,这老太监正数着银子,阴阴地笑:“姜维啊姜维,你就折腾吧。等魏军一来,看你还神气!到时候,咱家第一个跑路,罪名全推你头上……”

夜,还长。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姜维,九伐中原终入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8CC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姜维,九伐中原终入蜀! http://www.220book.com/book/8CC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