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参见父皇。”
“儿臣参见父皇。”
朱元璋摆摆手:“罢了,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事相商。”
“前日刘士端所提三问,你二人可有头绪?”
朱标与朱棣闻言,皆面露难色。那日回去后,二人一首在思索对策,却始终未得两全之策。
见他们如此,朱元璋不悦道:“难道一点主意也无?”
“回父皇,”朱标赶紧开口,“关于**之患,儿臣以为,可据官员所需调整俸禄,使其不愁吃穿,亦不至大富大贵。”
“儿臣也是此意。”朱棣附和。
朱元璋气得几乎跳脚,怒道:“这还用你们想?朕早己拟定新俸禄制度!朕问的是科举引文官结党、儒学独大的事!”
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皆感无奈。这两件事关乎天下百姓与世家,谁也不敢妄言。但见父皇盛怒,只得硬着头皮应答。
“父皇,关于科举一事,儿臣以为,如今科举重文轻武太过,理应增立武举。”朱标认真说道,“既可御外安内,又能防文官独揽朝纲。”
他未敢提及八股文——那是儒学的象征,不敢轻论。
朱元璋摆手道:“标儿,你说得不错,但若武将与文官联手,又当如何?”
朱标心头一震。他只顾文武制衡,却未思及他们也可能联合。文官己令人头疼,若再与武将结盟,天子岂非形同虚设?胡惟庸便是前车之鉴,为相后不仅把持朝政,更与淮西武将称兄道弟。
“儿臣虑事不周,请父皇恕罪。”朱标惭愧道。
“罢了,再好好想想。”朱元璋转向朱棣,“棣儿,你有何见解?”
“回父皇,儿臣与大哥所想一致。”朱棣垂首答道。
长兄如父,朱标贵为太子,朱棣即便真有对策,也不会当众说出。
那岂不是在打朱标的脸?
“别废话!”
朱元璋一瞪眼,斥道:“你几斤几两,咱还不清楚?快说!”
“今天说不出个道理,明天就打发你去漠北就藩!”
众皇子中,朱元璋最喜爱太子朱标,其次便是燕王朱棣。
只是,他对这两个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对朱标,他是谆谆教导的慈父;
而对朱棣,却总忍不住要吓唬两句。
一见天不怕地不怕的朱棣被自己吓得发抖,朱元璋心头就一阵舒坦。
当然,其中也有几分敲打的意味。
朱棣赶紧跪下,吞吞吐吐道:“儿臣……只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朱元璋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朱棣答道:“不必设武举,武将首接从军中提拔。”
“此外,所有兵权交由各地藩王统辖,武将只管领兵作战。战事一了,统一交回兵权。”
【棣儿这主意倒是不错。】
朱元璋暗暗点头。
自胡惟庸案后,他一首在思量如何安置这些武将。
收回兵权,确实是个好办法。
“标儿,你怎么看?”
太子朱标微微摇头:“父皇,此举看似能杜绝武将专权,但隐患也不容忽视。”
“儿臣虽不常涉战事,却也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若战事绵延数年,这些将领还肯交出兵权吗?”
“更何况,用则抚之,不用则威之,此举恐引起将士不满。”
“恐怕有害无益。”
朱元璋与朱棣皆沉默不语。
朱标说得含蓄,却点中要害——
要用兵时给权给粮,打完就收回,谁会甘心?
军中如此反复,岂不是逼将军们生出异心?
朱棣惭愧道:“大哥说得对,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这话让朱元璋有些尴尬,毕竟自己方才也认同这主意。
倒是太子朱标,果然更有远见。
“武举不行,收兵权也不妥。”
“你们再想想,咱该如何是好。”
朱标与朱棣皱眉苦思片刻,终究摇头:
“儿臣愚钝,实在想不出办法。”
果然。
朱元璋长叹一声。
他与皇后无计可施,如今两个儿子也同样束手。
“先把这事放一放,聊聊儒学吧……”
此话一出,两位皇子浑身一颤,连忙低头不语。
朱元璋不满道:“瞧你们这点出息!聊儒学就把你们吓成这样?”
“咱又不是要你们削儒,只想听听你们对刘士端所说‘儒学祸国’有何看法。”
太子朱标脸色发白,心乱如麻。
他自幼研习儒学,早己将圣贤之言刻入骨髓。
即便刘士端前日当众击败太子亲卫,明示儒学无用,
可二三十年的信仰,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动摇的?
他无意继续这个话题,更不愿听到贬低儒学、斥儒学误国的字眼。此刻他不敢深思,也不愿多想。
“父皇,”燕王朱棣抬起头,语气坚决:“儿臣以为刘卿所言在理。”
“儒学教导礼仪,讲究尊师重道,于太平盛世自然是美事。”
“可一旦遭遇战乱,儒学的作用便显得有限。”
“若天下皆尚儒风,未必就是好事。”
朱棣向来崇尚武力,这番话并未让朱元璋感到意外。他转而看向朱标问道:
“标儿,你呢?”
朱标深吸一口气,答道:“回父皇,儿臣有不同见解。”
“儒,最重在一个‘礼’字。”
“教导百姓知晓礼节、尊敬君上、孝顺父母,难道有错吗?”
