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03 江东霸主孙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国演义精选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烽火连天,群雄并起。孙坚,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凭借着自身的武勇和果敢,在乱世中为孙家挣下了一份家业。他四处征战,讨伐董卓时更是一马当先,威名远扬。

然而,命运无常,孙坚在一次跨江击刘表的战役中,不幸中箭身亡,壮志未酬。

孙坚离世后,家中顿时陷入悲痛与不安之中,其部众也因主将的突然离世而人心惶惶。

孙坚的长子孙策,当时虽年仅十余岁,但已显露出非凡的志向与果敢。他在悲痛之余,迅速稳定住自已的情绪,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带领孙家在这乱世中继续闯出一片天地。

孙策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且武艺高强,在江东之地纵横驰骋,击败诸多割据势力,迅速扩大了孙家的地盘,使得江东基业初现规模。

在孙策开拓江东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遭遇当地豪强势力的抵抗,这些豪强凭借着自已在当地的根基与势力,妄图阻止孙策的扩张。

一次,孙策攻打会稽郡,太守王朗凭借城高池深,坚守不出。

孙策召集众将商议攻城之策,他眉头微皱,目光坚定地说:“诸位将军,这王朗据城而守,甚是顽固,我等需想出良策破城,方可拿下会稽郡,扩大我江东之地。不知诸位可有何妙计?”

一员大将站出来说道:“主公,末将以为可强行攻城,我军士气正盛,定能破城而入。”

孙策摇了摇头,说道:“强行攻城,伤亡必大,非上策也。我等需寻其破绽,以巧破之。”

这时,另一位将领进言:“主公,可派人在城外佯装攻城,吸引其注意力,然后再派精锐从其他方向偷袭入城。”

孙策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点头道:“此计甚妙,就依此行事。”

于是,孙策先是采用佯攻战术,迷惑王朗,使其放松警惕,然后趁夜派出精锐部队,从一处防守较为薄弱的城墙处攀爬而上,成功攻入城内,一举击败王朗,占领了会稽郡。

然而,天妒英才,孙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遭许贡门客暗算,身中毒箭,伤势极重。

在孙策的病榻前,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满脸忧虑地守着兄长。

孙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紧紧握住孙权的手,目光坚定却又透着一丝不舍,说道:“仲谋,我恐怕时日无多了。这江东的基业,是父亲与我用鲜血换来的,如今便要交到你的手上了。你虽年少,但我知你自幼聪慧,有勇有谋,定要好好守住这份家业,莫要让父亲和我失望啊。”

孙权眼中噙着泪水,却神色决然地回应道:“兄长放心,我定当拼尽全力,守护江东,不负父兄所望!”

孙策微微点头,又叮嘱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二人皆是我江东的栋梁之才,你要多多倚重他们。”

不久后,孙策溘然长逝,孙权在悲痛之中,接过了江东之主的重任。

彼时的江东,虽已颇具规模,但四周强敌环伺,内部人心也尚未完全归附。

孙权深知,自已肩负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稍有不慎,便可能让父兄辛苦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

孙权初掌大权,面临诸多棘手之事。首先是内部人心的稳定,一些孙策旧部对这位年轻的主公心存疑虑,担心他无法延续孙策的辉煌,维持江东的稳定与发展。

孙权明白,若不能让这些旧部心悦诚服,江东内部必将陷入混乱。

于是,孙权决定先从亲近之人入手。他找到兄长孙策的好友周瑜,与其促膝长谈。

孙权见到周瑜,眼中满是期待与恳切,说道:“公瑾兄,如今兄长已逝,我虽承继大位,但心中实是忐忑。江东的未来,还需仰仗公瑾兄多多扶持,你我当齐心协力,守护好父兄留下的这份基业。不知公瑾兄可愿助我?”

周瑜看着眼前这位虽年少却沉稳的孙权,心中感慨,抱拳行礼道:“主公放心,瑜自当全力辅佐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主公年少有为,又有这份守护江东的决心,瑜深信江东在主公带领下必能繁荣昌盛。”

有了周瑜的支持,孙权心里稍感踏实。但他也深知,仅靠周瑜一人远远不够,还需稳住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集团。

一日,孙权亲自前往张昭府邸拜访。见到张昭,孙权恭敬地行礼道:“张公,仲谋此次前来,一是向您致以敬意,二是想听听您对江东未来发展的看法。如今我初掌大权,诸多事务尚不明在,还望张公不吝赐教。”

张昭见孙权如此谦逊有礼,心中对他的印象稍有改观,说道:“主公,如今江东虽有一定根基,但四周形势严峻。曹操在北方势力渐大,对江东虎视眈眈;荆州刘表虽与我等暂无冲突,但也不可不防。内部而言,当务之急是要稳定人心,发展经济,扩充军备。”

