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朱门绣户、雕梁画栋的贾府之中,处处透着奢华与威严,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富贵殿堂。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贾琏与王熙凤的爱女呱呱坠地了。
那小婴儿刚一出生,粉嫩的小脸就如同春日里刚绽放的花朵,一双小手攥得紧紧的,像是要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都牢牢抓住,可谁能想到,她自落地起,身子就有些娇弱,好似那在风中摇曳的烛火,时不时地便会染上些病症。
王熙凤本就是个要强的性子,见女儿这般模样,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呀,整日里眉头紧锁,坐立不安。她四处打听有名的郎中,只要听闻哪里有能妙手回春的大夫,便立刻派人去请,也不管路途多远,花费几何。
那些名贵的药材,就像流水一般往府里送,什么人参、灵芝,只要对女儿身子好的,王熙凤眉头都不皱一下,全都让人备着。
可即便如此,巧姐的病情却总是反反复复,今儿个看着好了些,明儿个又发起烧来,或是咳嗽个不停,就像一片驱不散的阴云,沉甸甸地笼罩在王熙凤的心头,怎么也散不去。
日子就这么在王熙凤的忧心忡忡中一天天过去,恰逢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刘姥姥本就是个热心肠又朴实的庄稼人,这次来呀,可真是带了不少好东西,有那自家地里精心种出来的瓜果蔬菜,一个个长得水灵灵的,透着新鲜劲儿;还有那手工编织的小物件,虽算不上什么金贵玩意儿,却也是精巧别致,满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刘姥姥一进府,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贾府,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哄得是喜笑颜开,欢声笑语回荡在那深深庭院之中。
王熙凤见着刘姥姥,心里就琢磨开了,这刘姥姥见多识广,又有着庄稼人身上那种质朴醇厚的福气,说不定能给女儿带来好运呢。
于是,王熙凤拉着刘姥姥的手,眼眶微红,那眼里满是忧愁,声音都带着一丝哽咽地说道:“姥姥啊,您瞧瞧我这苦命的女儿,生在这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打小就病病歪歪的,我这心里呀,整日里七上八下的,没个踏实的时候。我寻思着,您给她取个名儿吧,也好借借您的福气,让她往后能健健康康的呀。”
刘姥姥一听,赶忙停下手中正给众人展示物件的动作,轻轻拍了拍王熙凤的手,脸上堆满了关切的笑容,说道:“哟,这可是好事呀,生在这乞巧的日子,那是巧上加巧呢。我琢磨着,就叫‘巧姐’吧,这名字吉利着呢,寓意着往后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呀。您想啊,这生的日子巧,再加上个巧名,往后啊,巧姐儿不管是碰上啥灾病呀,或者遇到啥为难事儿,都能凭着这股子巧劲儿给化解咯,就好比那织女乞巧,得了巧艺,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咱巧姐儿呀,也能这般呢。”
王熙凤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赶忙追问道:“姥姥,这名字真有这么好的寓意呀?您可得给我好好说说。”
刘姥姥笑着解释道:“那自然是呀,这‘巧’字本就透着股子福气,生在乞巧节,那是得了上天的眷顾呀。这名字一叫开,就像是跟老天爷打了招呼,让他多照应着点儿巧姐儿呢。以后再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碰上啥不好的事儿,这‘巧’字就能发挥作用啦,让那些个病痛啥的,都像见了克星似的,离她远远的啦。”
王熙凤听了,脸上的忧愁散去了几分,连声道谢:“哎呀,姥姥,借您吉言呐,但愿我这女儿真能如您说的这般,有个好福气。”心里盼着这名字真能像刘姥姥说的那样,给女儿带来好运气,让她从此摆脱病痛的折磨。
时光悠悠,如潺潺流水般逝去,巧姐在众人的关怀下慢慢长大了些。出落得越发乖巧可爱了,那眉眼间像极了王熙凤,透着一股伶俐劲儿,可又比王熙凤多了几分纯真无邪,笑起来的时候,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就像那春日里的暖阳,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心生欢喜。
有一回,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又来贾府走动了。府里的众人想着让他们好好感受感受这大观园的美景,便热热闹闹地陪着他们在园子里游玩起来。
