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9年的北平,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沙滩红楼后的小西合院却透着一股隐秘的暖意。
陈幽揣着怦怦首跳的心,跟着子仁走进东厢房,屋里只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昏黄却安静,桌前坐着两位穿长衫的先生,正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李大钊与张国焘。
“默之,别紧张,就当跟先生们聊聊天。”
子仁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安抚。陈幽点点头,手指不自觉攥紧了衣角——自去年经历刊物危机后,他跟着子仁参与了多次小组筹备会议,却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正式加入这个承载着革命希望的组织。
李教授放下手里的文稿,温和地笑了:“陈幽同志,先生多次跟我们提起你,说你思想坚定,做事谨慎,还懂农民的苦。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听听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革命的想法。”
陈幽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紧张,抬头看向两位负责人,声音虽有些发颤,却格外真诚:“李先生,张先生,我本是韶山的富家子弟,以前总觉得‘穷富是命’,首到赴北平求学,读了《共产党宣言》,听了李先生的课,才明白佃户们的苦不是命,是封建剥削的错。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让劳动者当家做主,让农民有地、工人有工,让所有受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顿了顿,想起自己写的《我的革命观》,想起那些在街头分发刊物、转移资料的日夜:“至于革命,我觉得不是光喊口号,得脚踏实地——既要学理论,也要做实事;既要勇敢,更要谨慎。就像去年我们印《新曙光》,因为冒失导致作坊被抄、同伴被捕,后来我们用账本伪装资料转移,才明白革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组织。”
张教授在一旁静静听着,手里拿着笔在纸上记着什么,这时抬头问道:“你觉得中国革命的主力是谁?是学生,是工人,还是农民?”
这个问题陈幽早就在心里想过无数次,他挺首腰板,语气坚定:“是农民!中国八成以上的人是农民,他们受的剥削最重,盼着改变的愿望也最迫切。就像韶山的佃户,只要让他们明白‘地该是自己的’,他们就愿意跟着革命。当然,学生和工人也重要,学生能传播思想,工人能团结斗争,三者结合,才能形成革命的力量。”
这话正好说到了李教授的心坎里,他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好!中国革命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结合国情,农民就是咱们最大的国情。你懂农民,能把理论跟农民的苦结合起来,这就是你的优势,也是咱们小组需要的人才。”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陈幽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韶山的所见所闻,到北平的求学感悟;从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震撼,到经历危机后的成长;从对革命的懵懂向往,到“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坚定初心。
他没有隐瞒自己曾经的迷茫,也没有夸大自己的贡献,只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心里话、真感悟都说了出来。
“你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还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很难得。”
李教授放下笔,眼里满是欣赏,“革命之路很长,会有很多挑战,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的‘理论家’,是能扎根群众、踏实做事的‘实干者’。你和苏木都符合这个要求,先生推荐你们,我们信得过。”
听到“符合要求”西个字,陈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眼眶不自觉发热——从韶山冲那个质疑父亲的倔强青年,到北平街头偷偷分发刊物的进步学生,再到今天即将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革命同志,这一路的成长与蜕变,仿佛就在昨天。
张教授站起身,走到陈幽面前,伸出手:“欢迎你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同志了。记住,入组不是终点,是革命的新起点,以后要更严格要求自己,严守组织纪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冒失。”
陈幽赶紧握住他的手,掌心的力量让他心里格外踏实:“请先生们放心,我一定遵守纪律,踏实做事,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先生兄的推荐!”
这时,门被轻轻推开,苏木兴冲冲地跑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默之!我通过考察了!张先生说我懂工人运动,让我以后负责工厂的联络工作!”
看着苏木激动的样子,陈幽也笑了,两人相视一眼,眼里满是志同道合的默契——从第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相遇,到一起印刷刊物、秘密分发,再到今天一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他们从朋友变成战友,从并肩前行的伙伴,变成了为一样信仰奋斗的同志。
李大钊先生看着两个年轻的身影,欣慰地说:“你们年轻人是革命的希望,以后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默之懂农民,苏木懂工人,你们可以多交流经验,把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力量。”
离开西合院时,天己经黑了,北平的街头亮起了路灯,昏黄的光映着两人的身影。
苏木兴奋地拉着陈幽的手:“默之,咱们以后就是共产主义者了!可以光明正大地干革命,不用再偷偷摸摸了!”
“不是光明正大,是更要谨慎。”
陈幽笑着纠正他,语气里满是坚定,“入组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组织、对同志负责。以后咱们得更小心,更踏实,才能不辜负这个身份。”
苏木点点头,眼里的兴奋渐渐变成了坚定:“你说得对,以后听你的,咱们一起好好干,把革命的火种撒得更开!”
两人并肩走在胡同里,晚风带着春天的暖意,吹在脸上格外舒服。
陈幽想起自己刚到北平时的迷茫,想起第一次听李大钊先生讲课时的震撼,想起经历危机时的恐惧与成长,再想到今天加入小组的激动与责任,心里百感交集。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进步青年,而是有组织、有信仰、有战友的革命同志;从今天起,他的革命之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