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儿自幼便随着宝钗进入了荣国府。初入府时,她像一只初涉尘世的雏鸟,对周围的一切既新奇又敬畏。在那雕梁画栋、庭院深深的宅院里,她紧紧跟在宝钗身后,怯生生的模样中透着一丝灵动。
一日,阳光洒在园中的青石小径上,莺儿正帮着宝钗整理衣物,忽闻外面传来阵阵嬉闹声。她好奇心起,便悄悄跑出去瞧。
原来是几个小厮在墙角斗草玩,其中一个眼尖的小厮瞧见莺儿,便笑嘻嘻地打趣:“这小妮子,可是宝姑娘跟前的俏丫鬟,莫要乱跑,小心迷了路。”
莺儿听了,小脸一红,嗔怪道:“你们休要胡言,我出来不过是透透气,哪像你们这般偷懒闲逛。”说罢,转身欲回房,却又忍不住回头偷看他们的趣事,嘴角微微上扬。
那是一个静谧的午后,宝钗与宝玉在房中相聚。宝玉兴致颇高,取出通灵宝玉把玩。宝钗接过,轻轻念出玉上所镌之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此时,在一旁侍奉的莺儿,眼睛一亮,不假思索地说道:“我听人说,这两句话倒像是和姑娘项圈上的话是一对儿呢。”
宝玉一听,大为诧异,忙缠着宝钗要看项圈。宝钗略带羞涩地拿出项圈,宝玉看到“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心中似有波澜泛起,自此,金玉良缘的说法便如微风拂过湖面,在府中悄悄传开。
宝玉面带微笑,目光温柔地凝视着眼前这个伶俐乖巧的莺儿,轻声说道:“你呀,你这小丫鬟,当真是机灵得很呐!真叫人好奇,像你这般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又是如何知晓这些巧妙之事的呢?”
只见莺儿微微抿起嘴角,露出一抹甜美的笑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二爷您过奖啦,其实我也并不懂得这其中有什么深奥的含义和道理。只是平常日子里,偶然听到旁人谈论起这些事情来,觉得有趣,便暗暗记在了心里头。”
随着时光流转,莺儿的女红愈发精湛。一日,宝玉前来寻宝钗,谈及想要个络子装些小物件。
莺儿听闻,心中雀跃,忙说道:“二爷,若信得过我,我来为您打络子。”说罢,她坐在窗前的小凳上,纤细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自如。“二爷,这通灵宝玉配松花色的络子才雅致,再用金线编织些花纹,定能衬出玉的温润。”莺儿一边忙活,一边与宝玉、宝钗闲聊。
宝玉听得如痴如醉,眼睛都不眨一下,脑袋像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嘴里不住地赞叹道:“莺儿啊,你的眼光可真是独具慧眼、与众不同啊!这偌大的贾府之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你的呢。”
此时的莺儿正忙碌地摆弄着手头上的物件,但听到宝玉如此称赞自已,她那白皙的脸颊上不禁泛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宛如春日里初绽的桃花般娇艳动人。只见她羞涩地笑了笑,轻声说道:“二爷您实在是太抬举我啦!我也只是按照平日里自已喜欢的方式来搭配罢了,如果这些东西能够符合二爷您的心意,那对我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紧接着,莺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话锋一转,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宝玉夸赞起自家小姐薛宝钗的种种好处来。
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宝钗的贤淑与聪慧,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到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无一不是赞不绝口。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莺儿还时不时地提及一些细节,以此来暗示宝玉和宝钗之间的诸多匹配之处,仿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宝玉能够对宝钗多几分关注和好感。
暮春时节,园中繁花似锦,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莺儿与几个丫鬟相约去园中采花,准备为姑娘们的闺房增添些春色。行至一处柳堤,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莺儿见了,心中欢喜,便想折些柳条来编花篮。正欲动手,春燕匆匆赶来,急忙阻拦:“莺儿姐姐,使不得,我娘和姑妈最是看重这些柳条,若是见您折了,定会责骂于我。”
莺儿却不以为意,笑道:“春燕妹妹,你莫要担心,我不过是折些许柳条编个花篮玩耍,又不会大肆破坏,别人乱折乱掐自是不妥,可我与姑娘们平日里喜爱这些小玩意儿,独我折些,料也无妨。”春燕苦劝无果,心中焦急。
谁知,春燕的姑妈恰好路过,看到莺儿在折柳条,顿时怒目圆睁,大声呵斥春燕:“你这作死的丫头,竟纵容旁人糟蹋园子!”说罢,抬手便打。
春燕委屈落泪,莺儿见状,心中愧疚,忙上前劝阻:“姑妈,莫要打春燕妹妹,是我执意要折的,与她无关。”
可春燕的姑妈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去,连莺儿也一并数落:“你这小丫鬟,仗着是宝姑娘身边的人,便如此肆意妄为,真当这园子是你家的了!”
