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陵城那繁华又透着诸多故事的贾府之中,贾兰自小就没了父亲,对于父亲的印象,只是从母亲李纨偶尔的回忆和讲述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影子。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纨抱着年幼的贾兰,望着窗外摇曳的树枝,眼中含泪,轻声对贾兰说起他父亲贾珠,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兰儿啊,你父亲当年那可是贾府的骄傲呀,自幼便聪慧过人,才学出众,在一众子弟里那是拔尖儿的,本想着在科举之途上大展身手,为贾府争光呢,谁能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就这么把他给带走了,只留下咱们孤儿寡母在这深宅大院之中……”
贾兰虽年纪尚小,却也似懂非懂地握紧了小拳头,奶声奶气地说道:“娘,您别哭,兰儿以后一定好好读书,让娘过上好日子,给爹爹争气。”李纨听了,欣慰地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期许。
可这并没有让贾兰的童年沉浸在悲伤里,反而在李纨的严格管教下,早早地懂事起来,心中更是种下了一颗要出人头地的种子。
彼时,正值王朝更迭后不久,天下初定,朝廷大力提倡文治,科举之途被视为光宗耀祖、安身立命的正途,各地的世家大族更是将族中子弟的学业视为重中之重,贾府自然也不例外。
贾府的家塾,本应是个静心读书的地方,可那些贾家的子弟们,大多都是娇生惯养的性子,时常闹出些事端来。
那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家塾的桌椅上,原本安静的氛围却被几个顽皮的子弟给打破了。
不知是谁起的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几个人先是争吵起来,接着便动起了手,一时间,桌椅被推倒在地,发出“哐哐当当”的声响,书本、笔墨也散落得到处都是,整个学堂乱成了一团糟。
这背后其实也有着当时世家大族子弟风气的影子,自前朝起,不少贵族子弟便倚仗家族权势,无心向学,整日里斗鸡走狗、寻衅滋事,新朝建立后虽有所收敛,但积习难改,贾府家塾里的这番乱象便是个缩影。
贾菌本就是个直性子,气得脸都红了,“噌”地一下站起身来,攥紧了拳头,就要冲过去理论。
贾兰见状,赶忙伸手拉住他,压低声音劝道:“菌兄弟,莫要冲动呀,咱们来这儿是为了读书求知的,和他们计较这些,只会乱了自已的心性,耽误了功课可就不值当了。如今这世道,唯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朝廷对科举选拔越发看重,咱们可不能因这些琐事误了前程啊。”
贾菌皱着眉头,气呼呼地说:“哼,他们这般胡闹,这书还怎么读得下去呀!难道就任他们如此嚣张不成?”
贾兰耐心地劝道:“菌兄弟,你想想,咱们若也跟着闹起来,和他们又有何分别呢?倒不如静下心来,他们闹他们的,咱们学咱们的,日后咱们凭真本事考取了功名,让他们瞧瞧,那才是真正厉害呢。”
贾菌一听,虽然心里还是憋着一股气,但看着贾兰那认真又沉稳的模样,还是强忍着坐了下来。
可就在这时,一个砚台“嗖”地飞了过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贾兰的桌上,“哗啦”一声,溅起的墨汁把他摊开的书页弄得脏兮兮的,还有几滴溅到了他的脸上。
旁边有个平日里就爱起哄的子弟,见状还幸灾乐祸地喊道:“哟,贾兰,这下你的书可好看咯,哈哈哈!”
