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乡下,有个小村子,村里头住着一位大名鼎鼎的刘姥姥。
这刘姥姥呀,可是个十足的妙人儿,她的日子过得虽说是紧巴巴的,但那股子乐观劲儿和与生俱来的幽默风趣,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把人心里照得亮堂堂的。
彼时,正值王朝的中后期,天下看似太平,实则暗潮涌动。
朝堂之上,官员们争权夺利,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卖官鬻爵之事屡见不鲜。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刘姥姥所在的村子也未能幸免,村民们大多过着朝不保夕的穷苦生活。
刘姥姥本是个寡妇,守着两亩薄田和一个不成器的女婿王狗儿过日子。
这王狗儿家祖上也曾和金陵王家攀过亲,可到了他这一辈,嘿,那富贵的边儿都沾不上啦,穷得叮当响。
眼瞅着年关将近,家里连下锅的米都快没了,更别提什么过年的新衣裳、好吃食啦。
王狗儿坐在屋里唉声叹气,活像只斗败了的公鸡。
刘姥姥看不下去了,一拍大腿,说道:“狗儿呀,你瞅瞅你这副蔫样儿,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咱可不能就这么干等着饿死呀,那金陵王家如今可是富得流油,咱虽说和他们疏远了些,可好歹也算沾着亲呢,不如去碰碰运气,说不定人家看在亲戚的份儿上,能赏咱几个子儿,也好熬过这寒冬呐。”
王狗儿却耷拉着脑袋,嘟囔着:“姥姥,您可别异想天开啦,那高门大户的,能正眼瞧咱这穷亲戚?去了怕是得吃闭门羹,还得遭人白眼,我可丢不起这人。”
刘姥姥瞪了他一眼,笑骂道:“你这没出息的货,还没去呢就先打退堂鼓啦。怕啥呀?咱又不是去抢他们的金山银山,只是去认认亲,诉诉咱这穷苦人的难处。要是人家乐意帮,那是咱的一种福气;要是不乐意,咱就当是去那富贵窝里开开眼界,回来也好和村里的人显摆显摆呀。”
于是,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清晨,刘姥姥裹着她那件打满补丁的破棉袄,牵着小孙子板儿,就踏上了前往荣国府的“冒险之旅”。
那荣国府的大门可真是气派呀,又高又大,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仿佛在瞪着眼睛说:“哼,你们这些穷酸样儿的,也配来这儿?”
刘姥姥站在门前,心里直犯嘀咕,腿肚子都有点打颤了。
她弯下腰,对着板儿悄声说:“板儿呀,待会儿进了这府里,你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闭得紧紧的,可别乱说话呀,这地方的规矩比咱村里的田埂还多呢。”
板儿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嘴里还含着手指头,那模样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刘姥姥深吸一口气,壮着胆子上前,朝着门口的小厮点头哈腰地打听起来。
那小厮见她这一身寒酸打扮,本想爱理不理的,可刘姥姥那嘴呀,就跟抹了蜜似的,好话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外倒,什么“小哥儿长得真是一表人才呀”“一看就是有福气的面相”,直把那小厮说得心里美滋滋的,这才不耐烦地指了指旁边的角门,让她们从那儿进去。
刘姥姥带着板儿顺着角门进了府,这一进去呀,就跟进了迷宫似的,七拐八拐,眼都看花了。
府里的丫鬟婆子们来来往往,一个个穿得花枝招展,看着刘姥姥祖孙俩,那眼神就跟看外星人似的,好奇中带着几分不屑。
好不容易,刘姥姥打听到了王熙凤所在的院子。她站在院子门口,又整了整衣服,心里默念着:“菩萨保佑,让我今儿个能顺顺利利地拿到银子呀。”这才鼓足了勇气,迈着小碎步走了进去。
此时,王熙凤正在房里和几个丫鬟唠嗑呢,见刘姥姥进来,抬眼这么一打量,哟,只见刘姥姥穿着一身旧得不能再旧的棉衣,头发乱得像个鸟窝,脸上的皱纹比那老树皮还多,可那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王熙凤心里暗笑,脸上却带着几分威严,问道:“你是何人?来这儿所为何事?”
