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中旬的广州,国民党秘密情报组的会议室里,弥漫着烟草与咖啡混合的味道。长条会议桌两侧坐满了情报科成员。
戴笠坐在主位,指尖夹着雪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人,会议桌中央的白纸上,用红笔圈着“武汉学运”“苏联军火”“广西清剿”三个关键词——这是本周会议的核心议题。
陈默坐在靠窗的末位,手里捏着一本空白的笔记本,笔尖悬而未动。
自潜行规则确立后,他在公开场合愈发低调,情报小组会议更是如此——不主动发言,不参与争论,只在被点名时简要汇报,这种“中庸姿态”是他刻意维持的保护色,既不会因沉默被视为“无能”,也不会因突出被当成“靶子”。
“先说武汉学运,”戴笠弹了弹雪茄灰,目光落在特务科李科长身上,“你们那边查到什么?北大进步学生的联络点找到了吗?”
李科长立刻挺首腰板,语气带着邀功的急切:“戴先生,查到了!他们主要在武汉师范学院附近的茶馆聚会,每周三晚八点,我们己经安排了眼线,就等您下令抓捕!”
“急什么?”
戴笠皱了皱眉,“没摸清他们的组织架构,抓几个小喽啰有什么用?下周陈默去武汉,你们配合他,先摸清骨干名单,再动手。”
突然被点名,陈默放下笔,站起身,语气平稳:“是,戴先生。我己整理好武汉学运的前期资料,重点关注北大进步学生的籍贯分布和过往言论,到武汉后会先与当地情报站对接,再制定调查方案。”
他的汇报简洁得近乎简略,没有多余的细节,也没有表决心的豪言,刚好符合“按流程办事”的人设。
戴笠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又看向训练科赵刚:“广西清剿的事,桂系那边有回复吗?”
赵刚放下咖啡杯,语气严肃:“李宗仁那边说,要我们先提供一批军火,才肯配合清剿。我觉得可以答应,只要能把广西的共党连根拔起,这点军火不算什么。”
“不行!”
宣传科王科长立刻反驳,“李宗仁反复无常,万一我们给了军火,他不办事怎么办?我建议先让他清剿一部分共党,我们再给军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你懂什么?”
赵刚瞪了他一眼,“广西地形复杂,没有桂系配合,我们根本进不去!”
两人瞬间吵了起来,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嘈杂。
陈默低着头,假装整理笔记本,眼角的余光却在快速观察:李科长满脸不耐,显然觉得争论浪费时间;周凯坐在斜对面,眼神闪烁,时不时看向戴笠,似乎在琢磨该帮谁说话;林薇则面无表情,手指在桌下轻轻敲击,像是在分析局势——这些细微的反应,都是情报组内部关系的“晴雨表”。
他心里快速记下:李科长急功近利,赵刚强硬冒进,王科长谨慎多疑,周凯趋炎附势,林薇深藏不露。
而戴笠的态度更值得玩味——他没有立刻制止争论,反而端着咖啡杯静静观察,显然是在借争论看众人的立场和能力。
“都闭嘴!”几分钟后,戴笠猛地拍了桌子,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李宗仁那边,按陈默的建议办。”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默身上,他心里一愣——自己根本没提建议,戴笠这是故意考验他。
他快速起身,语气依旧平稳:“戴先生,我认为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先给少量军火,让李宗仁清剿外围据点,证明诚意;第二步,等他清剿完成,再给剩余军火,同时要求他提供广西共党的核心情报。这样既避免被骗,又能推动清剿。”
这番话既兼顾了赵刚的“推进”和王科长的“谨慎”,又符合戴笠“稳扎稳打”的风格。
戴笠满意地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赵刚,你负责军火交接;王科长,你负责跟进情报。”
两人虽不服气,却也不敢反驳,只能应声答应。
陈默坐下时,注意到周凯投来的审视目光,他假装没看见,继续低头翻看笔记本——刚才的临时应对虽过关,但也让他意识到,会议上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考验,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接下来是成员汇报工作进展。
周凯第一个站起来,语气夸张:“戴先生,这周我排查了军校二十份思想汇报,发现三名学员有激进言论,己经标注出来,还跟踪了两名可疑人员,摸清了他们的住址!”
陈默心里冷笑——周凯所谓的“成果”,大多是小题大做,标注的激进言论不过是学员讨论北伐策略,跟踪的可疑人员也是普通商人。但他没有拆穿,只是默默听着。
林薇汇报时则简洁精准:“我整理了上海工运的最新动态,发现他们近期活动减少,可能是收到了风声。另外,译完了三份苏联军火的外文电报,主要是运输路线调整,下月起改从青岛港入境。”
“青岛港?”
戴笠眼神一凛,“这个信息重要!陈默,你记一下,武汉任务完成后,重点盯青岛港的军火运输。”
“是。”
陈默在笔记本上写下“青岛港 军火 下月”,字迹潦草,看似随意,实则将关键信息牢记于心——苏联军火改道青岛,这是组织急需的情报,他必须在会后通过死信箱传递。
会议接近尾声时,戴笠总结道:“现在局势复杂,北伐军快打到武汉了,共党肯定会趁机搞事。你们记住,第一,盯紧学运、工运,不能让他们给北伐添乱;第二,抓好军火和军阀联络,这是我们的底气;第三,内部要团结,别像刚才那样吵,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但不能内斗。”
众人齐声应道:“是!”
散会后,陈默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故意落在后面,假装整理文件,观察其他人的动向:赵刚和王科长依旧在争吵,李科长快步去找戴笠邀功,周凯则拦住林薇,似乎在打听武汉任务的细节,林薇敷衍几句便转身离开。
他心里越发清楚:情报组内部看似团结,实则派系林立——赵刚代表的“强硬派”、王科长代表的“谨慎派”、李科长代表的“邀功派”,还有戴笠平衡各方的“掌控者”姿态。
而他,必须在这些派系间保持中立,不依附任何一方,才能长久立足。
回到组织科,陈默将会议记录整理成书面报告,内容严格遵循“汇报要点+戴笠指示+后续计划”的格式,没有添加任何个人观点。
他在报告中写道:“武汉任务:配合特务科摸清北大进步学生骨干,分两步推进桂系军火交接;青岛港:下月起监控苏联军火运输;内部要求:避免内斗,团结协作。”
这份报告既完整传达了会议内容,又符合他“中庸”的人设,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晚上,陈默来到望海楼的死信箱——花盆底,将写有“苏联军火下月改道青岛港入境”的油纸放进去,在旁边画了一个“○”,代表“待取”。
做完这一切,他绕了三条小巷才回到宿舍,确保没有被跟踪。
躺在床上,陈默复盘着会议的每一个细节:戴笠的试探、成员的争论、关键情报的泄露,还有各方的立场态度。这些细节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出情报组的工作重心——以“打压共党”为核心,以“军火、军阀”为手段,以“内部平衡”为管理方式。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重心里,找到传递情报的缝隙,在各方立场间,守住自己的潜伏初心。
他想起会议上林薇汇报时的冷静,想起周凯邀功时的急切,想起自己临时应对时的沉稳,心里越发坚定:情报小组会议不仅是任务部署会,更是观察室、考验场。只有保持低调,倾听观察,才能摸清规则,才能在复杂的内部关系中生存下去。
情报小组会议的每一次参与,都是对潜伏能力的打磨;每一次沉默倾听,都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未来的会议还会有更多的考验、更多的情报,但他己做好了准备:以中庸为盾,以观察为矛,在权力漩涡中稳步前行,为组织传递最关键信息。
作者“用户84123374”推荐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