贾兰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默默地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帕,轻轻地擦拭着脸上和书页上的墨汁,眼神依旧专注地盯着书本,仿佛刚刚的一切不过是一阵吹过就散的风,丝毫影响不了他读书的心思。
他还扭头对贾菌轻声说道:“别管他们,咱们读咱们的书,只要自已有真本事,日后自然能让人刮目相看。你看前朝那些只知玩乐的世家子弟,如今大多都没了往日的风光,咱们可不能重蹈覆辙呀。”说完,便又沉浸到书中的内容里去了。
李纨对贾兰的教导,那是一刻都不曾松懈。每日天还未亮,外面的世界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之中,贾兰就被母亲轻声唤醒。彼时,街巷里打更的梆子声还在悠悠回响,整个金陵城都还在沉睡之中。
贾兰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着母亲那期许的目光,顿时清醒过来,迅速洗漱完毕,便坐在窗前,借着那微弱的晨光,诵读起诗书来。
在那个时代,书籍的获取并非易事,不像如今这般印刷便捷,多是靠抄录流传,所以每一本藏书都珍贵无比。
李纨为了贾兰的学业,省吃俭用,托人四处搜罗各类经典书籍,只为让贾兰能博古通今,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有一回,贾兰看着母亲又为了买书花了不少银子,心疼地说道:“娘,您别总为我买书了,咱家银子也不多了,我把现有的书多读几遍也是一样的呀。”
李纨慈爱地看着他,摸了摸他的头说:“兰儿,你这傻孩子,书读百遍固然好,但要想学问更精进,得多看不同的书呀。娘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了你的学业,只要你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娘做什么都值得。”
夏日里,蚊虫叮咬,贾兰一边挥着手驱赶蚊虫,一边专注看书,嘴里嘟囔着:“哼,这些蚊虫可真烦人,老来打扰我读书。”但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依旧盯着书本。
冬日时,手脚冻得冰凉,贾兰一边搓着手,一边跺跺脚,嘴里呵着气,对李纨说:“娘,这天可真冷呀,不过没关系,我多活动活动就暖和了,可不能放下书卷呢。”
夜里,一盏孤灯陪着他,常常是读到深夜,困得不行了,贾兰就用冷水洗把脸,又接着读下去。
有次李纨半夜醒来,看到贾兰屋里还亮着灯,便过来劝道:“兰儿,这么晚了,别熬坏了身子,快睡吧,读书也不在这一时呀。”
贾兰揉了揉眼睛,笑着说:“娘,我不困呢,今日这书里有几处还没弄明白,我得再琢磨琢磨,您快去睡吧,别操心我了。”
当时的科举考试,从县试、府试到院试,再到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极为严苛,每一关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贾兰深知其中艰难,所以丝毫不敢懈怠,他听闻不少寒门学子为了科举,十年寒窗苦读,甚至有人考了一辈子都未能中举,而自已有着贾府这样的出身,更应珍惜机会,不负家族期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兰愈发明白母亲的苦心,也更加自觉地刻苦努力。
有一回,阳光明媚,洒在贾府那精致的花园里,花草树木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贾兰做完了功课,便拿着自已心爱的小弓,来到园子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
在那个时期,骑射技艺虽不像前朝那般作为科举的必考项目,但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仍是一项重要的才能体现。朝廷一方面重视文治,通过科举选拔文官,另一方面也不忘武备,毕竟边境时有战乱,需要能文能武的人才来保家卫国。
贾兰瞧见一只小鹿正在不远处悠然地吃着草,那灵动的模样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轻手轻脚地靠近,眼睛紧紧地盯着小鹿,就像在捕捉一个难得的猎物一般。他慢慢地举起小弓,手臂稳稳地拉满弓弦,箭头对准那小鹿,正准备射出去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哟,兰哥儿这是要一展身手呀,怎么,读书之余还练起这骑射来了?”