刘姥姥一听,忙不迭地走上前,脸上笑开了花,恭敬地说道:“哎呦,我是那乡下的刘姥姥呀,论起来,和府上的王家还沾着亲呢。这不,年关到了,家里的老鼠都饿得直叫唤啦,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就厚着脸皮来求姑奶奶您,看能不能赏口饭吃,帮衬帮衬咱们这穷苦人家。”
王熙凤听了,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呀。虽说咱们是亲戚,可这亲戚也分远近呢。不过既然你都来了,也不好让你空手回去。平儿,去拿二十两银子来,给这刘姥姥,也算是咱们的一点心意了。”
平儿应了一声,转身去拿银子。刘姥姥一听有银子拿,那眼睛顿时亮得跟灯泡似的,喜出望外,忙不迭地感谢道:“哎呦,多谢姑奶奶,多谢姑奶奶呀,您可真是活菩萨下凡,这银子可真是救了咱们一家的命了。我回去可得给您立个长生牌位,天天供着,保佑您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钱呐。”
王熙凤被她逗得“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摆了摆手,说道:“行了,行了,你也如在这儿 说些奉承话了。这银子你拿回去,好好过日子,以后要是有难处,可别再来了啊。”
刘姥姥连连点头,接过银子,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又拉着板儿给王熙凤磕了几个头,这才千恩万谢地离开荣国府。
这二十两银子,对于荣国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却如同雪中送炭。
靠着这笔银子,他们顺利地熬过了那个寒冬,还添置了些来年春耕所需的农具和种子,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又到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刘姥姥家的田里收成不错,一家人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刘姥姥心里一直惦记着荣国府的恩情,想着一定要找机会报答。
这一年,刘姥姥家的田里种出了不少新鲜的瓜果蔬菜,刘姥姥看着这些丰收的成果,心中有了主意。
她对家人说:“咱这一年能有这好收成,多亏了荣国府上次的救济。如今咱这地里出了些新鲜玩意儿,我寻思着,再去趟荣国府,给他们送去,也算是表表咱们的心意。”
家人都觉得刘姥姥说得有道理,于是,刘姥姥又带着板儿,挑着两担新鲜的瓜果蔬菜,再次踏上了前往荣国府的路。
这次进府,刘姥姥可不像上次那般拘谨了。她一路上和遇到的丫鬟婆子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还不时地给板儿介绍着府里的景致。
到了王熙凤那里,刘姥姥满脸堆笑地说:“姑奶奶,我又来了呀。这次可不是来打秋风的,是来给您送些咱们乡下的新鲜玩意儿。您看,这都是刚从地里摘的,可新鲜着呢。”
王熙凤见刘姥姥又来了,心中有些意外,但看着那两担新鲜的瓜果蔬菜,也不禁笑了起来,说道:“哎呦,刘姥姥,你还真是有心了呀。这大老远的,还挑着这些东西来,可真不容易。”
刘姥姥笑着说:“这算啥呀,比起您上次给咱的银子,这就不值一提。咱这也是想着报答报答姑奶奶的恩情呢。”
王熙凤笑着让丫鬟们收下了瓜果蔬菜,又留刘姥姥在府里住了几日。
这几日里,刘姥姥可算是大开了眼界。她跟着贾府的众人去逛了大观园,那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让刘姥姥惊叹不已。
在逛园子的时候,刘姥姥一路走一路赞叹:“哎呦,这园子可真是神仙住的地方呀,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地方呢。”
她看到那怡红院里的大镜子,还以为是另一个房间,一头撞了上去,“砰”的一声,把自已撞得头晕眼花,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刘姥姥摸着脑袋,一脸懵圈地说:“哎呦,这是啥玩意儿呀?咋还有个看不见门的房间呢?”