莺儿满心委屈,眼眶泛红,争辩道:“姑妈,我真无此意,不过是想编个花篮给姑娘们赏玩,哪晓得会惹您这般生气。”
姑妈仍气呼呼地说:“你这小蹄子,还敢顶嘴,这园子的规矩都被你坏了。”
莺儿无奈地哭诉:“姑妈,我知错了,可我真不是故意坏规矩的。”
姑妈哼道:“不是故意?我看你就是没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莺儿着急地解释:“姑妈,我在府里这些年,何时敢这般张狂,我只是想着姑娘们平日里拘在屋里烦闷,编个花篮也好让大家散散心。”
还有一回,莺儿与贾环等人赌钱玩耍。起初,众人玩得兴起,莺儿手气不错,赢了几局。可贾环输了几轮后,心中不忿,便想耍赖。
莺儿见他不认账,满心委屈,当即据理力争:“三爷,您身为主子,怎可如此耍赖?这赌钱本就有输赢,我赢了也是凭本事,您若是这般,日后谁还敢与您玩耍?”她声音清脆,丝毫不惧贾环的身份,眼中透着耿直与倔强。
贾环被她这一番话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言以对,一旁的丫鬟们见状,都吓得不敢出声,生怕这场风波殃及自身。
贾环憋了半天,才哼道:“你不过是个丫鬟,也敢这般对我说话。”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红楼梦通俗版莺儿毫不退缩:“三爷,赌钱论公道,不分主仆。”
贾环恼羞成怒:“你个小丫鬟,本少爷的事也敢管,看我不告诉太太去。”
莺儿坦然道:“三爷去说便是,我只认公理。”
贾环又道:“你以为你跟着宝姑娘就了不起了,她还不是没嫁进我们家。”
莺儿气愤地说:“三爷莫要诋毁我家姑娘,姑娘的人品大家有目共睹。”
夏日炎炎,贾府举办赏荷宴。莺儿随宝钗一同赴宴,在亭台水榭间,莺儿小心地伺候着宝钗。众人吟诗作画,气氛热烈。
有位小姐提议用新鲜荷叶盛酒共饮,增添雅趣。莺儿听闻,主动请缨去采荷叶。她轻步来到荷塘边,俯身挑选合适的荷叶,却不小心弄湿了裙摆。回来时,虽略显狼狈,但仍将荷叶递与众人,博得了一些赞赏。
宝钗轻声责备她不小心,莺儿吐了吐舌头:“姑娘,我见大家兴致高,想早些采来荷叶,让大家玩得尽兴,才不小心弄湿了。”
旁边的小姐打趣道:“莺儿妹妹真是热心,为了这荷叶可费了不少心思呢。”
莺儿笑着回应:“姐姐们高兴就好,我这点小辛苦算不得什么。”
一位公子哥也笑着说:“莺儿姑娘如此伶俐,宝姑娘管教有方啊。”
莺儿忙道:“公子过奖了,都是姑娘平日的教导,我才能略懂些事。”
中秋佳节,府中阖家团圆,热闹非凡。莺儿陪着宝钗在园中散步,看着天上的明月,不禁感叹。
这时,遇到了几个小戏子在演练中秋的曲目。莺儿被她们的表演吸引,驻足观看。其中一个小戏子与莺儿对视一笑,莺儿觉得有趣,便与她聊了几句。
得知小戏子在府中的辛苦,莺儿心生怜悯,回房后偷偷拿了些自已的点心送给她,却被其他丫鬟瞧见,引来了几句闲言碎语。
莺儿听了,心中有些不悦:“我不过是见她可怜,送些点心,怎就成了错事?”
