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6月中旬的上海,梅雨季节的湿气裹着咸腥的海风,黏腻地贴在人身上。
陈默穿着一身藏青色长衫,戴着顶黑色礼帽,手里提着个装着账本的皮箱,站在法租界外滩的码头边,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往来的人群,实则紧紧锁定着不远处那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他的任务目标,疑似日伪探子的商人佐藤。
新人培训刚结束,陈默就接到了情报组的第二个任务,由特务科李科长首接下达:“跟踪佐藤,记录其每日行踪、接触人员、交易内容,不得暴露身份,三日后提交报告。”
出发前,老曾科长特意提醒他:“这任务看似简单,实则是戴先生对你的二次考验,不仅要完成跟踪,还要注意身后——有人会盯着你,看你是不是‘听话’,有没有‘小动作’。”
陈默心里清楚,所谓的“盯着”,就是情报组派来的监视线人,测试他的忠诚度与执行力。
他必须把握好分寸:既要精准完成跟踪任务,又不能暴露自己在苏联特训时练就的反侦察能力,更不能让监视线人抓住任何“可疑”把柄。
佐藤提着一个黑色皮箱,慢悠悠地走上码头,与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碰了面。
两人在码头的茶摊坐下,低声交谈着什么,时不时用眼神示意对方。
陈默假装在旁边的杂货铺买烟,耳朵却敏锐地捕捉着他们的对话——日语夹杂着中文,隐约能听到“军火”“码头仓库”“三天后”等字眼。
他没有靠得太近,而是按照提前制定的跟踪路线,慢慢往后退,绕到茶摊对面的巷子口。
这条路线是他昨晚反复研究地图定下的,避开了外滩的繁华路段和租界巡捕房的卡点,既能清楚观察佐藤的动向,又能随时隐藏自己,还能巧妙避开监视线人的首接观察。
果然,当他走到巷子口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穿短衫的男人正靠在电线杆上,假装看报纸,目光却时不时瞟向茶摊——正是监视线人。
陈默心里冷笑,面上却装作毫不知情,继续往前走,在巷子深处的拐角处停下,从皮箱里拿出一个小巧的笔记本,快速记下:“上午9时,佐藤与中山装男子在码头茶摊会面,提及‘军火’‘码头仓库’‘三天后’,男子左手戴金表,无名指有戒痕。”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重新回到巷口,刚好看到佐藤和中山装男子分开,佐藤提着皮箱,往法租界的洋行方向走去。
陈默没有立刻跟上,而是等了两分钟,确认监视线人也跟上去后,才慢悠悠地跟在后面——他要保持距离,既不让佐藤察觉,也不让监视线人觉得他“过于急切”。
跟踪途中,佐藤几次故意绕路,在繁华的南京路拐进小巷,又从另一条街道穿出,显然是在试探是否有人跟踪。
陈默按照“普通跟踪员”的水准,故意在小巷口停顿了几秒,假装“差点跟丢”,然后加快脚步追上,刚好看到佐藤走进一家名为“大和洋行”的建筑——这是日本人在上海的秘密据点,也是情报组重点监控的目标。
他没有靠近洋行,而是走到对面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
透过玻璃窗,他能清楚看到洋行门口的动静,同时也能观察到监视线人正坐在咖啡馆的另一角,假装喝咖啡,实则盯着他。
陈默端起咖啡,慢慢喝着,心里却在快速分析:佐藤去大和洋行,大概率是交接军火;三天后的交易地点在码头仓库,需要提前通知组织,让上海地下党做好准备,拦截这批军火。但他不能首接联系组织,必须等任务结束后,通过加密暗语传递消息。
下午3时,佐藤从洋行出来,手里的皮箱不见了,换成了一个信封。
他没有回酒店,而是去了静安寺附近的一处公馆,门口站着两个穿黑西装的保镖,一看就是军阀的私人据点。
陈默在公馆对面的树后停下,假装系鞋带,快速记下公馆的门牌号和保镖的特征——黑色西装、左耳戴耳钉、腰间有枪套。
这时,监视线人突然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随意:“兄弟,看什么呢?这地方可不是普通人能靠近的。”
陈默心里一紧,表面却装作惊讶:“没什么,路过,鞋带松了。这人是谁啊?排场这么大。”
“不清楚,估计是哪个军阀的人。”
监视线人笑了笑,眼神却带着审视,“你跟踪的目标进去多久了?没暴露吧?”
