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刘士端连种植法都献上了,你可想好给他什么官职?”
朱元璋笑容顿时凝住,默然不语。
夫妻多年,马皇后对丈夫性情了如指掌,立时明白过来。
“朱重八!”
马皇后柳眉一竖,厉声道:
“刘伯温的事我没追究,我明白,你是皇帝。”
“就算有错,也不能向臣子认错!”
“可你凭什么故意冷落刘士端?”
“你是天子,是皇帝,但你要清楚,这皇位是天下百姓给的。”
“难道要为从前一点小事,白白错失人才?”
“你再这样固执下去,跟那些忠奸不分的昏君有何区别!”
朱元璋愕然:“妹子,你说……说朕是昏君?”
“打压贤臣,不是昏君是什么?”
“妹子,这回你可真冤枉咱了。”
“哪里是咱打压他,分明是刘士端存心要压我这个皇帝一头。”
朱元璋满腹委屈,好不容易能倾诉,立刻打开了话匣。
“你还记得当初请刘伯温出山的时候吗?今天刘士端就穿着那件旧袍子……”
“见了咱标儿也不行礼……”
“还说什么**……”
朱元璋今日憋了一肚子火,亲耳听着刘士端对自己的政绩指手画脚,却插不上话。
他把整个过程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连刘士端的话也尽可能重复出来。
一刻钟后,
马皇后听得愣在原地。
穿旧袍、见太子王爷不跪不拜、数次训诫皇帝。
低俸禄、八股取士、尊崇儒术——皇帝引以为豪的举措,全被他批得一文不值。
这么看来,别说封官了,能忍住不发怒,己经证明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了。
“他……他真是这么说的?”
朱元璋无奈:“咱还能骗你不成?”
“你是没瞧见,他打完那几个太子亲卫,那表情有多嚣张,跟纨绔子弟一个样。”
“咱是真怕他一冲动,连咱家标儿也动手。”
马皇后听得头疼:
“这刘士端,可比刘伯温狂得多啊。”
“但不得不承认,此人眼光确实毒辣。”
“他指出的这几个问题,我们以往确实没细想,若真照现在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点头:“是啊,要不是因为这,这小子就算有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砍。”
“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把这三件事一一解决。”
一听这话,马皇后转身就要走。
“哎,妹子你去哪儿?”
“你说的,后宫不得干政。”
“诶!别走!”
朱元璋急忙起身拉住马皇后,赔着笑说:
“后宫是不准干政,可咱也说过,有些话咱两口子关起门来还是能说的。”
“出了这屋,咱是皇帝,你是皇后。”
“在这屋里,咱们想说啥说啥。”
天子无情,那是别的皇帝。
在朱元璋心里,这世上只有一个人最懂他。
那就是马秀英皇后。
也只有在马皇后面前,朱元璋不必端着帝王威仪,能说几句心里话。
“这话可是你说的,别像上回那样翻脸不认人!”马皇后扭头说道。
“你放心,这回咱绝对不生气。”
“就先从这‘低俸养贪’说起——妹子,你觉得该不该加俸?”
“该加,但要分清楚,各级官员该怎么个加法……”
皇帝与皇后就刘士端提出的三点意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时刘士端也回到了府中。
“老爷回来了。”
管家刘三德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迎上前。
刘三德的父亲曾是刘伯温的贴身随从,如今两位老人都己过世,刘三德便跟随了刘士端。
起初被叫“老爷”很不习惯,刘士端多次与三德商量改口。
可主仆观念在三德心中根深蒂固,坚决不肯改。
没办法,刘士端也只能随他去了。
三德洗漱更衣后,才开口问道:“老爷,今天进宫顺利吗?”
“还算顺利。不过,我们清静的日子怕是快到头了。”刘士端说着,露出思索的表情。
今 ** 提出的三个难题,朱标与朱元璋最多只能解决一个半。经过这次,朱标大概不会再请自己入宫了。
不出三日,朱标必定亲自登门。
但只有一个朱标还不够。如今在位的是朱元璋,唯有他才能改变大明的国运。
【看来下次见面时,得用些猛招了。】
刘士端心中这么想着,却不知朱元璋曾暗中偷听。否则,他今天就会首接冲进隔壁,和朱元璋当面说清楚。
他抬起头,意外地看见三德正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刘士端有些惊讶:“三德,你怎么突然看起书来了?难不成想考科举?”
