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6月初的广州,国民党秘密情报组组织科的办公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陈默刚到工位,老曾科长就拿着一叠泛黄的刊物走过来,将其重重放在他桌上,语气严肃:“陈中尉,这是戴先生亲自交代的任务。
整理军校近期流传的进步刊物,标注其中的‘激进言论’,重点关注‘联俄联共’‘工农运动’相关内容,明天早上就要报告。”
陈默低头看向桌上的刊物,封面上印着《革命青年》《农民运动浅论》《北伐先锋》等标题,纸张粗糙,油墨味还未完全散去。
这些都是军校进步学员私下传阅的刊物,里面刊登的大多是革命理论文章,也是情报组重点监控的“敏感内容”。
这是他加入情报组后的首个正式任务,既要符合要求,又要暗中保护,每一步都得如履薄冰。
“明白,曾科长,我一定认真整理。”
陈默起身接过刊物,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己经有了计划——表面按情报组的标准标注“激进言论”,实则筛选核心革命思想记在心里,同时在报告中淡化其影响力,让情报组认为这些言论“传播范围小,无实质威胁”。
老曾点点头,又叮嘱道:“别马虎!戴先生最近对军校的进步思想盯得紧,要是漏标了重要内容,咱们都担不起责任。尤其是《农民运动浅论》,里面据说有‘煽动农民反抗地主’的言论,重点查!”
“是!”陈默应道,等老郑走后,他立刻关上门,将刊物摊开在桌上,拿出一支红笔、一支铅笔,还有一本空白的笔记本。
红笔用于标注“激进言论”,铅笔用于记录核心革命思想,笔记本则是给情报组看的“表面报告”。
他先翻开《革命青年》,第一篇文章就是《论联合战线的重要性》,里面写着:“革命事业非一人之力可成,需联合工人、农民、进步学生,乃至一切反对军阀的力量,方能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统治。”
按情报组的标准,“联合工农”“反对军阀”绝对是激进言论。
陈默拿起红笔,却没有首接标“激进”,而是在旁边写了“疑似激进:强调联合群众,未明确提及共党”——既标注了“异常”,又淡化了“激进程度”,避免被认定为“共党言论”。同时,他用铅笔在心里默记:“联合工农是革命核心,需传递组织,强调群众基础的重要性。”
接着翻到《农民运动浅论》,里面有一段话:“农民占中国人口八成,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发动农民,让其挣脱地主压迫,才能形成真正的革命力量。”
老曾特意强调的就是这段。陈默拿起红笔,犹豫了一下,写下“激进言论:煽动农民反抗地主,需关注传播范围”——“煽动”二字是情报组的常用词,必须写上,但他故意没加“严重”“危险”等定性词汇,为后续报告淡化做铺垫。
他继续翻看,发现大部分刊物的内容都是革命理论探讨,只有少数几篇提到“联俄联共”。比如《北伐先锋》里的《论北伐与俄援》,写着:“苏联的援助为北伐提供了武器与指导,与苏联合作,是完成北伐大业的关键。”
陈默用红笔标上“敏感言论:提及苏援,未明确支持联共”,同时用铅笔轻划“苏援对北伐的重要性,需确认组织是否掌握相关情报”。
整理到一半,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周凯探进头来,笑着说:“陈中尉,忙着呢?戴先生交代的任务不好做吧?我刚才路过宣传科,听苏中尉说,她也帮着整理了几份外文刊物,里面也有不少‘敏感内容’。”
陈默心里一紧,快速合上铅笔记录的笔记本,拿起红笔标注的刊物,语气平淡:“还行,就是内容有点多,得慢慢看。苏中尉是文职,整理外文刊物是她的工作,跟我这不一样。”
周凯走进来,凑到桌前,目光扫过刊物上的红笔标注,故意指着《农民运动浅论》问:“这篇我听说了,里面说‘农民是主力军’,这不就是共党的调调吗?你怎么只标了‘激进’,没标‘共党嫌疑’?”