在潇湘馆里,她看到那精致的桌椅和满屋子的书,不禁感叹道:“这林姑娘住的地方可真是文雅,怪不得人家都说这林姑娘是天上掉下来的仙女呢。不过这椅子坐起来可真不舒服,硬邦邦的,哪有咱村里的大板凳舒服呀。”
众人听了,又是一阵哄笑。
贾母也听说了刘姥姥的趣事,特意让人把刘姥姥请了过来,要和她一起说说话。
贾母见到刘姥姥,笑着说:“哎呦,这就是那刘姥姥呀,听说是个有趣的人,快过来坐,和我说说你们乡下的事儿。”
刘姥姥忙走上前,坐在贾母旁边,打开了话匣子,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乡下的生活。
她讲起了农忙时节的辛苦劳作,讲起了村里的红白喜事,讲起了那些奇奇怪奇的民间传说,把贾母和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她讲到村里有个懒汉,整天啥活也不干,就知道躺在家里睡大觉。有一天,他家的母鸡下了个蛋,那懒汉高兴得不得了,想着等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变成大鸡,大鸡再下蛋,这样就能发大财了。可没想到,第二天那蛋就被老鼠偷吃了,懒汉气得大哭一场,从此更加消沉了。
贾母和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贾母笑着说:“哎呦,这乡下的生活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虽说不如咱们这儿富贵,可也透着一股质朴的劲儿。”
刘姥姥在府里住了几日,便要回去了。临走时,王熙凤又给了她一些银子和衣物,说是让她回去好好过日子。
刘姥姥感激涕零,又给众人磕了头,这才带着板儿离开了荣国府。
此后,刘姥姥的生活依旧平淡而朴实,但她在荣国府的这两段经历,却成了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回忆。
她常常和村里的人说起在荣国府里看到的那些繁华景象,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子们,以及自已在府里的那些趣事,惹得村民们都觉得羡慕不已。
而在荣国府这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府里的繁华背后,渐渐显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贾府作为世家大族,在这王朝的中后期,其家族命运与朝廷局势紧密相连。
在朝堂之上,贾府曾倚仗着与几位重臣的关系,在诸多事务上享有特权。比如,在一些赋税的征收上,贾府的田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这使得贾府在经济上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维持其奢华的生活。
然而,随着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与贾府交好的几位重臣或被贬谪,或失势,贾府在朝堂上的靠山逐渐不稳。
同时,贾府内部的管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在经济方面,贾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田庄租赋、生意经营以及一些朝廷的赏赐等。
但近年来,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贾府的田庄收成不佳,租户们交不上足额的租子。
而且,贾府的生意经营也不善,负责管理生意的家人们或因能力不足,或因中饱私囊,导致许多生意亏损。
在人员管理上,贾府里主子众多,等级森严,下人们更是数量庞大。主子们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讲究排场,各种宴会、节庆不断,开支庞大。
下人们也趁机中饱私囊,采购环节存在严重的、明显的贪污浪费现象。
就拿厨房来说,采购食材的婆子们常常虚报价格,将差价据为已有,导致厨房成本居高不下,而饭菜质量却未必能得到保障。
在家族事务的决策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以贾府的几位长辈为例,贾母年事已高,虽在府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精力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听凭下面的人汇报情况。
而贾赦、贾政等叔伯辈,各自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利益诉求,在一些重大事务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使得贾府在应对一些问题时往往决策迟缓,错失良机。
此外,贾府还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王熙凤利用权势拆散有情人等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影响,被一些人指责为不道德之举,这也使得贾府的声誉受损。
随着这些问题的积累,贾府的经济状况日益紧张,家族的凝聚力也逐渐下降。
后来,贾府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
先是贾府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起因是贾府的一位亲戚在朝廷上与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而贾府因与之关系密切,被牵连其中。
虽然贾府最终得以脱身,但也元气大伤,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去疏通关系,许多珍贵的财物也因此变卖。
接着,又因一些行业内的动荡影响到了贾府的生意经营。比如,当时纺织业是贾府生意的重要部分,可由于外地纺织工艺的改进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贾府的纺织作坊生产的织品质量和样式逐渐落后,销路受阻,收入大幅减少。
同时,运输行业也出现了问题,原本负责运送贾府货物的商队,因为沿途关卡增多,税费提高,运输成本剧增,导致很多货物积压,进一步加重了贾府的经济困境。
再后来,贾府内部又发生了一些人事纷争。贾赦为了谋取更多的财产,打起了贾母身边丫鬟鸳鸯的主意,想让她做自已的妾室。这一行为引起了贾母的不满,府内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鸳鸯坚决不从,还在府里大闹了一场,引得下人们纷纷议论。
贾赦见鸳鸯不从,便对她说道:“鸳鸯,你这丫头片子,跟着我有什么不好?我能给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何必如此固执呢?”