孙权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说道:“张公所言极是,仲谋定当牢记在心,依此行事。”

通过与周瑜、张昭等重要人物的沟通与交流,孙权逐渐在江东内部站稳了脚跟,人心也开始慢慢归附。

可外部的压力依旧不小,曹操听闻孙策去世,孙权继位,便想趁机对江东施压。他派使者来到江东,传达他的旨意,要求孙权送子入朝为质。

孙权召集众臣商议此事,张昭等一些老臣认为,曹操势力强大,若不应允,恐惹来兵祸,不如暂且送子入朝,以保江东一时平安。

张昭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说:“主公,曹操如今在北方势大,我江东虽有一定实力,但也难以与之抗衡。若不送子入朝为质,恐他兴兵来犯,到时江东百姓受苦,还望主公三思啊。”

但周瑜却坚决反对,他说道:“主公,曹操此举,无非是想借此控制江东。若送子入朝,我等便会处处受限,日后江东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我等应坚决拒绝,曹操虽强,但我江东亦有长江天险可依,水军精锐,未必怕他。”

周瑜目光坚定,神色从容地继续说道:“主公,我江东水军训练有素,且有长江这道天然屏障,曹操的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真要打起来,我等未必没有胜算。何必怕他威胁,将少主送入虎口呢?”

孙权听了周瑜的意见,沉思片刻,然后站起身来,神色坚定地说:“公瑾所言极是,我孙权岂能将亲子送入虎口,任人摆布。曹操若敢来犯,我江东定与他决一死战!”

于是,孙权拒绝了曹操的要求,这一举动使曹操对江东的态度更加重视起来,同时也让江东内部的人心因孙权的果敢而更加归附。

随着时间推移,孙权在江东的统治逐渐稳固,他开始积极关注江东的发展。他深知,要想让江东在乱世中长久立足,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经济发展也不可或缺。

孙权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开垦荒地较多的百姓,给予一定的粮食奖励,或是减免其部分赋税。

一日,孙权在视察农田时,遇到一位正在开垦荒地的老农。孙权走上前去,和蔼地问道:“老丈,如今开垦荒地可还顺利?我颁布的政策可对您有帮助?”

老农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回答道:“回主公,多亏了主公的好政策,如今开垦荒地比以前轻松多了,粮食奖励也让俺们更有干劲儿,俺们都盼着能多开垦些地,多打些粮食呢。”

孙权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那就好,江东的发展离不开各位百姓的努力,我定会继续出台好政策,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兴修水利方面,孙权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组织人力物力,对江东境内的河流、湖泊进行整治,修建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

孙权在视察水利工程时,对负责工程的官员说:“这水利工程关乎江东的农业命脉,务必保质保量完成。若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会全力支持。”

官员赶忙行礼道:“主公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确保工程顺利完工,让这些水利设施早日造福江东百姓。”

除了农业,孙权也大力扶持商业。他在江东的一些重要城市设立了商业集市,规范了商业交易的秩序,降低了商业税赋,吸引了众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

一次,孙权接见几位外地商人,笑着问道:“诸位远方来客,在江东做生意可还顺利?我江东的政策可有不便之处?”

一位商人恭敬地回答道:“回主公,在江东做生意甚是顺利,集市规范,税赋又低,货物也好销售,实在是好地方啊。”

孙权听后,笑着说:“那就好,我希望江东能成为四方商人云集之地,大家互利共赢,共同促进江东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孙权不断扩充水军规模。他深知江东地处长江之畔,水军是保卫江东的重要力量。他下令建造更多的战船,招募有经验的水手,加强水军的训练。同时,他也没有忽视陆军的发展,训练士兵的武艺和战术素养,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时光流转,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地将目光投向了江南之地,企图一举统一天下。他率领着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的兵锋直逼江东。

江东上下,顿时人心惶惶。孙权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张昭等一些老臣面露惧色,主张投降曹操,他们认为曹操兵力强大,难以抗衡,投降或许还能保住江东众人的生命和富贵。

张昭满脸焦急地说:“主公,曹操兵力太过强大,我等实难与之抗衡。如今刘琮已降,曹操兵锋正盛,若我等抵抗,江东百姓恐遭涂炭,不如暂且投降,以保江东平安。”

孙权听着这些投降的言论,心中恼怒,却并未发作。他转头看向周瑜,问道:“公瑾,你意下如何?”