“没证据不能乱标。”
陈默拿起刊物,翻到相关页面,“里面只说农民是主力军,没提共党,按纪律,得有明确证据才能标‘共党嫌疑’。周兄要是觉得有问题,可以自己去跟戴先生说。”
周凯碰了个软钉子,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最新章节随便看!脸色有些尴尬,又说:“我就是随口问问。对了,你整理的时候注意点,林薇昨天整理的刊物,因为漏标了一句‘反对蒋校长’,被戴先生骂了一顿,你可得小心。”
“知道了,谢谢周兄提醒。”
陈默敷衍道,心里却清楚——周凯是来监视他的,看他是否按“最高标准”标注,是否有“包庇”嫌疑。
他故意拿起红笔,在之前标注的“疑似激进”旁加了“需进一步核查传播人群”,装作“被提醒后更加谨慎”的样子,让周凯放心。
周凯看他“听话”,没再多留,转身走了。
陈默等他离开,立刻锁上门,从抽屉里拿出瓦西里的加密笔记本——这才是他真正的“记录册”。
他用暗号快速写下:“《革命青年》:联合工农为革命核心;《农民运动浅论》:农民是主力军,需发动;《北伐先锋》:苏援对北伐关键,未提联共。”这些都是真正有价值的革命思想,必须传递给组织。
下午,苏晴借着“交接乙类文件”的机会,悄悄递给陈默一张小纸条,上面用暗号写着:“戴先生关注‘北伐相关言论’,报告中需写明‘无反对北伐内容,仅探讨策略’,可淡化风险。”
陈默心里一暖——苏晴在戴办能接触到核心指令,特意传递消息帮他,这就是搭档的默契。
傍晚时分,陈默终于完成整理,共标注了12处“激进言论”、8处“敏感言论”、5处“疑似激进”,没有一处标为“共党嫌疑”。
他按照秘密情报组的报告格式,写下《军校进步刊物分析报告》,内容分为“刊物概况”“言论标注”“风险评估”三部分:
- 刊物概况:共整理6种刊物,流传范围集中在步兵科、炮兵科,约50名学员传阅;
- 言论标注:详细列出标注的言论及页码,注明“未发现明确共党言论,多为革命理论探讨”;
- 风险评估:“激进言论传播范围小,学员多为学术讨论,无煽动闹事迹象;建议加强监控,无需立即处置。”
这份报告既符合情报组“标注异常”的要求,又巧妙淡化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力。
不提“革命思想的价值”,只说“学术讨论”;不提“学员的革命热情”,只说“传播范围小”,完美平衡了“执行任务”与“保护进步力量”。
第二天一早,陈默将报告交给老曾。
老曾快速浏览一遍,皱着眉问:“就这些?没发现‘联俄联共’的明确言论?”
“没发现。”陈默语气肯定,“只有几篇提到苏援,没提共党;提到联合工农,也是说‘革命需要’,没跟共党挂钩。风险评估我写了‘建议加强监控’,符合戴先生的要求。”
老曾点点头,没再多问,拿着报告去找戴笠。
陈默坐在工位上,心里有些紧张——这是他首次独立完成任务,不知道戴笠会不会满意,会不会起疑。
中午,老曾回来,拍了拍陈默的肩膀:“戴先生看了报告,说你整理得很细致,风险评估也客观,没夸大其词。以后这种任务,就按你这个标准来!”
陈默心里松了口气,表面却依旧平静:“谢谢曾科长,谢谢戴先生认可,我以后会更认真的。”
晚上,陈默回到宿舍,拿出加密笔记本,用暗号写下:1926年6月,首次执行任务——整理军校进步刊物,标注“激进言论”。
表面执行:标注12处激进、8处敏感、5处疑似,未标“共党嫌疑”;报告中淡化风险,写明“传播范围小(50名学员)、学术讨论、无煽动迹象”,建议“加强监控,无需处置”,符合情报组要求。
暗中保护:用铅笔默记核心革命思想(联合工农、农民为主力军、苏援重要性),通过加密笔记本记录,待时机传递组织。
期间周凯试探,以“按纪律标注”应对;苏晴传递戴先生关注点,助其完善报告。任务顺利完成,未引起怀疑,保护了进步学员与革命思想。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藏进床板夹层。
他想起苏晴递给他的小纸条,想起老曾认可的眼神,想起戴笠未起疑的态度。首次任务的成功,让他在情报组站稳了脚跟,更让他明白潜伏不是一味妥协,而是在规则中寻找守护缝隙,在执行中传递信仰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