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中旬的广州,寒风吹过军校围墙,卷起地上的落叶,夜色像浓墨般将整个校园笼罩。
陈默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校学员制服,领口别着一枚褪色的校徽,手里提着一个装着书本的帆布包,脚步轻快地走向校外东侧的小巷。
这里藏着情报科最新指令中的侦查目标:一处疑似进步青年聚集的据点,一栋挂着“便民杂货铺”招牌的两层小楼。
下午的情报小组会议上,戴笠将侦查任务抛出来时,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夜间侦查风险极高,据点周围不仅可能有进步青年的警戒,还可能有租界巡捕的巡逻,一旦暴露身份,轻则任务失败,重则危及生命。
陈默主动请缨时,周凯还阴阳怪气地说:“陈中尉真是积极,就不怕被当成‘乱党’抓起来?”
陈默当时只淡淡回应:“任务总要有人做。”
他心里却清楚,这次侦查是获取进步组织情报的绝佳机会——既能在戴笠面前展现“勇毅”,又能趁机摸清据点的实际情况,为组织传递“安全预警”,可谓一举两得。
晚上9点,陈默抵达小巷口。
杂货铺己经关门,门板上挂着“今日售罄”的木牌,二楼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的交谈声。
他没有贸然靠近,而是绕到小巷深处,找到一处堆放杂物的角落,假装整理帆布包,实则快速观察周围环境:小巷南口有一个卖香烟的小贩,不时抬头张望——是进步青年的警戒人员;北口有两名巡捕来回踱步,手里拿着手电筒,光线扫过墙面,留下斑驳的光影。
“同学,买包烟吗?”南口的小贩突然开口,语气带着试探。
陈默抬起头,露出一副“晚归学生”的疲惫神情:“不了,谢谢,刚从图书馆回来,赶时间回宿舍。”
他一边说,一边故意将帆布包里的书本露出一角——一本《三民主义》,一本《战术学》,都是军校学员的必读书籍,足以打消对方的怀疑。
小贩点点头,没再追问。
陈默提着帆布包,慢悠悠地从小巷南口走向北口,经过杂货铺时,脚步故意放慢,眼角的余光快速扫过:门板缝隙里能看到里面有人影晃动,二楼窗户的窗帘没拉严,隐约能看到五六个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摆着纸张和笔,像是在开会;门口的台阶上,放着一个铁皮水壶,壶身上印着“岭南大学”的字样——这是进步青年常用的饮水壶,进一步印证了据点的性质。
他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走到北口巡捕身边时,主动掏出学员证:“长官,我是军校的学生,晚归了,麻烦通融一下。”
巡捕看了看学员证,又打量了他一番,挥挥手:“赶紧回学校,晚上别在外面晃!”
陈默应了一声,转身往回走。
这次“路过”,他己经摸清了据点的基本情况:人员数量(约5-6人)、活动形式(开会讨论)、外部警戒(南口1名小贩)、巡捕巡逻频率(每15分钟一次)。
但这些还不够,戴笠要的是“详实准确”的情报,包括人员样貌、携带物品、活动内容,甚至是讨论的主题。
他回到小巷深处的杂物堆,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望远镜——这是他提前准备的侦查工具,藏在书本中间,不易被发现。他爬上杂物堆,借助高处的优势,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二楼窗户:围坐的人中有两名女性,三名男性,还有一个看不清性别;桌上的纸张上似乎写着“北伐”“工农”等字样,有人手里拿着一本翻开的《向导》周报——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足以证明据点的进步属性;其中一名穿中山装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支钢笔,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像是在记录会议内容。
陈默快速在心里记录:“男性3名(中山装1人、短衫2人),女性2名(旗袍1人、布衫1人),1人未看清;携带物品:《向导》周报1份、纸张若干、钢笔1支、铁皮水壶1个;活动内容:围坐讨论,疑似制定计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寒风刺骨,陈默的手脚渐渐冻得麻木,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知道,夜间侦查最忌讳“急躁”,必须耐心等待,才能获取更多关键信息。
晚上11点,巡捕巡逻的频率降低到每30分钟一次,南口的警戒小贩也开始打哈欠。
陈默抓住这个机会,再次从小巷南口经过杂货铺,这次他故意将帆布包“不小心”掉在地上,弯腰捡东西时,耳朵紧贴门板,隐约听到里面传来的交谈声:“……下周北伐宣讲会,在岭南大学操场……”“……要通知工人代表参加……”
“北伐宣讲会”“岭南大学操场”“工人代表”——这三个关键词让陈默心里一震,这是组织即将开展的重要活动!
他必须将这个信息传递出去,提醒组织注意安全,避免被情报组突袭。
捡完东西,他快速离开小巷,绕了三条街,确认没有被跟踪后,来到望海楼的死信箱。
花盆底,将写有“进步据点计划下周在岭南大学操场举办北伐宣讲会,通知工人代表参加,外部有1名警戒人员”的油纸放进去,在旁边画了一个“○”,代表“紧急情报,速取”。
凌晨1点,陈默回到军校,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在秘密笔记本上详细整理侦查情报,内容分为“据点基本信息”“人员特征”“活动内容”“外部环境”“风险评估”五部分:
基本信息:地址(军校东侧小巷便民杂货铺),性质(进步青年聚集据点),活动时间(晚8点-11点);
人员特征:5-6人(3男2女+1人未知),携带《向导》周报,穿校服/便装,无武器;
活动内容:讨论北伐宣讲会计划,地点为岭南大学操场,拟通知工人代表;
外部环境:南口1名警戒人员(小贩装扮),北口巡捕每30分钟巡逻一次;
风险评估:据点无明显安保措施,活动计划明确,可在宣讲会期间进行监控,暂不建议突袭(避免打草惊蛇)。
这份报告既满足了戴笠“详实准确”的要求,又巧妙地将“暂不建议突袭”作为风险评估结论,为组织的宣讲会争取了安全空间——若戴笠采纳建议,组织就能顺利开展活动;若戴笠坚持突袭,陈默也能提前通过死信箱传递预警。
第二天上午,陈默将侦查报告交给戴笠。戴笠仔细翻阅后,满意地点头:“做得好!信息详细,评估客观。就按你的建议,先监控宣讲会,摸清他们的组织架构和联络方式,再动手不迟。”
“是,戴先生。”陈默应道,心里松了口气——组织的宣讲会暂时安全了。
会后,赵刚拍了拍陈默的肩膀,语气带着赞赏:“没想到你不仅做事细致,胆子也大,夜间侦查可不是谁都敢去的。”
陈默笑了笑:“只是按任务要求做而己,没什么胆子大不大的。”
他心里清楚,夜间侦查的成功,不仅靠勇气,更靠准备——提前伪装身份、准备侦查工具、规划侦查路线、制定应急方案,每一步都缺一不可。
而这份成功,不仅让他在戴笠面前再次加分,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组织的活动,履行了潜伏者的使命。
晚上,陈默在加密笔记本上写下:1926年12月中旬,主动请缨夜间侦查进步据点(军校东侧便民杂货铺)。伪装晚归学员,借助望远镜观察,记录人员特征(5-6人,携《向导》周报)、活动内容(筹备北伐宣讲会,地点岭南大学操场)、外部警戒(1名小贩+巡捕巡逻)。提交报告建议“暂不突袭,先监控”,获戴笠采纳。期间通过死信箱传递紧急情报,为组织宣讲会提供安全预警。侦查任务圆满完成,既获戴笠认可,又守护组织活动。
合上笔记本,陈默走到窗边,看着军校东侧的小巷方向,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宣讲会顺利,希望同志们安全。”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