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通倭案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了杭州,其震动迅速传遍朝野。
铁证面前,无人敢为赵家辩护。皇帝闻奏,龙颜大怒,下旨将赵广元等一干主犯就地正法,抄没家产,其族中涉案者流放三千里。并严令沿海各州县,清剿倭寇,整顿海防。
宋尘作为破获此案的首功之臣,再次名动天下。其胆识、谋略、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皇帝特意下旨褒奖,赏赐金银绢帛,并暗示其不日将另有重用。
经此一役,宋尘在杭州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之前所有针对他的流言蜚语不攻自破,剩下的豪强如沈万金之流,对他畏之如虎,再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水利整顿、市舶司改革等事务推行起来,再无阻力。杭州的吏治风气也为之一清。
似乎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宋尘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赵广武的逃脱,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下令沿海州县严加盘查,并通过周崇明等海商的关系网,在海上留意赵广武及其残部的动向,但始终没有确切消息。这个人,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随着赵家倒台,此案牵扯出的朝中暗流开始涌动。从赵家搜出的那些与京中官员往来的密信,虽然并未首接指向吕相本人,但也牵扯到了几位旧党中的重要人物。章惇来信,告知朝中对此事的处理产生了分歧。新党主张深挖严查,借机打击旧党;而旧党则极力淡化此事的影响,声称那些信件只是普通的官场应酬,试图丢车保帅。
皇帝的态度则有些微妙,既赞赏宋尘的功劳,似乎又不想让此事引发朝局过大的震荡。
宋尘明白,自己再次被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他破获大案是功,但若处理不好后续的政治影响,也可能变成过。
果然,不久后,京城传来消息。皇帝最终下旨,对涉案的几名旧党官员进行了罢黜或贬谪的处罚,但并未扩大化。同时,旨意中也提到,宋尘在杭州“勇于任事,厥功至伟”,着其“妥善处理善后,稳定地方”,并“酌情擢用”。
“酌情擢用”西个字,耐人寻味。这意味着他升迁在即,但也意味着他可能即将离开他刚刚打开局面的杭州。
就在宋尘思考着自己下一步去向时,王伦知州带着一份公文,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的预知模拟器 神色复杂地找到了他。
“宋通判,朝廷……来人了。”王伦将公文递给宋尘。
宋尘接过一看,是一份由中书门下发出的调令。调任他为……河北西路转运副使,即刻赴任!
河北西路!那是与辽国接壤的北方边境重地!转运副使,掌管一路财政、粮饷转运,地位仅次于转运使,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佐贰,品级也提升至正六品!
这无疑是重用,是提拔!但同时也意味着,他要去往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危险的地方——边境!那里不仅有权力争斗,更有实实在在的战争威胁!
是皇帝对他能力的进一步考验?还是章惇在新党内部运作的结果?亦或是……旧党势力想将他调离东南财赋之地,放到边境去“吃苦”甚至“借刀杀人”?
宋尘看着那份调令,心绪复杂。杭州的局面刚刚稳定,诸多改革初见成效,他本想在此深耕,做出更多实事。但皇命难违。
“宋通判,恭喜高升啊。”王伦的语气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嫉妒。
宋尘收起调令,面色平静:“王大人,杭州诸事,日后就拜托你了。水利、市舶司新政,还望大人能延续下去。”
“一定,一定。”王伦连忙应承。
交接工作繁琐而迅速。宋尘将杭州未尽事宜一一交代清楚,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后续和扶持中小商会的政策。
离杭之日,杭州百姓自发相送,万民伞、功德碑……场面感人。这与当初他悄然赴任时的冷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西湖山水和杭州城楼,宋尘心中感慨万千。他在这里经历了最初的困境,激烈的斗争,以及最终的辉煌。杭州,是他真正意义上独立施展抱负的第一站。
然而,他的目光很快从留恋转为坚定。北方边境,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也蕴含着更大的危机和机遇。
赵广武的踪迹依然成谜,朝中的暗流依旧汹涌。他就像一叶扁舟,被时代的洪流推动着,驶向未知的北方。
那里,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是马革裹尸的沙场,还是更诡谲的政治风云?
船行北上,前途未卜。
(http://www.220book.com/book/8EC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