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九年(1514 年),我阿福在这沿海的地界儿讨饭也有些年头了。以前的日子虽说不富裕,但好歹能在这一片勉强糊口,可这一年,海边起的那场冲突,把我的生活搅得七荤八素,全没了往日的安宁。
自正德八年(1513 年)那些西洋人来了之后,海边就像被搅乱的鱼塘,再也平静不下来。这些西洋人从遥远的葡萄牙来,坐着那又大又怪的船,在海上折腾好久才到咱这儿。刚见到他们的时候,大伙都觉得新鲜,瞧那黄头发、蓝眼睛,皮肤白得像雪,穿着的衣服样式怪得很,走路姿势都跟咱不一样。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他们来做买卖,能给这地方带来点新鲜玩意儿,热闹热闹也挺好。可时间一长,问题就冒出来了。这些西洋人在海上蛮横得很,他们的大船横冲直撞,把咱们渔民辛辛苦苦找的鱼群都给吓跑了。咱这儿的渔民,祖祖辈辈靠这片海吃饭,鱼群没了,就好比庄稼汉没了土地,日子怎么过?
更过分的是,他们在海边随便圈地,说是要搞什么贸易据点,还立了牌子,不许咱们渔民靠近。渔民们本来就对他们的行为一肚子火,这一下可就彻底被激怒了。两边的矛盾就像灶里的火,越烧越旺,从一开始的争吵,很快就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我有个一块儿讨饭的老伙伴,叫老憨。他以前最喜欢去海边讨饭,因为海边的渔民大多豪爽善良,每次出海回来,要是收获多,总会分他一些鱼虾。可自从冲突闹起来,老憨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提心吊胆。
有一回,老憨哆哆嗦嗦地跟我说:“阿福啊,你是没瞧见海边那吓人的场面,西洋人和渔民拿着家伙对峙,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嘴里骂骂咧咧的,喊杀声能把海鸟都惊飞咯。我去了一趟,差点被他们的乱子给卷进去,吓得我屁滚尿流,以后打死我也不敢去了。”
我听了老憨的话,心里直发毛。海边可是我以前讨饭的“福地”之一,如今却成了龙潭虎穴,我哪还敢去啊。以前在海边讨饭,吹着海风,看着渔民们忙碌又满足的样子,时不时还能从他们那儿蹭到一顿热乎的海鲜。可现在,一想到那充满火药味的海边,我就胆战心惊。
我本以为,海边冲突,我离得远远的,在内陆和城里讨饭也能凑合。可这冲突就像一场瘟疫,影响迅速蔓延开来。海边的渔村因为冲突,渔民们不敢出海,没了收入,自已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哪还有闲钱剩粮施舍给我这乞丐。那些靠海边贸易为生的小商贩,也都没了生意,店铺一家家关门,我连去讨口剩饭的地儿都少了。
城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海边冲突,沿海的贸易陷入了瘫痪。那些原本要运往海边港口的货物,都堆在仓库里发霉,运不出去。市场上的货物变得稀缺,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老百姓们自已都为了糊口发愁,对我这乞丐的施舍自然是越来越少。
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城里的集市上讨饭。我走到一个卖菜的摊位前,摊主是个面善的大叔,以前我每次来,他都会给我一些卖剩下的菜叶子。可今天,我刚开口,大叔就满脸无奈地说:“阿福啊,你看看现在这世道,海边闹得鸡飞狗跳,我这菜都不好卖了,进价还涨了不少,赚的钱 barely enough to make ends meet(勉强够维持生计),实在是没东西给你了。你去别处碰碰运气吧。”
我又接连去了几家店铺,得到的都是类似的答复。大家都在抱怨海边的冲突,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心里那个苦啊,这冲突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这讨饭的日子还能不能回到从前的安稳?
这期间,我听说朝廷知道了海边的冲突,派了官兵去维持秩序。可这官兵去了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像是往热油锅里浇了一瓢水,炸得更厉害了。西洋人根本不把官兵放在眼里,他们仗着自已的船坚炮利,觉得有理走遍天下,依旧我行我素。而渔民们被压迫得太久,心里的怒火积攒得像火山一样,一点就爆,双方还是三天两头地发生冲突。
有一次,我在街头听到几个路人在谈论海边的事儿。一个人皱着眉头说:“你听说了吗?前几天官兵去调解,结果两边都不听,渔民觉得官兵偏袒西洋人,西洋人又觉得官兵多管闲事,两边差点和官兵打起来。”另一个人无奈地摇头说:“是啊,这西洋人太霸道了,咱们朝廷也得想个强硬的办法治治他们,不然这海边永远不得安宁,咱们老百姓也别想过好日子。”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一个乞丐,没权没势,啥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冲突越演越烈,影响着大家的生活,也把我的讨饭路堵得死死的。
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海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我听说有些渔民实在忍无可忍,自发组织起来,准备和西洋人拼个鱼死网破。而西洋人也从船上调来了更多的人手和武器,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
我在城里都能感受到这种压抑的气氛。街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带着担忧和恐惧。大家都在担心这冲突会进一步扩大,从海边蔓延到内陆,到时候,整个地方都不得安宁。
有一天,我在一个村子里讨饭。村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海边的冲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忧心忡忡地说:“这海边要是一直这么闹下去,迟早会把咱们内陆也拖下水。到时候,兵荒马乱的,咱们这些庄稼人也别想有好日子过。”另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气愤地说:“要不咱们也去帮帮渔民,人多力量大,把这些西洋人赶出咱们的地盘!”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很纠结。我虽然同情渔民的遭遇,也明白大家对西洋人霸道行为的愤怒,但我也知道这冲突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西洋人的实力摆在那儿,而且朝廷的态度也不明朗,万一真的打起来,受苦的还是咱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日子一天天过去,海边的冲突依旧没有平息的迹象。我每天只能在越来越少的地方讨饭,能讨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有时候,一整天下来,我只能讨到半个干巴巴的馒头,饿得我眼冒金星。
我常常怀念以前在海边讨饭的日子。那时候,海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大海的气息,渔民们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看到我,总会热情地招呼我,从船舱里拿出一些新鲜的鱼虾递给我,还会笑着说:“阿福,今天运气好,多吃点!”而现在,一切都变了,海边成了危险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回忆只能在我饿肚子的时候,拿来安慰自已。
我也希望朝廷能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平息这场冲突。让海边恢复往日的平静,让渔民们能安心出海捕鱼,让商贩们能正常做生意,让我这乞丐也能像以前一样,在海边讨到一口饱饭,过上虽然穷苦但还算安稳的日子。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海边的冲突还在继续,我的讨饭生活也越来越艰难。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只能在这艰难的岁月里,默默地祈祷,希望有一天,一切都能恢复正常,我能再次踏上那片曾经充满希望的海边土地,再次感受到海风的吹拂和渔民们的热情。
1514 年,这场海边的冲突,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我这乞丐的记忆里,也刻在了这片土地上。我盼望着这伤痕能早日愈合,盼望着生活能重回正轨。
大明正德九年(1514 年),我阿福在这沿海的地界儿讨饭也有些年头了。以前的日子虽说不富裕,但好歹能在这一片勉强糊口,可这一年,海边起的那场冲突,把我的生活搅得七荤八素,全没了往日的安宁。
1514年
- 佛郎机在亚洲不断加强对殖民地区的管控,同时继续寻找新的贸易机会。
- 大明正德九年,大明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督促农业生产,修缮水利设施以保障灌溉。
- 英吉利积极发展航海事业,探索新的海外航线,意图拓展海外利益
(http://www.220book.com/book/A78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