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初的广州,秘密情报组的晨雾还未散尽,陈默就被戴笠的贴身警卫叫到了办公室。
推门而入时,戴笠正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军校制服的年轻学员,眉眼间带着几分英气。
“知道叫你过来做什么吗?”戴笠转过身,将照片递给陈默,语气比往常温和了几分,却依旧带着审视的意味。
陈默接过照片,照片背面写着“学员江枫,步兵科三班,籍贯湖北黄冈”。
他心里快速回忆——江枫这个名字,在之前整理的“进步倾向学员名单”里出现过,标注的理由是“多次借阅《资本论》,与校外进步人士有书信往来”,但一首没有实际参与学运的证据。
“戴先生,是要调查江枫学员?”陈默语气平稳,没有多余的猜测。
“没错。”戴笠走到办公桌前,拿出一份档案,“有人举报他近期与武汉来的共党联络员接触,你去跟踪他,记录他的行踪、接触人员,尤其是和校外人员的往来,三天后给我报告。记住,这是秘密任务,除了我,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秘密任务”西个字,让陈默心里一凛——这不仅是任务,更是戴笠对他的信任测试。
之前的工作虽获认可,但戴笠始终没有完全放下戒心,这次让他单独执行秘密跟踪,既考验他的能力,也试探他的忠诚度。
“明白,戴先生。我一定详细记录,不泄露任何信息。”陈默接过档案,郑重承诺。
走出办公室,陈默没有立刻去军校,而是先回组织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巧的黑色笔记本。这是他专门用于秘密任务的记录册,每页都标注了时间栏、地点栏、事件栏,甚至留有“备注观察”的空白处。
他知道,这次跟踪不能像之前那样“留有余地”,必须细致到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戴笠满意;但也不能“主观臆断”,必须基于事实记录,避免被怀疑“刻意构陷”。
当天上午,陈默换上一身军校教员的灰色制服,戴着一副圆框眼镜,伪装成“教务处查课人员”,在步兵科教学楼外等候。
上午10点,江枫从教室出来,独自一人走向军校图书馆。
陈默远远跟着,看到他在马克思主义书籍专区停留了20分钟,借阅了一本《共产党宣言》,期间没有与任何人交流。
下午2点,江枫离开军校,乘坐黄包车前往城南的“文轩书店”。
陈默换乘另一辆黄包车,在书店斜对面的茶摊坐下,看到江枫从书店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牛皮纸信封,交给了门口一个穿蓝色短衫的男子。
他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14:30,江枫至文轩书店,交信封予蓝衫男子,身高约175cm,左脸有痣,穿黑色布鞋。未交谈,男子接信后步行离开。”
接下来的两天,陈默依旧保持着“客观记录”的原则:江枫每天的行程规律——军校、图书馆、书店三点一线,接触的人员除了同学、书店老板,就是那个蓝衫男子,但每次接触都只是“交信封/接信封”,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也没有出现“秘密聚会”“传递敏感文件”等异常行为。
期间,他甚至刻意观察江枫的细微动作:递信封时是否有暗号手势(没有,只是普通递接)、接信后是否立刻销毁(没有,将信封放进公文包)、与蓝衫男子是否有眼神交流(有,但只是短暂对视,无异常)。这些细节,他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既不夸大,也不遗漏。
第三天晚上,陈默将整理好的报告交给戴笠。报告分为“每日行踪记录”“接触人员分析”“异常行为评估”三部分:
行踪记录:详细列出每天的时间、地点、事件,附上手绘的路线图;
人员分析:标注蓝衫男子的外貌特征、接触频率,注明“未查明身份,疑似书店伙计”;
异常评估:“江枫虽借阅进步书籍、与校外人员传递信封,但未发现实际参与学运、勾结共党的证据,信封内容未查明,无法判定是否为敏感信息。
综合评估:未发现实际异常,建议继续监控,待掌握更多证据后再定性。”
戴笠接过报告,仔细翻阅了近半小时,期间没有说话。
陈默站在一旁,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戴笠肯定会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比如派暗线调查蓝衫男子的身份、监控书店的往来人员,而他的报告是否客观,很快就能验证。
果然,第二天上午,戴笠再次召见陈默,语气带着明显的满意:“你的报告很客观,我让人查了,那个蓝衫男子确实是书店伙计,江枫传递的信封里都是‘书籍订购单’,没有敏感内容。之前的举报,是有人看错了,把订购单当成了秘密文件。”
他顿了顿,拿起报告,指着“异常评估”部分:“你没有因为‘借阅进步书籍’就主观判定他‘有问题’,也没有因为‘传递信封’就夸大其词,这种‘不臆断、重证据’的态度,很难得。情报工作最忌‘先入为主’,很多人就是因为主观判断,冤枉了好人,也放跑了坏人。”
“戴先生过奖了,”陈默语气诚恳,“我只是按事实记录,按规则评估,不敢主观下结论。”
“以后,核心资料的整理工作,就交给你负责。”
戴笠突然说道,“包括军校学员的核心档案、地方军阀的动态简报,还有苏联军火的运输记录,这些之前都是老郑负责,现在让他协助你。”
陈默心里一震——核心资料整理,是情报组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涉及的都是高度机密信息,戴笠将这项工作交给自己,意味着他的信任终于逐步建立。
他连忙应道:“谢谢戴先生信任,我一定认真负责,绝不泄露任何机密。”
“我相信你。”戴笠笑了笑,这是陈默第一次看到他露出如此真切的笑容,“好好干,武汉任务还需要你挑大梁。”
走出办公室,陈默的脚步比往常轻快了几分。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整理过无数文件,传递过无数情报,也曾在危机时刻守护过同志,而现在,这双手终于赢得了戴笠的信任,获得了接触核心机密的机会——这意味着他能获取更多对组织有用的情报,也意味着他的潜伏之路,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正式接手核心资料整理工作。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则:所有核心档案只能在机密阅档室查看,查看时全程有警卫陪同;记录信息只能靠记忆,不能携带任何纸笔;整理报告时,必须在戴笠的办公室完成,报告写完后当场提交,不留任何副本。
即使如此,他依旧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将关键信息牢记于心:比如“湘军第三师近期调动至衡阳,配合北伐军行动”“苏联军火下月将通过青岛港运输,数量约500支步枪”“广州进步学生近期计划在岭南大学举办‘北伐宣讲会’”——这些信息,他会在下班后,通过死信箱一一传递给组织。
老郑作为协助者,看着陈默有条不紊地整理核心资料,忍不住感慨:“陈中尉,戴先生很少这么信任一个新人,你可得好好把握机会。”
陈默笑了笑:“多亏郑科长之前的指导,我才能尽快上手。以后还得靠你多帮忙。”
他知道,信任的建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戴笠的信任越多,他身上的责任越重,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用严谨的态度守住信任,用过人的能力获取机密,用坚定的初心传递情报,在信任与风险的平衡中,稳步前行。
晚上,陈默在加密笔记本上写下:1926年12月初,执行戴笠秘密任务——跟踪学员江枫。客观记录其行踪(军校-图书馆-书店)、接触人员(蓝衫男子为书店伙计),在报告中评估“未发现实际异常,建议继续监控”,未主观臆断。戴笠核实后,认可其“严谨客观”,逐步放下戒心,将核心资料整理工作交予我(含学员核心档案、军阀简报、军火记录),信任逐步建立。后续将依托核心资料,获取更多机密情报传递组织。
合上笔记本,陈默走到窗边,看着情报组院落里的灯火,心里格外坚定。他是陈默,代号磐石。信任的建立,是潜伏的铠甲,也是前行的动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