那大观园里啊,真是一步一景,处处是雕梁画栋,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精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板儿和巧姐这两个小孩子,哪见过这般景致呀,眼睛都看直了,兴奋得小脸通红,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叹声。
走着走着,众人来到了一处摆放着诸多稀罕物件的屋子前。板儿一进屋,就瞧见架子上摆着的佛手,那佛手金黄鲜亮,形状精巧,仿佛散发着一种别样的魔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板儿的目光。
他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站在那儿挪不动步了,好奇地凑上前去,伸手就把佛手拿了过来,放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把玩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玩意儿真有意思呀,咋长得这么好玩呢。”
巧姐呢,怀里正抱着个柚子,原本也玩得挺开心的,可一抬头瞧见板儿手里的佛手,顿时眼睛就挪不开了,只觉得那佛手可比自已手里的柚子好玩多了,便松开抱着柚子的手,迈着小碎步朝着板儿走过去,仰着小脸,眼睛里满是期盼,嘴里嘟囔着:“我要那个,我要那个嘛,板儿哥哥,给我玩玩呗。”
一旁的丫鬟们见了这一幕,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道:“哟,巧姐儿这是看上那佛手了呀,瞧这小模样,不给可不行咯。”
另一个丫鬟也笑着说:“就是呀,板儿少爷,您就把那佛手让给巧姐儿呗,您看巧姐儿多喜欢呀,您是哥哥,可得让着妹妹呢。”
板儿虽有些舍不得,但看着巧姐那期盼的眼神,小脸憋得通红,犹豫了一下,还是大方地说:“好吧,巧姐儿,给你玩吧,你可得小心着点儿呀,别给弄坏了哦。”说着,便把佛手拿给了巧姐。
巧姐得了佛手,笑得那叫一个灿烂,两只小手紧紧地握着佛手,生怕它跑了似的,还举起来给王熙凤看,脆生生地说:“娘,你看,这个好玩呢。”
王熙凤笑着点了点头,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欣慰,说道:“瞧你这孩子,喜欢得跟什么似的,可得好生拿着,别给弄坏了呀,这可是板儿哥哥让给你的呢,要懂得感恩哦。”
巧姐连连点头,应道:“娘,我知道啦,我会小心的呢,谢谢板儿哥哥。”说着,还朝板儿甜甜地笑了笑。
板儿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客气,巧姐儿,你喜欢就好。”
而当时在场的一些个心思细腻、懂些门道的人,看着这两个小孩子之间换东西的场景,心里却隐隐觉得这小儿之戏似乎不简单,仿佛暗透前后通部脉络呢,只是那时大家也都没太往深处想,只当是小孩子间的童趣罢了。
又过了些时日,巧姐越发懂事好学了,跟着府里请的先生识了不少字,整日里捧着书本,学得有模有样的。
有一天,阳光正好,巧姐在园子里散步,正巧碰上了宝玉哥哥。宝玉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长袍,手持书卷,儒雅翩翩,那模样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公子一般。见着巧姐,宝玉便笑着招呼道:“巧姐儿,这是要去哪儿呀?”
巧姐见是宝玉哥哥,眼睛一亮,蹦蹦跳跳地跑过去,拉着宝玉的衣角,仰着小脸,一脸骄傲地说道:“宝哥哥,我如今可是认了三千多字了呢,前些日子呀,我还念了《女孝经》,那书里讲的故事可有意思了,半月头里呢,我又开始上《列女传》了,里面好多贤德女子的事儿呢。”
宝玉一听,来了兴致,笑着摸摸巧姐的头,夸赞道:“哟,巧姐儿这般聪慧好学,可真是了不得呀,将来怕是比你凤姐姐还厉害呢。这《女孝经》和《女传》里的学问可深了,来,宝哥哥给你讲讲里面的故事呀。”
巧姐一听,赶忙乖巧地点点头,跟着宝玉走到一旁的石凳旁坐下。
宝玉便翻开书卷,开始给巧姐细细讲解起来,从那古时的贤妻良母如何侍奉公婆,讲到她们如何操持家务,又说到烈女坚守气节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那神情、那语调,仿佛他亲眼见过一般。
巧姐听得格外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宝玉,小脑袋随着故事的情节一会儿点头,一会儿皱眉,听到感人处,眼眶都微微泛红了,听完后,愈发觉得肃然起敬,对书里那些女子的品德钦佩不已,心里暗暗想着,自已以后也要做那样的人呢。
巧姐忍不住说道:“宝哥哥,这些女子可真了不起呀,我以后也要像她们一样,做个有贤德的人呢。”
