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8年仲春,北平的胡同里飘着榆钱清香,陈幽揣着刚写好的《韶山农民苦难记》,跟着子仁往沙滩红楼后的小西合院走。
青砖灰瓦的院门虚掩着,门楣上没挂牌子,只在墙角摆着盆开得正艳的海棠,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
“一会儿进去别多说话,听着就行,都是自己人。”
子仁推开门,压低声音叮嘱。陈幽点点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是子仁第一次带他参加进步社团的聚会,据说能见到陈教授、李教授那样的大人物。
进了院,东厢房的窗户纸透着昏黄的灯光,里面传来低低的讨论声。
子仁轻轻敲门,里面传来一声“进来”,推门进去,烟雾缭绕的屋子里坐满了人,有穿长衫的学生,有戴眼镜的教师,还有几个穿着短打的工人,围着一张八仙桌,正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先生来了?快坐!”一个穿着西装、留着短发的先生抬头笑了,正是李教授。
他指着陈幽,对众人说,“这位是陈幽,韶山来的青年,旁听生,理论学得扎实,还懂农民的苦。”
屋子里的人都看向陈幽,眼神里满是善意。
陈幽赶紧拱手问好,心跳得飞快——他认出了坐在李教授旁边的陈教授,还有之前在图书馆遇到过的马寅初教授,这些只在书本和课堂上见过的人,现在就坐在他面前,跟他讨论革命,让他觉得像在做梦。
“陈幽,你好!”一个穿学生装的青年站起来,笑着伸出手,“我是苏木,也是来旁听的。我们俩刚见过!”
陈幽赶紧握住他的手,苏木的手暖暖的,力道很足。
两人年纪相仿,一个来自湖南韶山,一个来自江苏苏州,一个懂农民的苦,一个知工人的难,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从家乡的阶级压迫聊到北大的进步思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聊到革命的具体办法,越聊越投缘,就像认识了多年的老友。
聚会开始后,陈教授先开口,声音洪亮:“今天召集大家,是想聊聊‘如何唤醒民众’。现在北平的学生醒了,可农民和工人还在睡,他们占了全国人口的九成,要是醒不过来,革命就是空谈!”
话音刚落,一个工人代表就站起来:“陈先生说得对!我们厂的工人,一天干十二个时辰,才挣两个铜板,还常被资本家打骂,可他们觉得‘这就是命’,没人敢反抗!”
“所以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苦’!”
李教授接过话,指着陈幽,“陈幽同志从韶山来,他懂农民的苦,也能用农民能听懂的话讲革命道理。咱们要学他,把理论变成大白话,把大道理变成身边事,让农民和工人知道,自己的苦不是命,是剥削!”
陈幽心里一热,站起来,把自己写的《韶山农民苦难记》读了一段——讲李老栓交不起租,被地主家丁抢走口粮;讲王阿婆的儿子被抓壮丁,至今生死未卜;讲自己七岁那年,看见路边饿死的要饭的,作者“用户84123374”推荐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手里还攥着半个发霉的红薯。
屋子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听得认真,有的工人代表红了眼圈,有的学生握紧了拳头。苏木拍了拍陈幽的肩膀,小声说:“太真实了,跟我老家的佃户一模一样!”
读完后,马教授点点头:“陈幽说得对,唤醒民众,要从他们的苦难说起。你可以把这些故事写成小册子,咱们印出来,让学生们带到乡下、工厂去,念给农民和工人听,让他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苦,全国的同胞都在苦;不是只能认命,团结起来就能反抗!”
众人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人说要办夜校,教农民和工人认字;有人说要组织演讲队,去街头、乡下宣讲;有人说要印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陈幽和苏木凑在一起,小声商量着要去北平郊区的农村看看,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把韶山的经验用到北平的农民身上。
聚会一首持续到深夜,众人散去时,天己经黑透了。
陈幽和苏木并肩走在胡同里,月光洒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霜。
“默之,以后咱们一起干!”苏木拍着他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激动,“你懂农民,我懂工人,咱们一个去农村,一个去工厂,把革命的火种撒出去!”
“好!”
陈幽重重点头,心里满是归属感——来北平这么久,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有这么多愿意为农民、为工人做事的前辈,这种感觉,比任何时候都踏实。
从那以后,陈幽成了进步社团的常客。
每周都会去那个小西合院聚会,听陈教授、李教授讲革命道理,跟苏木一起讨论唤醒民众的办法,和其他成员一起策划进步活动——他们印过《农民疾苦报》,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讲农民被剥削的故事;组织过街头宣讲队,去天桥、火车站,给老百姓讲“为什么苦”“怎么才能不苦”;还去过北平郊区的农村,跟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帮他们写减租请愿书。
在社团里,陈幽不仅学到了革命的办法,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李教授常把他叫到身边,问他韶山的情况,给他讲“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陈教授夸他“接地气,懂中国”,鼓励他“坚持用农民能听懂的话讲革命”;苏木更是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两人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去乡下调研,一起熬夜写宣传册,有时候没钱吃饭,就分一个馒头,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有一次,他们去郊区宣讲,被当地的地主家丁赶了出来,苏木还被家丁推搡摔了一跤。
陈幽扶起他,气得要跟家丁理论,苏木却拉住他,笑着说:“没事,这点苦算啥?只要能让农民听懂一句话,摔十跤都值!”
陈幽看着苏木脸上的泥印,心里既感动又坚定——这就是他的伙伴,这就是他的圈子,一群不怕苦、不怕累,只为让中国变好的人。有他们在,就算遇到再多困难,他也不怕。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