贾兰回头一看,原来是宝玉叔叔闲逛到了这儿。他赶忙放下弓,恭敬地向宝玉行了一礼,脸上带着一丝腼腆,回答道:“二叔,母亲常说,身为男儿,不仅要学识渊博,这骑射功夫也不能落下呀。如今这世道,虽说太平,但边境并不安稳,朝廷也看重有武艺傍身的人才,多学些本事,日后或有大用呢,所以我便趁着闲暇时练练。”
宝玉听了,不禁眼前一亮,围着贾兰转了一圈,细细打量着他,笑着夸赞道:“哎呀,兰儿真是长大了,有这般见识,倒是让叔叔我刮目相看了。看来你这平日里没少下功夫啊,不错不错。前朝时,不少世家子弟就是只知舞文弄墨,一旦战乱起,便毫无用处,咱们贾府的子弟能有你这样的想法,倒是难得呀。”
贾兰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挠了挠头,说道:“二叔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得多加练习才是。”
宝玉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嗯,有这劲头就好,不过这骑射呀,可得讲究个技巧,你看你这拉弓的姿势,还有些地方可以改进呢,来,二叔给你指点指点。”
贾兰赶忙点头,眼中满是期待:“那就多谢二叔了,还望二叔多多赐教呀。”
于是宝玉便耐心地给贾兰讲解起骑射的要领来,边讲还边示范着动作,贾兰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看着,时不时还照着做两下,嘴里念叨着:“原来如此,二叔,我明白了,我再试试。”
日子就这样在贾兰的刻苦努力中缓缓流逝,又到了一年的中秋佳节。这中秋在当时可是极为重要的节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愿家国团圆、风调雨顺。
贾府上下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夜宴之上,众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欢声笑语不断。
席间,大家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那欢快的鼓声响彻在院子里,花在众人手中快速传递着,每个人都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
突然,鼓声戛然而止,那花正巧落在了贾兰的手中。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纷纷起哄,让贾兰作诗一首。
在那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作诗乃是文人雅士必备的才能,无论是宴饮聚会,还是文人雅集,常常都要吟诗助兴,以展现自已的才情与学识。
贾兰心里微微一紧,但很快便镇定下来,他站起身来,先是向长辈们行了礼,然后微微仰头,略作思索,便开口吟道:
“月满中庭夜未央,金樽美酒映华光。
秋风不解人间事,却送桂香入画堂。”
他这诗一出口,在场的众人都安静了下来,细细品味着诗句中的韵味。贾母先是露出了惊喜的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连连点头夸赞道:“好个兰儿,年纪轻轻便有这般文采,这诗呀,意境也好,用词也妙,颇有几分大家风范呢。如今朝廷重视文人,像你这般有才学的,日后定是有大出息的。”
贾政原本还带着几分严肃的神情,此刻也不禁露出了赞许的神色,捋了捋胡须,说道:“兰儿这诗,可见平日里是下了苦功夫的,词句之间既有这中秋佳节的韵味,又透着几分巧思,不错,继续努力才是,切莫骄傲自满了。如今这朝堂之上,多少官员皆是凭借真才实学得以任用,你若能持之以恒,将来必能为家族增光添彩啊。”
贾兰听着这些夸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脸涨得通红,赶忙又躬身行礼,说道:“孙儿定当继续努力,不敢懈怠。”
贾母笑着招手让他过来,拉着他的手说:“兰儿呀,你可得好好照顾自已,别只顾着读书,把身子熬坏了,日后还要为咱贾府争气呢。”
贾兰乖巧地点点头:“老太太放心,孙儿记下了,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说罢,才红着脸坐了下来,可那嘴角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红楼梦通俗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同时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更加勤奋读书,不负长辈们的期望。
然而,贾府的命运就如同那漂泊在风雨中的小船,看似坚固,却经不起大风大浪的侵袭。当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各方势力相互倾轧,贾府因站错了队,又被卷入了几桩贪污受贿的案子之中,虽有申辩,却终究没能逃脱被抄家的厄运。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抄家之祸,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贾府这座华丽的大厦上。
曾经那雕梁画栋、热闹非凡的宅院,瞬间变得破败不堪,众人也都如惊弓之鸟,各自奔忙,往日的繁华仿佛只是一场虚幻的美梦,醒来后便只剩下无尽的凄凉。许多下人被遣散,珍贵的财物被收缴,家族的产业也大多被查封,贾府上下一片愁云惨淡。
李纨和贾兰也被迫从那熟悉的府邸搬了出来,住进了一处简陋狭小的屋子。那屋子的墙壁斑驳陆离,屋顶还时不时地漏雨,屋里的家具也是破旧不堪。他们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也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
在那个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一旦家族败落,便会遭受诸多冷眼与排挤。贾兰和李纨出门时,时常能听到旁人的闲言碎语,那些曾经与贾府交好的人家,如今也大多避而不见,生怕沾染上什么麻烦。
有一回,李纨带着贾兰出门去买点米面,路上遇到了以前常往来的一个夫人,李纨笑着上前打招呼:“夫人,许久不见呀,您这是往哪儿去呢?”