鸳鸯气得满脸通红,回道:“大老爷,我虽是个丫鬟,但也有自已的骨气,我可不愿意做这等没廉耻的事,您就别再打我的主意了!”
贾赦仍不死心,又说:“哼,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这府里的事,还不是我说了算,你好好想想吧!”
鸳鸯则大声回应:“我想好了,就是死,我也不会从了您的!”
而贾政这边,因为宝玉的学业和前途问题,与王夫人也时有争执。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贾府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为了节省开支,贾府开始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比如减少了一些节庆的规模,降低了下人的月钱等。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下人的不满,府内怨言四起。
下人们私下里也议论纷纷。
一个小丫鬟抱怨道:“这府里现在是怎么了?节庆都办得没以前热闹了,月钱也少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另一个婆子也附和道:“就是就是,以前可从没这样过,现在倒好,连咱们这些做下人的都跟着受苦了。”
再后来,贾府遭遇了抄家等厄运接踵而至。府里的人纷纷散去,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当刘姥姥听说了荣国府的变故后,心中十分难过。她想起了自已在府里受到的那些恩情和照顾,也想起了那些曾经和她一起说笑的主子们。
刘姥姥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她带着家里仅有的一些积蓄,再次踏上了前往荣国府的路。
此时的荣国府,早已不是当年那副繁华的模样。大门紧闭,门口冷冷清清,往日的威严荡然无存。
刘姥姥敲了敲门,等了许久,才有一个老仆打开了门。
刘姥姥走进府里,看到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庭院里杂草丛生,房屋的门窗大多破损,那些曾经精美的家具也被搬得七零八落。
刘姥姥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王熙凤。此时的王熙凤,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她躺在一张破旧的床上,面容憔悴,身体虚弱。
刘姥姥看到王熙凤这个样子,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她走到王熙凤身边,握住她的手,说道:“姑奶奶,我来晚了呀,您这是怎么了?”