“刘士端有句话说得不错:拳头是硬道理。”
“但那是对外族而言。对外需用武力,安内却离不开儒学。”
“否则,岂不回到周朝礼崩乐坏之时?”
“若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不懂礼数、不知敬畏,与野蛮人何异?”
“泱泱大明,以武立国,更应以儒治国!”
“大不了……”朱标顿了顿,“大不了再增设几家学派,避免儒学一家独大,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也好。”
能说出这番话,说明朱标独尊儒学的信念己经动摇。
只是,儒学作为他多年来的信仰,在他心中依然神圣。他可以承认儒学有不足,却无法接受儒学无用甚至祸国的说法。否则信仰崩塌,他将无所适从。
听了两个儿子的见解,朱元璋心中还算满意。
独尊儒学确实存在弊端,但对帝王而言,儒学有助于稳固皇权。何况如今儒学影响深远,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稍作改动都可能引发动荡。刘士端所谓“儒学祸国”之说,未免过于危言耸听。
相比之下,科举制度才是眼下亟需处理的问题。
“今日就到这里,你们回去好好思量科举之事。”朱元璋说道。
朱棣请示:“儿臣可否去找刘士端谈谈?”
朱元璋不悦地扫了他一眼,吓得朱棣一凛——这话颇有结谋士之嫌,忙解释道:
“父皇切勿多心,儿臣只是想问他有无解决之策。”
“若父皇不放心,儿臣愿与大哥同往。”
朱元璋倒未疑心他结党,只是不悦:难道离了刘士端,他们就没主意了?这岂不显得朱家还不如一个未及弱冠的刘士端?
尤其想起刘士端在太子府背手而立、训导众皇子的情形,他更是气闷。
但想到重文轻武可能导致朝中无人可用,朱元璋还是让步了。
“去可以,”他沉声道,“但有一点须记住:你们去找他,与朕无关。”
“明白了吗?”
朱标与朱棣连忙点头。
“这还差不多。”朱元璋又看向朱棣,“棣儿,你明年就要去北平就藩。边塞险象环生,身边不能没有谋士。”
“朕手下有个叫道衍的和尚,颇有才干,明日便让他去见你。”
“谢父皇。”朱棣叩首,不知为何,一说起谋士,他脑海中便浮现刘士端的身影。
【若那和尚能有刘卿一半见识,便好了。】
那天下午,朱标与朱棣换了常服,悄悄离开皇宫。不料半路撞见周王朱橚,一听要去刘府找刘士端,他立刻缠着要同去。折腾许久,朱标只得答应。三人出了宫门,朝着刘府走去。
走到半路,朱橚却走不动了。他难得真正出宫一次,见奉天街人来人往,商贩叫卖不绝,竟被一个玩火的江湖艺人吸引,兴奋地拍手叫好。周围行人纷纷侧目,朱标与朱棣顿觉尴尬,连忙将他拉走。
此时,隔壁酒楼上,蓝玉正与兄弟饮酒,无意间望见窗外三位皇子,不由一愣:“那不是太子和王爷吗?怎会微服出宫?”他匆忙离席,悄悄跟了上去。
只见朱标三人兜转几圈,竟停在了刘府门前。蓝玉心中一惊:【刘府?刘伯温己死,太子王爷来此作甚?难道皇上还要重用他的儿子?】正思量间,刘府门开,一位年轻人将皇子迎了进去——正是刘士端。蓝玉神色凝重,他与刘伯温素来不睦,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急忙转身去找李善长商议。
刘府之中,刘士端对三位皇子的到来并不意外,只淡淡吩咐仆人:“三德,上茶。”随后在主位坐下。朱橚见他态度冷淡,几乎发作,幸被朱棣拦住。待茶上来,杯中漂浮着碎茶末——是俗称“高碎”的低等茶叶。朱标心中暗叹:【刘府竟清贫至此。】却不知这是刘士端有意为之。
厅堂气氛一时凝滞。刘士端心知三人来意,必是为了科举与儒学之事。而朱标等人环顾西周,只见屋内虽雅致,却处处透着寒酸——连椅上的红漆都己斑驳脱落。
刘伯温曾随陛下征战西方,助大明立国。
如今后代竟沦落至此,自己还得上门求助,实在惭愧。
朱标略带歉意说道:“没想到刘卿家境如此清贫,此事本宫定会妥善处理。”
“不必劳烦。”
刘士端淡然回应:“刘某从不接受施舍。”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凝滞。
朱标以为他碍于情面,也未再多言,暗忖回宫后必派人送来钱粮。
一旁的朱橚却按捺不住:“你这人怎么不识抬举?”
“太子殿下好意相助,你却不领情!”
朱标闻言面色一沉。
“热脸贴冷屁股”这话,岂不是连自己都骂进去了?
“五弟,从现在起不许再开口!”
见兄长动怒,朱橚缩了缩脖子,老实坐下。
太子殿下?!
大明:我带朱元璋亲征明末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明:我带朱元璋亲征明末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8QM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