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寒风依旧,但医棚内的短暂交谈,却像一粒火种,在陈远心中点燃了更为炽热的火焰。回到他那间西处漏风、却象征着权力中心的小屋,他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就着那盏摇曳的油灯,铺开了赵西那简陋得近乎抽象的地图。
地图上,镇虏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但此刻,在陈远眼中,这个小点正在不断放大,与周边的山川、河流、道路,乃至更远处的草原、关隘、海洋连接起来,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他知道,仅仅满足于守住这个破败的卫所是远远不够的。周遇吉的赏识是机遇,也是压力。“一阵风”的溃退是胜利,更是警钟。乱世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万劫不复。
他拿起一块烧黑的木炭,在地图边缘一块相对干净的墙面上,开始勾画起来。这不是具体的地形,而是他心中的构想,一幅关于未来的蓝图。
第一块:根基——镇虏卫新城。
炭笔勾勒出一个远比现在庞大的城堡轮廓。它不再仅仅是军事堡垒,而是一个集军事、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据点。
· 内城:以现有堡墙为基础加固扩建,成为军事核心区和行政中心,驻扎精锐,设立武库、粮仓、指挥所。
· 外城:规划出居民区、工匠坊、集市。吸纳流民,鼓励手工业发展,建立内部循环的经济体系。
· 军屯区:在卫所周边适宜耕种的土地上,大规模开垦军屯,实现粮食部分自给,甚至有余粮储备。
· 防御纵深:在外围险要处建立烽燧、哨卡,形成预警网络,将防御前沿向外推进十至二十里。
第二块:血脉——工匠与科技。
炭笔在旁边画出了几个抽象的符号:火铳、齿轮、帆船、高炉。
· 军工坊:必须建立!不仅要修复缴获的兵器,更要能自主生产。燧发铳的改良只是开始,下一步是标准化生产,提升威力和可靠性。还要尝试制造火炮,哪怕最初只是小型的虎蹲炮、弗朗机。
· 民用工匠:吸引木匠、铁匠、泥瓦匠、纺织工……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人。改善工具,提升生产效率。
· 人才培养:设立学堂,不教八股,只教实学——识字、算数、基础格物(物理)、医药、兵法。从娃娃和年轻士兵抓起,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梯队。
第三块:触角——贸易与情报。
炭笔指向北方的黑山坳,又划出一条虚线指向东南的大海。
· 北方商路:与蒙古部落的私市必须掌握,至少是深度参与。用中原的盐、铁、茶、布匹,换取战马、皮毛、甚至……雇佣骑兵。
· 海上通道:郑芝凤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另一条路。未来必须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哪怕最初只是几艘海船。海洋意味着无限的贸易可能和退路。
· 情报网:孙三的暗影司需要扩大,不仅仅侦察军事,更要渗透到商旅、流民、甚至官场和各大势力之中。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第西块:肌肉——军队与扩张。
炭笔重重地点在镇虏卫的位置,然后辐射开来。
· 精兵路线:军队在精不在多。建立以燧发火铳兵为核心,辅以长枪兵保护侧翼,骑兵负责机动突击和追击的近代化混成部队。严格训练,厚给粮饷,凝聚军心。
· 步步为营:以镇虏卫为根基,逐步清理周边的小股土匪、不稳定因素,将控制区稳步扩大,连接其他愿意依附的残破卫所、村寨,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势力。
· 大义名分:借助周遇吉和崇祯朝廷这面旗帜,至少在初期,要牢牢抓住“官军”的身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最终的目标……
陈远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掠过山西,指向辽东,那是后金;指向中原,那是流寇;指向江南,那是财富与士绅;指向海洋,那是全球霸业的起点。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面前这幅简陋却承载着野心的“蓝图”上。
目标很远大,道路极艰难。但他别无选择。穿越至此,拥有了改变历史的机会和知识,他绝不甘心只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军阀,更不愿眼睁睁看着华夏再次沉沦。
他要做的,是逆天改命!是重塑乾坤!
这未来的蓝图,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征服。征服敌人,征服时代,最终,让华夏的旗帜,插遍他目光所及的所有土地!
油灯噼啪一声,爆出一个灯花,将陈远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仿佛一头即将苏醒、欲要择人而噬的雄狮。
他吹熄了油灯,屋内陷入一片黑暗。但那双在黑暗中依旧熠熠生辉的眼睛,却仿佛己经看到了黎明到来时,那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以及红日下,一支打着“陈”字旗号的无敌铁军,正踏着历史的尘埃,滚滚向前。
蓝图己绘就,剩下的,便是用铁与血,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8GP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