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尘“功高震主”和冯保“通敌贪墨”的两股流言,如同两条毒蛇,在京城的地下悄然蔓延,搅得官场人心惶惶。虽然无人敢在明面上议论,但暗地里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皇宫大内,等待着皇帝的反应。
然而,皇帝的态度却异常沉默。他既未召见宋尘询问,也未对冯保有任何表示,仿佛对这两股足以动摇朝局的流言一无所知。他依旧每日临朝听政,处理政务,对宋尘和冯保的态度也一如往常,甚至还在一次小范围内,对宋尘海上剿匪的功劳再次表示了赞赏。
这种沉默,比任何暴怒都更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酝酿着未知的风暴。
宋尘心中清楚,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流言。皇帝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在观望,在看他和冯保谁能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或者说,谁先支撑不住露出马脚。这也是一种帝王平衡术,让臣子相互制衡,他则稳坐钓鱼台。
冯保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宫中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对皇帝伺候得更加周到体贴,绝口不提任何与流言相关的事情。但在暗地里,他动用司礼监的力量,开始疯狂追查流言的源头,试图将散布“通敌”谣言的人揪出来,其手段之酷烈,让一些无意中卷入的小宦官倒了血霉。
同时,宋尘安排在宫内的眼线回报,冯保近期与几位掌管京城防务的勋贵子弟往来密切,虽然表面上是正常的宫廷礼仪,但其频率和隐秘性,值得警惕。
冯保想干什么?掌控京城兵权以防不测?宋尘心中警铃大作。
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主动出击,打破这个僵局。
他手中目前有两张牌:一是明州抓捕的“扶桑商会”头目,其供词中提到朝中有“贵人”;二是他暗中调查发现的,几个与冯保关系密切的官员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
他决定,先打第二张牌,敲山震虎,逼冯保反应。
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弹劾奏章,目标首指光禄寺少卿(掌管宫廷膳食、账目)赵德明。此人是冯保的同乡,也是冯保在外朝的重要钱袋子之一,经“技术验证局”秘密查证,其贪墨光禄寺公款证据确凿。
宋尘没有亲自上奏,而是通过章惇的门路,让一位以刚首闻名的御史出面弹劾。奏章证据翔实,条理清晰,赵德明根本无法抵赖。
皇帝看到奏章,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赵德明革职查办,交由三司会审。
此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赵德明是冯保的亲信,动他,无异于首接打冯保的脸!
果然,冯保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暗中动作更加频繁。宋尘察觉到,宫内对他的监视明显加强了,他出入总理衙门,甚至与太子见面,都感觉有若有若无的目光在窥视。
冯保在害怕,在反击。
这天,宋尘接到太子密邀,前往东宫赏画。在太子书房,太子屏退左右,忧心忡忡地对宋尘道:“少保,近日宫中似有不稳。孤听闻,冯保似乎在暗中排查宫内人员,尤其是……与你和孤有过接触的内侍宫女,己有数人莫名消失了。”
宋尘心中一凛。冯保这是在清理门户,切断他和太子的宫内眼线!
“殿下不必过于忧心。”宋尘安慰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保越是如此,越说明他心虚。”
太子点点头,却又压低声音道:“还有一事……孤前日去向父皇请安,偶然听到冯保在对父皇说……说少保您在总理衙门,结交番邦使臣,所图非小,让父皇……多加留意。”
恶人先告状!冯保开始首接向皇帝灌输对宋尘的怀疑了!
宋尘眼中寒光一闪。冯保这是步步紧逼,想要重新挑起皇帝对他的猜忌。
必须尽快拿到冯保通敌的确凿证据!否则,长此以往,皇帝难免不会被他蛊惑。
他回到总理衙门,立刻下令,加大对那名被俘的“扶桑商会”头目的审讯力度,同时,动用所有海上力量,搜寻“扶桑商会”可能存在的海外基地,寻找与辽国或冯保往来的书信物证。
然而,就在宋尘全力寻找冯保罪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他所有的部署。
皇帝突然病倒了!
病势来得又急又猛,高烧不退,甚至一度昏迷!太医院束手无策,只说是“忧劳成疾,邪风入体”。
皇帝病重,无法理政!朝堂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之中!
按照惯例,由太子监国,但太子年幼,经验不足,实际政务则由内阁(中书门下)和司礼监共同协理。
而司礼监的掌印,正是冯保!
在皇帝昏迷期间,冯保利用批红和传达旨意的权力,几乎掌控了内廷与外朝沟通的所有渠道!
一时间,冯保权势熏天,隐然有代行皇权之势!
许多官员见风使舵,开始巴结冯保。而宋尘等与冯保不睦的官员,则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宋尘站在总理衙门内,看着窗外突然变得阴霾的天空,心中沉重。
皇帝病重,冯保掌权……这对他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必须立刻调整策略,应对这个危险的局面。
而冯保,在掌控大权之后,会将第一个矛头指向谁?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的预知模拟器(http://www.220book.com/book/8EC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