周瑜神色镇定,从容不地道:“主公,曹操虽号称八十万大军,但其中许多乃是新降之兵,军心不稳。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而我江东水军精锐,又有长江天险可依。依我之见,我等与曹操一战,未必没有胜算。”

周瑜接着分析道:“主公,我江东水军训练有素,熟悉长江水域,而曹操的北方士兵初来乍到,对水战极为陌生。再者,曹操此次南下,战线过长,后方补给未必能及时跟上。我等只要利用好这些优势,与曹操一战,定能取胜。”

孙权听了周瑜的意见,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他猛地站起身来,拔出佩剑,斩下桌角一角,大声说道:“诸公若再言投降,便如同此桌角!我孙权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守护江东!谁愿与我同去?”

鲁肃赶忙站出来,说道:“主公放心,肃愿随主公征战,共抗曹操!”

周瑜也抱拳行礼道:“主公既有此决心,周瑜定当全力以赴,率领水军,与曹操在赤壁一决高下!”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东水军,与刘备联军共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为了确保胜利,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他先是派黄盖诈降,黄盖准备了数十艘装满茅草的船只,在船上涂抹上鱼油等易燃物。

周瑜在安排黄盖诈降事宜时,对黄盖说:“公覆,此次诈降,干系重大,你定要小心谨慎。务必让曹操深信不疑,待靠近曹军战船时,方可点火,一举破敌。”

黄盖神色凝重,抱拳应道:“大都督放心,末将定当不辱使命,必让曹操尝尝我江东水军的厉害!”

与此同时,周瑜还在江东水军内部进行了严格的、持续的训练和整顿,不仅提高了水军的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还对船只的性能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确保在战场上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赤壁之战,在长江之上拉开了帷幕。周瑜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着江东水军巧妙作战。黄盖诈降,乘着装满茅草的船只靠近曹操的水军,点燃茅草,引发大火。一时间,曹操的水军陷入一片火海,曹军大乱。

孙权在后方密切关注着战局,当看到赤壁方向火光冲天,传来捷报时,他激动地握紧拳头,说道:“好!此役若胜,江东可保,我父兄之业亦可续!”

最终,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大败而告终。曹操率领残部退回北方,江东得以保全,孙权的威望也在这一战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孙权认为刘备此举有违当初联军的约定,心中略有不满。

孙权皱着眉头对周瑜说:“公瑾,刘备这小子,仗着赤壁之战的功劳,竟占据了荆州不少地方,这可不像当初说好的呀,你说该咋办?”

周瑜也皱着眉头,说道:“主公,我也觉得刘备此举不妥。他如今势力渐大,若不加以限制,日后恐成大患。我看不如寻机对他采取些措施,让他知道这荆州可不是他能独占的。”

孙权权衡利弊后,认为当下江东刚刚经历大战,需要时间恢复,不宜与刘备立即翻脸,便暂时按下心中的不满,维持着表面上的合作关系。

此后,孙权继续致力于江东的发展与稳固。他一方面继续加强军事力量,扩充水军、训练陆军如前文所述,不断提升军队素质。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与任用方面下功夫。

吕蒙,这位曾经在巡视军营时与孙权有过一面之缘的年轻将领,被孙权发现虽有勇力,但学识尚浅。孙权便劝他多读

吕蒙挠挠头,有些不以为然地说:“主公,末将在军中忙于训练作战,哪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耐心地解释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你不妨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久而久之,定会有收获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刻苦读书。

一段时间后,吕蒙的学识大有长进,连鲁肃见了都惊叹不已,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子明如今真非吴下阿蒙了!”

除了吕蒙,孙权还发掘了陆逊等人才。陆逊出身江东大族,自幼饱读诗书,且有军事才能。孙权见其不凡,便加以重用。

在陆逊的协助下,孙权在江东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在农业方面,陆逊建议并协助孙权推行了屯田制度,将荒地分给士兵和百姓开垦,收获的粮食既可供军队食用,也可用于百姓生活,有效缓解了江东的粮食压力。

在军事方面,陆逊参与了多次对山越人的征讨。山越人居住在江东的山区,他们时常下山劫掠百姓,扰乱江东的社会秩序。

一次,孙权与陆逊商议征讨山越人之事,孙权问道:“伯言,此次征讨山越人,你可有什么好计策?”

陆逊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主公,山越人虽人数众多,但分布零散,且各自为战。我等可先派人摸清他们的分布情况,然后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收服一些小部落,再集中力量对付大部落,如此便可平定山越之乱。”

孙权听后,点头称赞道:“伯言此计甚妙,就依此行事。”

陆逊率领军队深入山区,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成功地平定了山越之乱,使得江东的社会环境更加稳定。

此外,孙权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他在江东设立了多所学府,邀请各地的知名学者前来授课,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

一日,孙权视察一所学府时,对学府里的师生说:“诸公,江东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我设立这些学府,就是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为江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你们要好好教书育人,让学子们学有所成。”