那夫人却只是淡淡地瞥了她们一眼,敷衍地回道:“哦,是李纨妹妹啊,我还有事,就先走了。”说罢,便匆匆离去,连正眼都没再瞧她们一下。
李纨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眼中闪过一丝落寞,贾兰见状,握紧了母亲的手,轻声安慰道:“娘,别在意,等我考取了功名,咱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的,那些人自然会对咱们另眼相看。”
李纨微微点头,强忍着泪水说:“嗯,兰儿,娘相信你,咱不怕别人的冷脸,只要你好好读书就成。”
可贾兰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看着她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心中满是心疼,同时也燃起了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他知道,此刻自已就是这个家的希望,唯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才能改变他们母子的命运,才能让贾府有重振门楣的那一天。
于是,贾兰比以往更加刻苦了。白天,他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有空就捧着书本,走到哪读到哪,有时候甚至一边干活一边默背文章。
当时的科举备考资料十分有限,贾兰只能反复研读那些经典古籍,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圣人之意、考官喜好。
有次李纨在屋里做针线活,看着贾兰一边帮忙劈柴,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书,便说道:“兰儿,你也别太累着了,这活儿娘来做就行,你快去看书吧。”
贾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娘,不碍事的,我这两不耽误,多背一点是一点呢,我可不能浪费一点时间呀。”
晚上,那昏暗的屋子里,只有一盏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他就坐在那灯下,蚊虫在周围嗡嗡乱飞,他也浑然不顾,眼睛紧紧盯着书本,手上不停地做着笔记,常常是熬到深夜,困得眼皮直打架,他就用冷水泼脸,让自已清醒过来,继续苦读。
终于,科考的日子来临了。那一日,天还未亮,整个金陵城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打更的声音在街巷里回荡。
贾兰就早早地起了床,穿上自已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衣裳,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朝着考场走去。
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和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学子,有的家境贫寒,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却眼神坚定;有的则是富家子弟,仆从相随,神色间也透着紧张。
这让贾兰不禁想起前朝科举的盛景,那时科举刚刚兴起,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纷纷投身其中,虽艰难却也执着,如今这一幕依旧如此,可见科举对于世人的吸引力从未消减。
贾兰正走着,碰到了一个同窗,那同窗愁眉苦脸地说:“贾兰兄,我这心里实在没底呀,这次科考题目不知会是啥样,我这几日都没睡好觉呢。”
贾兰安慰道:“同窗莫慌,咱们平日里学的那些知识,只要融会贯通,总能应对的,放轻松些,你越紧张越发挥不好呀。”
到了考场,找到自已的位置坐下后,贾兰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平静下来。
随着考官一声令下,考试开始了,贾兰全神贯注,脑海中平日里积累的知识如泉水般涌了出来,他笔下如有神助,将自已多年所学、所思、所悟一一倾注在答卷之上。
当时的科举考试,对文章的立意、结构、文采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贴合经典,还要有自已的独到见解,能针砭时弊又不逾矩。贾兰深知这些要点,所以在答题时格外谨慎,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
旁边有个考生看到贾兰写得如此顺畅,忍不住凑过来小声问道:“兄台,你这思路如此清晰,定是有备而来呀,可否指点一二?”