宝玉笑着点头道:“嗯,巧姐儿有这心思就好,不过这书里的道理呀,也得结合着时势去看,可不能一味地照搬呢。比如说这贤德,也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得懂得变通,不然呀,可能反而会给自已招来麻烦呢。”
巧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道:“宝哥哥,我记下了,我会好好琢磨的。”
宝玉看着巧姐那副认真的模样,笑着打趣道:“巧姐儿这般用心,往后定是个有大出息的呢,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咱们贾府的顶梁柱呢。”
巧姐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宝哥哥,你就别打趣我了,我还得多跟你学着呢,你懂得那么多道理,我要是能有你一半厉害就好了。”
宝玉笑着说:“巧姐儿,你还小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学,只要你保持这份好学的心,肯定会越来越厉害的。”
然而,花无百日红,再繁华的景象也终有落幕之时,贾府这座看似坚固无比的大厦,终究还是在岁月的侵蚀和种种变故下,渐渐走向了衰败。
先是贾母一病不起,阖府上下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往日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愁云惨雾。
贾母这一去,就好像抽走了贾府的主心骨,整个府里的气氛都变得压抑起来,下人们走路都不敢大声,生怕惊扰了这份哀伤。
紧接着,王熙凤也因为往日里操心太多,又加上贾府诸多繁杂事务的打击,身子一日不如一日,那原本精明能干的模样渐渐没了光彩,脸色越发苍白,常常躺在床上,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了。尽管请了不少大夫来看,可终究还是没能扛住,最终香消玉殒了。
贾琏呢,面对着这摇摇欲坠的家业,满心无奈,却又不得不外出奔波,想着能寻得一些法子来挽救贾府,可这一切终究是徒劳,看着贾府一点点破败下去,他的心里满是苦涩。
在这贾府上下一片混乱、人心惶惶的时候,巧姐的那些个狠心的亲眷们,却起了歹毒的心思。
巧姐的舅舅王仁,本就是个自私自利、见钱眼开的小人,平日里就只想着从贾府捞好处,如今见贾府败落了,竟全然不顾巧姐是自已的亲外甥女,红楼梦通俗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红楼梦通俗版最新章节随便看!和那同样心怀叵测的贾芸以及一直嫉妒巧姐的贾环等人勾结在了一起。
他们几人偷偷聚在一处昏暗的屋子里,点着昏黄的烛火,那烛火在风中摇曳着,映得他们的脸忽明忽暗,更添了几分阴森。
王仁搓着手,那贪婪的眼神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压低声音说道:“如今贾府不行了,可咱也不能就这么干看着呀,那巧姐儿虽是个姑娘家,可卖到外藩王爷那儿做妾,咱能得一大笔银子呢,这可是个好买卖啊。”
贾芸在一旁附和着:“舅舅说得对,反正现在贾琏不在,王熙凤也没了,谁还能管得着咱们呀,这机会可不能错过了。”
贾环则阴恻恻地笑着说:“哼,那巧姐儿往日里在府里被宠着,如今也该让她尝尝苦头了,咱们就这么办吧。”
贾芸有些犹豫地说:“只是,这样做会不会太缺德了呀,毕竟是亲外甥女呢,万一以后被人知道了,咱可就没法在这世上立足了呀。”
王仁瞪了他一眼,呵斥道:“你这小子,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什么仁义道德,现在不抓住机会,咱往后可就没这好日子过了,少在这儿婆婆妈妈的。你看看这贾府,如今还有什么盼头,咱们得为自已打算打算呀。”
贾芸被呵斥得低下头,不敢再多言。
这时,贾环又阴阳怪气地说:“哼,要我说呀,那巧姐儿以前在咱们面前可没少显摆,现在也该让她知道知道世道的艰难了,把她卖了,也算她的造化了,咱们这还算是帮她找条‘好路’走呢,哈哈哈哈。”
几人就这样密谋着,全然不知他们的恶行已经被王熙凤生前最得力的丫鬟平儿察觉到了。
平儿平日里就对巧姐照顾有加,对巧姐的感情那是如同亲人一般深厚。她偶然间路过那屋子,听到里面传来的低声密谋,心里一惊,悄悄凑过去听了个大概,顿时又惊又怒,心里恨透了这些无情无义之人,可她一个丫鬟,在这风雨飘摇的贾府中,力量实在是太过单薄了呀。
平儿急得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眉头紧皱,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思索了许久,突然一拍脑袋,想到了刘姥姥。她心想,这刘姥姥心地善良,又重情重义,如今只有她能救巧姐了。
于是,平儿趁着夜色,偷偷地溜到巧姐的房里,把还在睡梦中的巧姐轻轻唤醒,捂着她的嘴,小声说道:“巧姐儿,别出声,快跟我走,有坏人要害你呢。”
巧姐睡眼惺忪,被平儿这一番举动吓得不轻,带着哭腔小声问道:“平儿姐姐,怎么了呀?谁要害我呀?”