王熙凤睁开眼睛,看到是刘姥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露出一丝苦笑,说道:“刘姥姥,你怎么来了?这府里如今都成这样了,你来也没用了。”
刘姥姥擦了眼泪,说道:“姑奶奶,您可别这么说呀。我虽没什么大本事,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呐。您且放宽心,把身子养好了才是要紧的。”
王熙凤微微摇了摇头,眼中满是疲惫与绝望,轻声道:“刘姥姥,我这病怕是好不了咯,如今只挂念着巧姐儿,她年纪尚小,这府里一败落,她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说着,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刘姥姥紧紧握住王熙凤的手,安慰道:“姑奶奶,您莫要太过伤心。巧姐儿那孩子乖巧伶俐,又是个有福相的,定能逢凶化吉。您就把她交给我吧,我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会护着她周全的。”
王熙凤听了刘姥姥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她挣扎着想要起身,刘姥姥赶忙上前扶住她。
王熙凤哽咽着说:“刘姥姥,若真能如此,我便是死也安心了。巧姐儿自小在这府里养尊处优,没吃过什么苦头,我只盼她能平平安安地长大,找个好人家……”
刘姥姥连连点头,说道:“姑奶奶放心,我回去就着手安排。咱乡下虽比不上这府里的富贵,但胜在民风淳朴,我定会给巧姐儿寻个靠谱的去处。”
正说着,平儿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刘姥姥,眼中露出一丝惊喜,忙上前见礼。
刘姥姥关切地问道:“平儿姑娘,你这一向可好?唉,看到府里如今这副模样,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呀。”
平儿眼眶泛红,说道:“刘姥姥,我还好,只是看着府里这样,心里难受得紧。多亏您还能来瞧瞧我们,这份情谊,真真是难得。”
刘姥姥拍了拍平儿的手,说道:“好孩子,你也是个有良心的。如今这世道艰难,咱们都得互相照应着点儿。对了,巧姐儿现在在哪儿呢?我想去看看她。”
平儿回道:“巧姐儿在后面房里呢,我这就带您去。”
刘姥姥跟着平儿来到后面房里,只见巧姐儿正坐在角落里,眼神中透着惊恐与迷茫,往日的活泼劲儿早已不见踪影。
刘姥姥心疼地走上前,蹲下身子,轻声唤道:“巧姐儿,好孩子,还认得我吗?我是刘姥姥呀。”
巧姐儿抬起头,看着刘姥姥,犹豫了一下,才小声说道:“刘姥姥,我记得您,您怎么来了?”
刘姥姥轻轻摸了摸巧姐儿的头,说道:“姥姥听说府里出了事,放心不下你们,就赶忙过来了。巧姐儿别怕,姥姥会保护你的。”
巧姐儿听了刘姥姥的话,眼中泛起泪花,一下子扑进刘姥姥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刘姥姥抱着巧姐儿,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护这孩子周全。
从荣国府出来后,刘姥姥一刻也不敢耽搁,回到村里便四处打听合适的人家。她逢人就说要给巧姐儿寻个好归宿,村里的人也都知道刘姥姥是个热心肠,纷纷帮着出主意。
终于,刘姥姥打听到邻村有户姓周的人家,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为人忠厚老实,家里的儿子也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刘姥姥觉得这户人家不错,便亲自上门去说合。
那周家人一听是刘姥姥介绍的,又知晓了巧姐儿的身世,心生怜悯,也愿意接纳巧姐儿。
刘姥姥满心欢喜,赶忙回荣国府去接巧姐儿。
可当她再次来到荣国府时,却发现府里更加破败不堪了。
原来,在她离开的这几日,又有一些地痞无赖听闻贾府败落,便时常来骚扰,抢了不少剩下的财物。
刘姥姥心急如焚,好不容易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巧姐儿和平儿。巧姐儿紧紧抱着平儿,吓得浑身发抖。
刘姥姥忙上前抱住她们,说道:“别怕,别怕,姥姥来了,这就带你们走。”
平儿感激地看着刘姥姥,说道:“刘姥姥,多亏了您呀,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刘姥姥带着巧姐儿和平儿匆匆离开了荣国府,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再出什么变故。
回到村里后,刘姥姥将巧姐儿安置在自已家中,像对待亲孙女一样悉心照料着。
巧姐儿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乡下的生活,但在刘姥姥的关爱下,渐渐也习惯了起来。
那周家人对巧姐儿也很好,时常送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过来,还让儿子过来帮忙做些农活,与巧姐儿相处得颇为融洽。
日子一天天过去,巧姐儿在乡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她跟着刘姥姥学会了许多农活,也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而刘姥姥看着巧姐儿一天天长大,心里满是欣慰。她常常感慨,这世间虽有诸多苦难,但只要人心存善念,总能在黑暗中寻得一丝温暖与希望。
就这样,刘姥姥用自已的质朴、善良和知恩图报,在这繁华又悲凉的世界里,续写了一段关于守护与希望的故事,为自已的人生,也为红楼世界的兴衰变迁,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温暖的句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