贾兰皱了皱眉头,轻声却严肃地回道:“兄台,科考之事当凭自身本事,怎可做这等寻求指点的事,你我还是各自用心作答吧。”
那考生讨了个没趣,撇撇嘴便又自顾自地埋头苦写起来。
时间在笔尖的滑动中悄然流逝,等交卷的时候,贾兰才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艰难的仗。他走出考场,正巧碰到之前那位同窗,同窗一脸沮丧地说:“唉,我这次怕是考砸了,好些题都似懂非懂的,不像你那般胸有成竹啊。”
贾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莫要过早气馁,结果还未可知呢,说不定咱们都能得个好成绩呀。”
放榜那日,天还蒙蒙亮,金陵城的街头巷尾就已经热闹起来,众人都朝着放榜的地方涌去。贾兰也迫不及待地赶到了榜前。只见那榜前已经围了不少人,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焦急地寻找着自已的名字。
贾兰挤过人群,眼睛在榜单上一行一行地搜寻着,当看到自已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列第一百三十七名举人时,他的眼眶瞬间了,双手也微微颤抖起来,心中五味杂陈,多年的辛苦付出、母亲的殷切期望,此刻都化作了这激动的泪水。
他身旁一个不认识的老者见他这般模样,好奇地问道:“小伙子,中举了这是,瞧把你激动的,可真是不容易呀。”
贾兰赶忙擦了擦眼泪,带着几分哽咽回道:“老伯,我这一路的艰辛只有自已知道,如今总算是没白费功夫,能让母亲欣慰了。”
消息传回李纨耳中,李纨正在屋里缝补衣裳,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衣裳“啪”地掉在了地上,她愣了一下,随后喜极而泣,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她知道,儿子这一路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贾府也终于能在这阴霾之中看到一丝重振的希望了。
不多时,邻里乡亲们也都听闻了消息,纷纷上门道贺。有人笑着说:“李纨妹子,你可真是教子有方啊,瞧这贾兰,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日后那前途不可限量呀。”
李纨脸上满是自豪,笑着回应道:“都是兰儿自已争气,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如今也算熬出头了。”
此后,贾兰的名声在城中渐渐传开,人们都夸赞他年少有为,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在那个看重科举功名的时代,举人身份已然让贾兰母子在众人眼中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改观,不少人又开始主动与他们往来,曾经那些冷言冷语也少了许多。
李纨也因为儿子的出息,终于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挺直了腰杆,母凭子贵,生活总算是有了些许改善,日子也有了盼头。
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贾兰准备在仕途上大展拳脚,想要为母亲、为贾家再创辉煌的时候,朝廷却发生了一场大变故。
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联合起来,屡屡侵犯边境,朝廷派兵征讨,却因内部腐败、指挥不力等诸多问题,战事吃紧。为了补充兵力和军费,朝廷加重了赋税,同时也对各地官员进行了新一轮的考核与整顿,不少官员因各种问题被革职或降职。
贾兰本就因多年苦读,身体有些亏空,加上这一番变故带来的压力,他开始感觉身体不适,起初只是偶尔的疲惫乏力,他也没太在意,以为是读书劳累所致,可慢慢地,病情越来越严重,整个人变得消瘦憔悴,常常是卧床不起。
李纨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把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都花光了,可那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有限,面对一些疑难病症常常束手无策。
每次请来大夫,李纨都焦急地问道:“大夫,我儿这病到底如何呀?您可得救救他呀。”
大夫总是无奈地摇摇头,叹着气说:“夫人,令郎这病拖得有些久了,又兼之积劳成疾,我只能尽力开些方子调理着,能否好转,还得看造化了。”
李纨听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哀求道:“大夫,您再想想办法呀,无论花多少银子,只要能治好我儿的病就行啊。”
贾兰看着母亲为自已如此操劳,心中满是愧疚,虚弱地劝道:“娘,您别太费心了,生死有命,我若真挺不过去,您可要好好保重自已呀。”
李纨赶忙捂住他的嘴,带着哭腔说道:“兰儿,不许说这般丧气话,娘一定会想办法治好你的。”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外面只有几声虫鸣在低低地叫着,贾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他望着床前满脸泪痕的母亲,艰难地抬起手,想要为她擦去泪水,却终究是无力地垂下,嘴唇微微张合,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再也发不出声音,带着满心的遗憾,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李纨抱着贾兰渐渐冰冷的身躯,放声痛哭,那哭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仿佛是在诉说着这母子二人坎坷的一生,以及那曾经触手可及却又瞬间消逝的美好未来。
而贾兰的故事,也如同这贾府的兴衰一般,在金陵城的街头巷尾被人们传颂着,有人感慨他的年少早逝,有人惋惜他那本该辉煌却戛然而止的人生,久久不曾散去。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故事只是无数世家子弟命运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了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艰难,让后人在听闻时,不禁为之叹惋。
李纨在贾兰离世后,仿佛一下子没了主心骨,整个人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时常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发呆,回忆着和贾兰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嘴里念叨着:“兰儿啊,你怎么就这么狠心撇下娘走了呢,娘该怎么办呀……”
邻里们见她这般可怜,也时常来劝慰,可那丧子之痛又岂是轻易能抚平的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纨的身子也越来越差,最终在一个萧瑟的秋日,李纨也随着贾兰去了,只留下那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人偶尔提起,让听闻者无不感叹命运的无情与人生的莫测。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