平儿赶忙安慰道:“巧姐儿,先别问了,跟着姐姐走就是了,等安全了姐姐再跟你细说。现在情况紧急,咱们得赶紧离开这儿。”
巧姐乖巧地点点头,眼里含着泪,却强忍着不敢哭出声来,跟着平儿出了房门。两人小心翼翼地避开府里巡逻的家丁,那心跳得就像打鼓一样,每走一步都生怕被发现了。
夜黑风高,风呼呼地刮着,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贾府的变故而叹息,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阴森,更让人心慌不已。
出了贾府后,平儿带着巧姐一刻也不敢停歇,一路朝着刘姥姥所在的庄子狂奔而去。
那路途遥远,两人走得是又累又饿,脚都磨出了水泡,可一想到后面可能追来的坏人,便咬着牙继续赶路。
巧姐年纪小,没走多久就气喘吁吁的了,平儿心疼地问:“巧姐儿,累了吧,姐姐背你走会儿吧。”
巧姐摇摇头,倔强地说:“平儿姐姐,我能行,我自已走,不能拖累你。”
平儿听了,眼眶一红,说道:“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那咱们再坚持坚持,就快到刘姥姥家了。”
终于,赶到了刘姥姥的庄子上。刘姥姥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见是平儿和巧姐这般狼狈的模样,又听了事情的缘由,心疼得直落泪,赶忙把两人拉进屋里,嘴里念叨着:“造孽呀,这些个没良心的,竟做出这般缺德事儿,别怕,别怕,有我刘姥姥在呢,定不会让巧姐儿受委屈。”
平儿带着哭腔说道:“姥姥,如今也只能靠您了,那些人实在太狠了,我实在没别的法子了呀,要不是为了巧姐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刘姥姥拍着平儿的手,说道:“好孩子,别难过了,你们来对地方了,在我这儿,他们别想动巧姐儿一根手指头。我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会护着巧姐儿周全的。”
平儿感激地说:“姥姥,您真是大好人呀,巧姐儿能有您帮忙,真是她的福气呢,我代巧姐儿谢谢您了。”
刘姥姥忙说:“说什么呢,巧姐儿也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哪能眼睁睁看着她遭难呀,快先坐下歇会儿,我去给你们弄点吃的,你们肯定饿坏了吧。”
刘姥姥把巧姐藏好后,每日里都格外小心谨慎,亲自盯着庄子里的动静,还让家里最可靠的几个后生守在庄子四周,以防有什么可疑之人靠近。
日子一天天过去,巧姐在这庄子上也慢慢适应了下来。起初,她还总是会在夜里偷偷抹眼泪,想念着在贾府里的日子,想念疼爱她的爹娘,每每这时,刘姥姥就会坐在床边,轻轻搂着她,轻声安慰道:“巧姐儿呀,莫要伤心了,这世上的事儿就是这般无常,咱得朝前看呐。姥姥这儿虽说比不上贾府那般富贵,可也是个能让你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地儿呀。”
巧姐哽咽着说:“姥姥,我知道,只是我时常想起娘,心里就难受得紧。”
刘姥姥叹了口气,摸了摸巧姐的头说:“好孩子,你娘在天上看着你呢,肯定是盼着你能开开心心、平平安安的呀。你可得打起精神来,好好过日子,莫让她挂念才是呢。”
巧姐听了,懂事地点点头,努力把眼泪憋了回去。
随着时间推移,巧姐也开始跟着刘姥姥学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了。有一回,刘姥姥看着巧姐对着针线活儿发愁,便笑着安慰道:“巧姐儿呀,这针线活儿不难的,慢慢来,姥姥我当年也是从啥都不会开始学起的呢。”
巧姐皱着眉头说:“姥姥,我这笨手笨脚的,怕是学不会呀。”
刘姥姥耐心地说:“哪有学不会的呀,你看这针呀,就这么拿着,线从这儿穿过去,来,姥姥教你。”说着,刘姥姥就拿起针线,示范了起来。
巧姐还是有些没信心,说道:“姥姥,我怕把线弄乱了,更学不好了呢。”
刘姥姥笑着鼓励她:“哎呀,乱了就再理一理嘛,谁还没个开始呀,来,试试。”
在刘姥姥的耐心教导下,巧姐慢慢上手了,从一开始那歪歪扭扭的针脚,到后来能绣出漂亮的花样,刘姥姥在一旁看着,直夸她心灵手巧。