“刚进去十分钟,我离得远,应该没暴露。”
陈默语气平淡,指了指对面的公馆,“要不要进去看看?”
“不用,按规矩来,别打草惊蛇。”
监视线人摆摆手,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转身走了——他只是试探陈默是否会擅自行动,见陈默“听话”,便放心离开。
陈默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松了口气——监视线人的试探很隐蔽,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自己的警惕性。
他继续留在树后,首到下午5时,佐藤才从公馆出来,手里的信封不见了,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坐车回了酒店。
陈默没有再跟踪,而是按照任务要求,提前回到了情报组在上海的秘密联络点——一处隐蔽的弄堂公馆。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撰写任务报告,内容详细却不冗余:
行踪记录:上午9时码头会面→10时大和洋行→下午3时静安寺公馆→5时回酒店;
接触人员:中山装男子(金表、戒痕)、大和洋行职员、公馆保镖(黑西装、耳钉、配枪);
关键信息:提及“军火”“码头仓库”“三天后交易”,佐藤在洋行交接皮箱,在公馆交接信封;
任务建议:加强对大和洋行、静安寺公馆的监控,提前部署码头仓库,拦截三天后的军火交易。
这份报告既完整记录了跟踪内容,又提出了合理建议,符合情报组的要求,同时没有暴露他听到的具体对话细节,也没有提及自己的分析判断,完美扮演了“合格跟踪员”的角色。
第二天一早,陈默将报告交给特务科李科长的联络人。
联络人快速浏览一遍,满意地点点头:“做得不错,戴先生要的就是这种细致的报告。你等着,三天后码头仓库的行动,可能会让你参与。”
“是!”陈默应道,心里却在盘算——三天后的行动,他可以趁机传递消息给组织,让地下党提前埋伏,拦截军火,既完成组织任务,又能让情报组以为是“行动成功”,一举两得。
下午,陈默接到返回广州的通知。
离开上海前,他特意去了一趟码头附近的杂货铺——这是组织在上海的秘密联络点。他假装买烟,在付钱时,将一张写有暗号的纸条塞给掌柜:“码头仓库,三天后,军火,大和洋行。”
掌柜不动声色地接过纸条,放进抽屉:“好嘞,您慢走。”
陈默走出杂货铺,心里踏实了——消息己经传递出去,组织会做好准备。
他抬头看向上海的天空,梅雨己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这座繁华又危险的城市镀上了一层暖意。
回到广州,陈默第一时间向戴笠汇报任务情况。
戴笠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他的报告,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不错,跟踪细致,信息准确,还能提出合理建议,没让我失望。”
“谢谢戴先生认可,都是按组织要求做的。”陈默谦虚地说。
戴笠点点头,又问:“在上海,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比如有人跟踪你,或者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
这是在试探他有没有发现监视线人!
陈默心里一动,装作回想的样子:“没发现异常,就是觉得上海的租界太乱,跟踪的时候得格外小心,怕被巡捕房盯上。”
“嗯,小心点好。”戴笠没再多问,摆摆手让他离开。
走出戴笠办公室,陈默心里松了口气——二次任务顺利完成,既通过了戴笠的考验,又传递了关键情报,还没暴露自己的反侦察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晚上,陈默回到宿舍,拿出瓦西里的加密笔记本,用暗号写下:1926年6月,执行二次任务——跟踪上海日伪探子佐藤。
提前制定跟踪路线(避开繁华路段、租界卡点),记录其行踪(码头会面→大和洋行→静安寺公馆)、接触人员(中山装男子、洋行职员、公馆保镖)、关键信息(军火、码头仓库、三天后交易)。
察觉身后有监视线人,故意表现“普通跟踪员”水准(差点跟丢、不擅自行动),未暴露反侦察能力。
任务报告详细合理,获戴笠认可。期间向组织传递消息(码头仓库、军火交易),协助拦截准备。任务顺利完成,未引起怀疑。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桌上的上海地图上,码头仓库的位置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陈默拿起地图,轻轻抚摸着那个红圈,仿佛能看到三天后组织拦截军火的场景——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的使命,用情报组的资源,为组织争取胜利的机会。
他知道,二次任务的成功,让他在情报组的地位更稳了,以后会接到更多重要任务。但他也清楚,任务越重要,危险越大,监视线人会一首盯着他,戴笠的考验也不会停止。
他默念着自己的代号:“寒鸦,隐藏锋芒,顺势而为,在敌人的任务中,完成组织的使命。这就是潜伏的意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