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路向东行驶,穿越法国边境,进入德国境内。
沿途的风景渐渐变了模样——从巴黎繁华的街道,到鲁尔区林立的工厂;从法国农民悠闲的田间劳作,到德国工人匆匆的上下班身影。
陈幽靠在车窗边,认真观察着不同国家的社会景象:德国工厂的烟囱冒着黑烟,工人穿着统一的工装,却面色凝重;街头偶尔能看到工人游行的标语,写着“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反对资本家剥削”,与法国的工人运动遥相呼应,却又带着不同国家的革命特质。
“原来不同国家的工人运动,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陈幽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心里越发渴望抵达莫斯科后,能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弄清楚“如何结合国情开展革命”这个核心问题。
他想起在法国华工夜校的经历,想起那些因语言不通、组织松散而失败的罢工,更加明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系统的革命理论,才能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火车在德国柏林停留半日,陈幽按照组织的安排,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接头。
接头地点是一家隐蔽的咖啡馆,党员老李递给他一份伪造的身份证明和前往波兰的火车票,低声叮嘱:“从柏林到华沙,再从华沙转车去莫斯科,沿途要经过多次检查,记住你的身份是‘赴苏求学的中国学生’,不要多说话,遇到盘问就说去莫斯科学习农业技术。”
陈幽接过身份证明,小心翼翼地藏在包袱夹层里,重重点头:“李同志放心,我一定注意安全。”
离开柏林,火车驶向波兰华沙。
沿途的景象愈发萧瑟,战争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断壁残垣的村庄,衣衫褴褛的流民,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边境巡逻。
陈幽看着窗外,心里沉甸甸的——这就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也是他和战友们奋力反抗、想要改变的现状。
他更加坚定了学好本领的决心:只有早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中国人民才能免于战乱,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华沙转车时,陈幽遇到了几位同样赴苏深造的中国青年。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从国内来的进步学生,有的是旅欧的勤工俭学青年,却因同一个革命理想聚在一起。
大家一路同行,交流着各自的革命经历——有人参加过国内的五西运动,有人在欧洲组织过工人罢工,有人像陈幽一样,在华工中开展过动员工作。
“听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程十分系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有革命组织与策略。”
一位来自湖南的青年兴奋地说,“我早就想系统学习这些理论了,以前都是靠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
“是啊,”陈幽接过话,“在法国虽然有实践经验,却总觉得理论不够扎实,遇到问题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分析。这次去莫斯科,一定要好好学,把理论学透,将来回国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经过十几天的辗转,火车终于抵达苏联莫斯科。
走出火车站,陈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楼房,穿着工装的工人脸上带着笑容,街头的标语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处处洋溢着革命胜利后的生机与活力。
与法国、德国、波兰的压抑氛围不同,莫斯科的空气中,都透着“平等”“希望”的气息。
“是陈幽同志吗?”
一位穿着军装的苏联同志走上前,用生硬的中文问道,“我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工作人员,奉命来接你。”
陈幽点点头,跟着苏联同志坐上马车,前往中山大学。
沿途的建筑大多是红色的,墙上画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还有中俄双语的革命标语。
马车驶过莫斯科河,河面波光粼粼,岸边的青年们唱着革命歌曲,声音嘹亮而激昂。陈幽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向往——这就是革命胜利后的样子,这就是他和战友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抵达中山大学时,校门口早己聚集了几位工作人员,他们热情地迎上来,帮陈幽接过包袱,领着他参观校园。
中山大学的校舍是一座宽敞的两层楼房,门口挂着“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校牌,旁边用中文写着“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
校园里种着整齐的树木,操场上有学生在锻炼身体,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陈幽同志,这是我们的课程表,你可以先看看。”
一位中国籍的老师递过来一份课程表,上面详细列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问题”“情报工作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还有实地考察苏联工厂、农村的安排。
陈幽接过课程表,眼睛越看越亮:“这些课程太实用了!正是我急需学习的内容。”
“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为中国革命培养合格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老师笑着说,“学校汇聚了来自中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大家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交流革命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晚上,工作人员为陈幽安排了宿舍。
宿舍是两人间,室友是一位来自西川的青年,也是刚从法国转来的。两人一见如故,聊起在法国的革命经历,聊起对莫斯科学习的期待,首到深夜才睡。
躺在床上,陈幽看着窗外莫斯科的夜空,心里既平静又激动。
十几天的辗转旅程,从巴黎到莫斯科,从熟悉的战友到陌生的校园,从具体的实践工作到系统的理论学习,他的革命生涯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他想起邹宇的叮嘱,想起苏木的期盼,想起国内劳苦大众的等待,心里更加坚定: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掌握真本领,早日回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握紧手里的铜哨子,在心里默念:苏木,战友们,我到莫斯科了!等着我,等我学好本领,就回来和你们一起,让中国也像苏联一样,充满希望和光明!
莫斯科的夜色宁静而温暖,陈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渐渐进入梦乡。
在梦里,他看到自己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讲课;看到自己回到中国,带领农民建立农会,带领工人开展罢工;看到苏木笑着向他走来,说:“默之,你回来了!咱们一起干革命!”
用户84123374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