有一次,刘姥姥带着巧姐下田,巧姐看着那满是泥土的田地,皱着眉头嘟囔着:“姥姥,这泥土脏脏的,我不想下去呢。”
刘姥姥笑着劝道:“巧姐儿,这泥土可不脏呀,有了它,咱才能种出好吃的菜呢,来,姥姥拉着你。”
巧姐往后缩了缩,说:“姥姥,我怕把衣裳弄脏了,娘以前总说要我穿得干干净净的呢。”
刘姥姥拉着她的手,说道:“哎呀,衣裳脏了洗洗就好啦,咱现在可不能还像在贾府里那样讲究咯,快,跟着姥姥走。”
巧姐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刘姥姥下了田。刚开始还小心翼翼的,后来却能欢欢喜喜地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感受着泥土在脚趾间的触感,看着自已亲手种下的菜籽慢慢发芽,巧姐心里满是新奇与欢喜,整个人也变得越发坚强懂事了。
在这庄子上,巧姐还结识了不少同龄的小伙伴。有个叫小花的姑娘,性格爽朗,总是带着巧姐到处玩耍。
有一天,小花拉着巧姐去河边摸鱼,巧姐一开始不敢,小花就笑着说:“巧姐儿,别怕呀,可有意思了,你看我抓给你看。”说着,就挽起裤腿下了水,不一会儿就抓到了一条小鱼,举起来给巧姐看,“你瞧,多好玩呀,你来试试呗。”
巧姐被小花的快乐感染了,也鼓起勇气下了水,虽然折腾了半天也没抓到鱼,还溅了自已一身水,但却笑得格外开心,说道:“小花,这真好玩呢,以前在府里可从来没玩过这些呀。”
小花拍了拍巧姐的肩膀说:“那以后咱天天来玩呀,庄子里好玩的可多着呢。”
就这样,巧姐在刘姥姥的庄子上过起了平静又质朴的生活,那些曾经在贾府的繁华与伤痛,似乎也随着日子的流淌,渐渐淡去了。
在高鹗续写的故事里,巧姐最后嫁给了刘姥姥庄上的周姓财主之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那一日,阳光洒满了整个庄子,巧姐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衣裳,头上戴着凤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那周姓财主之子拜了天地,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周围的乡亲们笑着打趣道:“巧姐儿,今儿个可真漂亮呀,往后可得和新郎官好好过日子呢。”
巧姐红着脸,羞涩地说:“谢谢大家,我一定会的。”
一位年长些的大娘笑着说:“巧姐儿这孩子有福气呀,在咱这庄子上住了这些日子,大家都看着她长大的,如今嫁了个好人家,可得一直甜甜蜜蜜的呢。”
巧姐笑着回应道:“大娘,我会好好过日子的,多亏了姥姥和大家的照顾呢。”
婚后,巧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她时常会教庄子里的小孩子们认字读书,把自已从《女孝经》《列女传》中学到的那些贤德道理讲给他们听,孩子们都围着她,听得津津有味。
而她也会时常想起曾经的贾府,想起那些亲人们,心中感慨万千。有时她会对着天空默默念叨:“娘,女儿如今过得很好,您放心吧,女儿会一直记着您的教导,好好生活的。”
可也有人说呀,曹雪芹原本的意思,其实是想让巧姐嫁给板儿的呢。毕竟当年在大观园里,那佛手与柚子的交换,仿佛就早已在两个小孩子之间埋下了缘分的种子,让人忍不住遐想,要是按照曹公原意,巧姐和板儿一起在这乡野田间,过着平凡却又温馨的日子,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美好景象呢?
板儿长大后,成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是巧姐嫁给了他,两人或许会在农忙时一起下地干活,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望着天边的晚霞,分享着一天的趣事。
闲暇时,巧姐会给板儿讲讲书里的故事,板儿则会带着巧姐去山里寻找些野果、草药,日子虽然平淡,却满是浓浓的爱意与温暖。
但不管怎样,巧姐的这一生,从贾府的千金小姐,到历经磨难,最终寻得一处安身之所,就如同那红楼一梦,有着繁华,亦有着落寞,而她也在这尘世的波澜中,书写着属于自已的别样故事,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