一位老学者起身行礼道:“主公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主公所望,为江东培育出优秀人才。”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权在江东之主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很长时间。他的身体逐渐衰弱,而他的的性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晚年的孙权,变得越发多疑。他对身边的大臣、将领开始产生猜忌,许多曾经忠心耿耿的臣子,都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惩处。

陆逊,这位在夷陵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也未能幸免。

孙权晚年,因立嗣之事,与陆逊产生了矛盾。陆逊出于对江东稳定的考虑,多次进谏,希望孙权能妥善处理立嗣问题。

陆逊一脸诚恳地对孙权说:“主公,立嗣之事关乎江东未来的稳定,还望主公慎重考虑,切莫因一时意气,做出不利于江东的决策。”

孙权却皱着眉头,有些不悦地说:“伯言,这是我的家事,你无需过多干涉。我自有主张,你只管做好你分内之事即可。”

最终,陆逊在孙权的猜忌下,郁郁而终。

除了陆逊,还有许多其他臣子也受到了孙权多疑的影响。比如朱据,他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在江东军中担任要职。

一日,孙权听闻一些关于朱据的流言蜚语,说他在军中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孙权听闻后,心中顿时起了疑云,便召朱据前来问话。

朱据匆匆赶来,见到孙权,赶忙行礼道:“主公唤臣前来,所为何事?”

孙权面色阴沉,冷冷地说:“朱据,近日我听闻一些传言,说你在军中结党营私,可有此事?”

朱据一听,大惊失色,连忙辩解道:“主公,此乃小人造谣污蔑啊!臣对主公忠心耿耿,对江东更是鞠躬尽瘁,怎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还望主公明察秋毫,莫要听信这等谗言啊。”

孙权却不为所动,哼了一声道:“哼,空穴不来风,你且先下去,待我细细查探清楚。”

朱据满心委屈,却也只能无奈告退。此后,孙权便暗中派人监视朱据的一举一动,朱据虽问心无愧,但在这等猜忌之下,行事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往日的果敢与锐气渐渐消散。

然而,那些暗中监视的人并未查到朱据有任何不轨之举,但孙权心中的疑团却并未完全消散。最终,还是听信了一些小人的谗言,认为朱据有不轨之心,便将其降职查办,朱据在冤屈中度过了余生。

还有吕壹,此人本是孙权为了监察百官而任用的官员,却仗着孙权的信任,在朝中肆意妄为,构陷忠良。

一次,他向孙权诬告丞相顾雍有贪污受贿之举。孙权听闻后,大为恼怒,当即召顾雍前来质问。

顾雍见到孙权,还未等开口,孙权便怒喝道:“顾雍,有人告发你贪污受贿,你可认罪?”

顾雍一脸坦然,平静地说:“主公,臣一生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此等污蔑之词,臣绝不能认。还望主公彻查此事,还臣清白。”

孙权看着顾雍的样子,心中也有些动摇,但吕壹在一旁添油加醋道:“主公,此人定然是做贼心虚,才这般狡辩。您可不能被他骗了呀。”

孙权又皱起了眉头,对顾雍道:“哼,你且先回去,此事我自会再查。”

顾雍无奈地退下后,心中满是悲凉,他深知这吕壹的厉害,也明白孙权如今对臣子们的猜忌之心。

好在后来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发现顾雍确实是被冤枉的,孙权这才免去了对顾雍的惩处,但经此一事,朝中大臣们人人自危,对孙权的信任也渐渐产生了裂痕。

孙权的晚年,虽然江东依旧保持着一定的实力,但内部却因他的多疑而产生了不少矛盾,使得江东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这期间,孙权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已的问题,偶尔也会陷入沉思,回忆起往昔与群臣齐心协力共创江东盛世的场景。

一日,孙权独自坐在宫中的花园里,看着满园的花草,不禁喃喃自语道:“想当年,我与公瑾、子布、伯言等诸位贤臣良将一同打拼,江东才得以日益昌盛。如今却因我这多疑之心,伤了诸多忠臣,这江东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啊……”

一旁的侍从听到孙权的低语,却也不敢多言,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

公元252年,孙权的身体愈发衰弱,病痛缠身。他躺在病榻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懊悔。

此时,他身边围绕着一些亲信大臣和他的子嗣们。孙权看着他们,气息微弱地说:“朕这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过错。如今朕即将离去,只望江东能在你们的手中继续繁荣下去,莫要因这内部的纷争而衰败啊……”

他的子嗣们纷纷落泪,点头应道:“父皇放心,儿等定当竭尽全力,守护江东。”

最终,孙权在众人的悲痛中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这一生,既有着少年承业的果敢,初露锋芒的睿智,赤壁之战的英勇,稳固江东的谋略,也有着晚年风波的遗憾。但无论如何,他在江东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一代传奇的江东霸主。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国演义精选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