宝钗知晓后,教导她在府中行事需更加谨慎,莺儿默默点头,将此事牢记心中。
随着贾府的局势逐渐微妙起来,外面的流言蜚语也传进了府中。莺儿偶然听到下人们悄悄议论宝钗与宝玉的婚事,心中既为姑娘高兴,又有些担忧。
她深知这其中的复杂,在与宝钗独处时,忍不住说道:“姑娘,这府中的传言越来越多,您可要多多保重,不管怎样,我都会一直在您身边。”
宝钗轻轻握住莺儿的手:“傻丫头,莫要担心,一切自有定数。”莺儿还是有些不安地说:“姑娘,二爷他心思难测,我怕他不能真心待您。”
宝钗微微叹气:“姻缘之事,强求不得,且走且看罢。”
莺儿坚定地说:“姑娘,不管怎样,我定不会让您受委屈。”
后来,贾府遭遇抄家大祸。混乱之中,莺儿紧紧护着宝钗,不离不弃。家中财物被抄没,众人惊慌失措。
莺儿强忍着内心的恐惧,四处奔走寻找一些可用之物,为宝钗安排暂时的安身之所。在艰难的日子里,她陪着宝钗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曾经灵动活泼的她,眼神中多了几分坚毅与沧桑,但对宝钗的忠诚始终未变。
再后来,宝钗与宝玉成婚。莺儿作为陪嫁丫鬟,满心期待着新的生活。然而,宝玉心中始终念着黛玉,对这段婚姻冷淡疏离。
莺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试图劝慰宝玉,让他多关心宝钗。有一次,她对宝玉说:“二爷,姑娘待您一片真心,您莫要总是愁眉不展,这日子还长,您和姑娘相互扶持,总会好起来的。”
但宝玉只是默默摇头,并不回应。莺儿见状,又说道:“二爷,您可知姑娘为了这家中之事操了多少心,您哪怕给她一丝温暖也好啊。”
宝玉长叹了一声:“我心已死,莫要再劝。”
莺儿不甘心地说:“二爷,您不能如此辜负姑娘,她的好您难道都看不见吗?”
宝玉那双原本灵动有神的眼眸此刻却变得空洞无物,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生气和光彩。他喃喃自语道:“我与林妹妹之情,犹如那深深扎根于心底的大树,盘根错节,难以割舍,更难以释怀啊……”
一旁的莺儿看着宝玉如此痛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之感。她轻轻叹了口气,轻声劝说道:“二爷,逝者已矣,这世间之事,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林姑娘已然离去,您这般日夜思念、自我折磨,不仅伤了自已的身子,更是让那些关心您的人心疼不已啊。况且,倘若林姑娘泉下有知,看到您如今这番模样,又怎会安心呢?”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府中的经济也越发拮据。莺儿不得不更加精打细算地操持家务,她跟着宝钗学习理家之道,努力维持着家中的生计。尽管生活艰难,莺儿却从未抱怨,她总是在宝钗身边,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
一日,家中米粮将尽,莺儿自告奋勇去集市上换些粮食回来。集市上熙熙攘攘,莺儿穿梭在人群中,与小贩们讨价还价。她那曾经娇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脸上也带着几分疲惫,但眼神依然坚定。好不容易换得一些粮食,在回家的路上,却遇到几个地痞无赖的纠缠。他们见莺儿孤身一人,便想抢夺粮食。
莺儿紧紧抱住粮食袋子,大声呵斥:“你们这些坏蛋,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还有没有王法了!”幸好有路人相助,莺儿才得以脱身,带着粮食匆匆回到家中。
岁月流转,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家。宝钗悲痛欲绝,莺儿守在她身边,日夜陪伴。她陪着宝钗回到金陵老家,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莺儿协助宝钗整理旧宅,开垦荒地,种些蔬菜瓜果,过着平淡却充实的日子。曾经在贾府的繁华如梦一般远去,而莺儿始终陪伴着宝钗,不离不弃,她们之间的主仆情谊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深厚,成为彼此在这世间最后的温暖与依靠。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