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8年(1919年)早春,北平的雪还没化尽,北大图书馆的窗台上,积着薄薄一层白霜。
陈幽裹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夹袄,缩在靠窗的书桌前,手指冻得发僵,却紧紧地攥着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纸上“剩余价值与韶山佃户之苦”几个字,被他描得格外重。
桌角堆着一摞书,最上面是子仁帮他借来的《资本论》节选本,书页里夹满了密密麻麻的纸条,有的标着“此处需结合收租场景”,有的写着“李老栓的案例可佐证”。
自从上次图书馆偶遇后,陈幽就按照子仁给他的清单,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从《共产党宣言》到《唯物史观》,再到李教授翻译的《阶级斗争》,每一本都读得格外认真,连扉页上的批注都要反复琢磨半天。
“默之,又来这么早?”
图书馆管理员老张端着热水壶走过,笑着给他添了杯热水,“你这劲头,比咱们馆里的正式学生还足,子仁管理员没少夸你。”
陈幽抬起头,笑着道谢,手指却没离开书页:“张叔,您看这句话,‘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跟咱们韶山地主收租,是不是一模一样?佃户种一年地,收十石粮,交三石租,这三石就是‘剩余价值’,地主啥也没干,就把粮拿走了。”
老张凑过去看了一眼,摇摇头:“俺不懂这些大道理,不过听你这么说,倒像是这么回事。俺老家也是种地的,交完租,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啥粮。”
陈幽眼睛一亮,赶紧把这话记在笔记本上:“张叔,您老家交租要交多少?地主会不会逼你们卖地?”
老张叹了口气,坐在他对面,打开了话匣子——他老家在河北农村,地主收租要收西成,遇上天灾,不仅要卖地,有的还要卖儿卖女。
陈幽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插嘴问几句,把老张说的案例,都仔仔细细记在笔记本上,旁边还画着小问号,等着晚上找子仁请教。
等老张走了,陈幽重新拿起《资本论》,看着里面“阶级斗争”的章节,心里突然亮堂起来。
他想起小时候跟父亲的争执,想起陈守业说的“穷富自有天命”,想起张地主欺负佃户的模样。
原来这不是“天命”,是“阶级”,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只要这种剥削制度不推翻,农民就永远过不上好日子,中国就永远好不了!
他拿出一张纸,提笔写下《韶山阶级现状分析》,开头就写:“韶山冲之阶级,分为地主与农民。地主占田九成,收租三至西成,剥削农民之剩余价值;农民无田无地,靠租田为生,终年劳作,仍食不果腹。此非天命,乃剥削制度之过也。”
写得兴起,他忘了时间,忘了寒冷,连肚子饿了都没察觉。
首到子仁提着饭盒走进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默之,该吃饭了,再不吃,饭都凉了。”
陈幽这才抬头,发现窗外的天己经大亮,图书馆里的人也多了起来。
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着把写好的稿子递给子仁:“先生,您看我写的这个,分析韶山的阶级情况,是不是对的?”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子仁接过稿子,坐在他对面,认真读了起来。稿子写得不算工整,还有不少涂改的痕迹,却写得格外实在,既有韶山的具体案例,又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地主怎么剥削农民、农民怎么受苦,都写得清清楚楚。
“写得好!”子仁看完,忍不住称赞,“你能把理论和韶山的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比很多只懂背书的学生强多了。你看这里,‘地主占田九成’,这一个数据很关键;还有‘收租三成至西成’,把剥削的程度写明白了,这样一看,谁都能懂农民的苦。”
他顿了顿,指着稿子上的一句话:“不过这里可以改改,‘剥削制度之过也’,可以改成‘封建剥削制度之过也’,咱们中国的剥削,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跟欧洲的资本主义剥削,还有点不一样。”
陈幽赶紧拿出笔,按照子仁说的改过来,心里暖暖的——有这位前辈指点,他写的东西,越来越像回事了。
“子仁,我还有个想法。”
陈幽咬了口馒头,含糊不清地说,“我想把韶山的案例,都整理成小故事,比如李老栓交租子、王阿婆卖地,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写成一篇篇小文章。这样一来,就算是不识字的农民,听别人念,也能明白自己为啥苦。”
“这个想法好!”
子仁眼睛一亮,“革命理论不能光写在书本上,要写在老百姓的心里。你用韶山的案例,写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他们才会明白,自己的苦不是命,是剥削;才会明白,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推翻这种制度。”
吃完饭,子仁帮陈幽修改稿子,给他讲怎么把理论写得更通俗,怎么把案例写得更生动。陈幽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点头,把子仁说的话,都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日子,陈幽更忙了。
白天在图书馆研读著作,晚上回客栈写读书心得,有时候写到半夜,油灯都熬干了两盏。
他写《剩余价值与收租之关系》,用韶山的收租案例,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写《韶山农民之苦》,记录佃户们交租、卖地、挨饿的故事;写《阶级斗争在韶山》,分析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呼吁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剥削。
这些文章虽然稚嫩,有的观点还不够成熟,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充满了对革命的思考。
子仁把他写的文章,拿给李教授看。李先生看过笑着说:“这青年不错,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懂农民,懂中国,将来是个能做实事的人。”
有一天,陈幽在图书馆写文章,遇到了北大的学生苏木。
苏木是苏州人,也是个进步青年,看到陈幽写的《韶山阶级现状分析》,忍不住凑过来看:“同学,你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你写的韶山案例,太真实了,我老家也这样,地主收租要收西成,农民苦得很。”
陈幽笑着点点头,跟他聊了起来。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聊到家乡的阶级现状,从北大的进步思潮聊到革命的未来。
苏木还给陈幽推荐了几本新到的进步刊物,里面有陈先生写的《中国革命之路》,还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