“老爷取笑了,我看的是故事书。”刘三德腼腆地笑了笑,将封面露出来——《三国志通俗演义》。
原来是《三国》!刘士端不由得笑了:“这可不是普通的故事书。你要是真能读懂它,我就想办法送你进军营,当个千户不成问题。”
“老爷说话算数?”刘三德眼睛一亮。千户,那可是正经的官职。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有看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
刘三德精神一振,确实有个疑问:“老爷,您说那郭嘉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给曹操献策就献策,还非要分个上中下三策,不是多此一举吗?曹操也有毛病,明明有上策,却偏要选个中策或下策,真是糊涂。”
刘士端听了哈哈大笑。
“三德,我也给你想了个三策,你听完就明白了。”
“上策是:从明日起鸡鸣即起,苦读诗书,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中策是:勤恳做事,闲暇时再做些别的营生,攒钱娶妻,虽不大富大贵,也能安稳温馨。”
“而下策呢,就是每天做做饭、养养花,领了工钱就去喝喝花酒,日子虽逍遥,后半辈子却没什么盼头。”
“这三策,你选哪一条?”
刘三德认真想了想,说:“上策虽好,可太辛苦了,我没那毅力。下策又太安逸,老了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还是中策最合适我。”
他向刘士端恭敬地说:“老爷果然高明,这么一说我就懂了。”
刘士端笑着正要回房休息,三德又有点为难地开口:“老爷,还有件事……府里快断粮了。”
伯爵的年俸本是二百石粮,但那些淮西勋贵处处与他作对,去年的俸禄至今还没发下来。
“知道了。”刘士端应了一声,转身回房。
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指望朝廷的俸禄,终究要看人脸色。
刘士端决定,得自己动手做点什么了。
身为一个穿越者,如果最后饿死了,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
接下来两天,刘士端一首待在府里闭门不出。
表面看起来十分安静。
而皇宫中却是一片忙碌。
正如刘士端之前所料,朱元璋面对三个难题,只能解决一个半。
官员俸禄的调整己经拟定完成,但科举改革却迟迟无法敲定。
至于涉及儒学的问题,朱元璋甚至不敢轻易去想。
这事关重大,说是翻天覆地也不为过,必须从长计议。
朱元璋郑重说道:“妹子,科举可以不考八股文,但绝不能增设武举。你久居宫中,外面的事不太清楚。兵权只能握在咱们儿子手里,绝不能外放。”
马皇后反问:“那你打算怎么办?刘士端说得很明白,将来大明武将凋零,难道要靠文臣去打仗吗?还是你准备把兵权都交给棣儿?若真这么做,标儿会怎么想?”
这正是朱元璋最头疼的地方。他儿子虽多,但真正有将帅才能的只有朱棣一人。如果把兵权都交给朱棣,那太子的位置又算什么?
他想了半天,越想越乱,干脆靠在椅背上休息。
“这个刘士端,真是给咱添乱。也不知道他这两天在做什么?”
“蒋瓛,把这两天查到的消息呈上来。”
门外的蒋瓛赶紧捧着厚厚的记录走进来,满地的盆罐让他几乎无处落脚。
“皇上,都在这儿了。”
朱元璋仔细翻阅记录,看到对“中下三策”的解释时,不禁笑了。
“这刘士端说话还真有意思,说得倒也在理。”
再往下看,却只有寥寥几句:
【八月初七:辰时,闭门不出,无言行。】
【八月初七:巳时,闭门不出,无言行。】
【八月初七:午时,闭门不出,后院有烟火,约两个时辰后消散。】
整整两天,除了后院冒烟,再无其他动静。
“这小子过得倒挺悠闲。”朱元璋有些不满。自己两天没合眼,刘士端却过得轻松自在。
马皇后开口道:“皇上,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其我们在这发愁,不如让标儿请刘士端来一趟,问问他的想法。”
有外人在场,她自然不会喊朱元璋的小名。
“不行!”朱元璋立刻拒绝,“他把咱定的国策说得一文不值,咱还要去请教他?要是这么做了,朕的脸面往哪放!”
这番话让蒋瓛听得心惊胆战,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这些话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指挥使能听的。
更让他惊讶的是,刘士端批评了皇上,不仅没事,反而还受到保护——这待遇,恐怕只有皇子才有。
难道皇上打算重用他?
蒋瓛决定赶紧提醒手下,以后绝不能冒犯刘士端。
作为锦衣卫首领,他深知揣摩圣意的重要,短短片刻,心里己经有了打算。
朱元璋没料到,自己随意一句话,竟引得蒋瓛浮想联翩。
“蒋瓛,你传朕口谕,命太子往御书房议事。”
稍顿又补充道:“老西也一同去吧。”
蒋瓛领命告退。
“重八,你这是要做什么?”马皇后询问。
“你我年纪渐长,虑事恐有疏漏,不如让标儿和棣儿一同出个主意。”
朱元璋披上外衣,起身便要往御书房去。
马皇后无奈摇头,她这丈夫哪里都好,就是有时太过好面子。
刘士端既提出这三个问题,心中必然己有对策。明明向他请教便可解决,却偏要自己钻牛角尖,还拉上儿子一起。
“对了妹子,”朱元璋回头叮嘱:“千万看好那些土豆种,谁都不许碰。”
御书房中,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匆匆赶到。
(http://www.220book.com/book/8QM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