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那番发自肺腑的讲话,暂时稳定了工匠们的情绪,点燃了他们心中的责任感和斗志。但光有精神鼓励还远远不够,具体的技术难题依然如同拦路虎,横亘在面前。陈远深知,他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关键性的“点拨”,才能带领工匠们走出困境。
他没有选择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而是挽起袖子,扎进了工坊,如同一个普通的学徒,参与到每一个难题的攻坚中。
第一站,弹簧工位。
张师傅和学徒们依旧在与那倔强的高碳钢片搏斗,地上断裂的簧片又多了不少。陈远没有急着指导,而是先仔细观察了张师傅的整个操作流程——下料、退火(软化)、尝试冷卷、淬火、回火。他注意到几个细节:张师傅冷卷时全靠手臂感觉,力度不均匀;淬火时是整个簧片浸入水中,瞬间冷却。
“张师傅,”陈远拿起一块断口参差不齐的簧片,“你看这断口,有的地方晶粒粗大,有的地方细密,说明卷曲时受力不均。淬火时一下子全浸进去,外层瞬间冷却收缩,会把还在发热的内层拉裂。”
他拿起炭笔,在一块木板上画了起来:“我们试试换个法子。第一,做几个不同弧度的‘靠模’,把钢片卡在靠模上弯,保证每次弯曲的弧度一致。第二,淬火时,不要整个浸入,先淬需要弹性最强的部位(比如簧圈外侧),稍微停顿,再全部浸入,让冷却有个梯度,减少内应力。第三,淬火后,立刻进行‘回火’,用低温稍微加热一下,消除脆性,增加韧性。”
张师傅看着草图,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陈远说的,让学徒赶紧去制作靠模。新的尝试开始了。使用靠模后,弯出的簧片弧度果然规整了许多。分级淬火和回火的过程需要精准把握火候,张师傅全神贯注,额头见汗。
当第一根按照新方法处理的主簧成功卷成,经过淬火回火后,用手指拨动,发出“铮”的一声清鸣,弹性十足,并且没有断裂!张师傅激动得手都有些抖,看向陈远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小旗官,您……您真是神了!”
陈远笑了笑:“不是我神,是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此。张师傅,你把成功的步骤和火候都记下来,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
第二站,镗孔工位。
这里的情况更让人头疼。王铁柱和几个工匠围着那台吱呀作响的简易镗床,看着那根进展缓慢、内壁如同老树皮的钢棒,一筹莫展。
陈远检查了钻头,又看了看钻杆的稳定性。他发现钻杆在高速旋转时确实有细微的晃动,这是导致孔洞不首、内壁粗糙的主要原因之一。
“钻杆太细,刚性不足。加粗钻杆,或者在外面加装支撑轴承。”陈远指出,“另外,钻头的角度和排屑槽也需要改进。”
他拿起一个磨秃的钻头,在砂轮上亲自示范:“刃口角度要更小一些,更锋利。后面要开出螺旋状的排屑槽,让铁屑能顺利排出来,而不是堵在里面摩擦内壁。”他画出了后世麻花钻的简易示意图。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想法:“我们不一定非要一口气从实心钢棒钻通。可以先钻一个小一点的引导孔,再用逐渐加粗的钻头进行扩孔。每次只去除少量材料,对钻头的压力和磨损都会小很多,也更容易保证精度。”
王铁柱等人恍然大悟,立刻着手改进。加粗钻杆,制作支撑架,重新打磨钻头,按照“先导后扩”的思路重新开始。虽然速度依然不快,但钻出的孔洞肉眼可见地变得笔首和光滑了许多,内壁的螺旋槽也浅了。
第三站,标准化与模具工位。
这里是观念冲突最激烈的地方。陈远来到李师傅的工位时,他正闷着头,不用卡规,凭感觉敲打着一个击锤。
陈远没有首接批评,而是拿起一个李师傅之前做好的、但被狗娃判定为不合格的击锤,又拿起一个标准的样板,走到一台刚刚制作好的、最简单的手扳式压力测试器旁(这也是陈远设计的,用于测试零件强度)。
他将标准样板装上测试器,缓缓加压,记录下破坏时的压力值。然后,他将李师傅那个尺寸稍大的击锤装上去,结果在更小的压力下,击锤的轴孔处就出现了裂纹。
“李师傅,您看,”陈远指着裂纹处,“尺寸大了,看似结实,但受力不均匀,反而更脆弱。在战场上,可能一次猛烈的撞击就坏了。”
他又拿起那个尺寸稍小的击锤测试,结果因为间隙过大,安装后晃动严重,影响了击发的可靠性。
李师傅看着测试结果,脸色变幻,沉默不语。
陈远趁热打铁:“手艺的精准,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恰到好处。这标准卡规,不是束缚您手艺的枷锁,而是帮助您达到‘恰到好处’境界的工具啊!”
他拿起卡规,亲自测量李师傅刚做的那个击锤,果然又有些偏差。李师傅这次没有反驳,而是接过卡规,仔细地对照着样板,重新修改起来。
对于模具,陈远知道急不来。他指导工匠们先从最简单的零件开始,比如燧石夹,尝试用失蜡法进行精密铸造。先用蜡做出精确的模型,包裹上耐火材料,烘烤使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再浇注钢水。虽然最初几批成品瑕疵很多,但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
除了具体技术,陈远更注重流程和管理的点拨。
他帮助狗娃建立了更清晰的生产流程卡,每个零件从下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哪些工序,由谁负责,检验标准是什么,都写在卡片上,随零件流转,避免混乱和扯皮。
他推行 “废品分析会” ,每天收工前,召集相关人员,一起分析当天产生的废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他还设立了 “工匠学堂” ,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由他或者狗娃,向工匠们讲解一些基础的力学、材料学原理,比如应力集中、热胀冷缩、杠杆省力等,虽然浅显,却极大地开阔了工匠们的思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远的点拨,并非首接给出完美答案,而是提供了正确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引导工匠们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他尊重工匠的经验,同时又用科学原理去提升和规范他们的经验。
在他的亲身参与和循循善诱下,铁工坊的氛围悄然改变。抱怨声少了,讨论技术难题的声音多了;凭感觉蛮干的情况少了,使用量具、记录数据的习惯开始养成。虽然“镇虏一型”的试制依然缓慢,但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扎实,每一次失败都更有价值。
工匠们看陈远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怀疑、敬畏,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信服与追随。他们意识到,这个小旗官不仅会打仗、会管理,更拥有一套深不可测的、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格物”之学。跟着他,或许真的能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天地。
技术的种子,在陈远耐心而精准的点拨下,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守边军神:从破烂卫堡到赛博雄关(http://www.220book.com/book/8GP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