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唐睿宗:权力旋涡中的担当与谦让(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章节无错乱精修!
 

对外征战

在对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唐睿宗也积极推行对外征战,扩大唐朝的疆域。他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睿宗继承了唐太宗时期对西域的控制,在710年派遣将军安禄山和张巡领兵出击,攻克了突厥的贺兰山城和龟兹城,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随着突厥和吐蕃的分裂与衰落,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当时亚洲的强国之一。

在西南方向,睿宗加强了对南诏的控制,并发起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服行动,稳定了边疆局势。他还成功平定了吐蕃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外交方面

与此同时,唐睿宗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包括吐蕃、突厥和新罗等。在位期间,不仅通过有效的内部治理稳固了政权,还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和外交策略,扩大了唐朝的疆土和影响力,为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突厥的关系

711年1月30日,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求和亲。唐睿宗同意将宋王李成器的女儿封为金山公主,许配给默啜,并派遣鸿胪卿和逢尧出使突厥。默啜表示臣服,改穿唐人服饰,派其子杨我支及国相入朝迎亲。

然而,随着李隆基即位,这桩婚事最终取消。同年12月15日,睿宗皇帝册封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命其安抚西突厥治下的十姓部落。

与吐蕃的关系

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袭吐蕃北部边境。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要求唐朝割让河西九曲之地(位于今青海东南部)。睿宗皇帝采纳了杨矩的建议,将此地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赠予吐蕃。

与南蛮的关系

姚州蛮是南蛮的一支,主要聚居于剑南道西南的姚州(今云南姚安)。他们曾依附吐蕃,后又归附唐朝。710年,睿宗皇帝听从了监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议,在姚州修筑城池,设置州县官署,重征租税。李知古还计划铲除当地豪杰,掠夺其子女为奴婢,此举引发了蛮民的强烈不满。

蛮族酋长傍名引导吐蕃攻入姚州,残忍除掉了李知古,并将其祭天。此后,姚州通往内地的道路被切断,多年未能恢复通行。

这些外交举措反映了他在处理周边民族关系时的复杂挑战,既有成功的和解尝试,也有因政策不当引发的冲突和失败。

然而,唐睿宗即位后的第二年,他的进取精神便逐渐消退。任用了窦怀贞、崔湜等人为宰相,并恢复了之前被罢免的斜封官,从而导致朝政再度出现腐败和混乱,重现了唐中宗时期的景龙年间乱象。

此外,他还不顾大臣劝谏,征发数万民工,耗费巨资拆毁民居,为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修建道观。并且应太平公主的要求,恢复了昊陵和顺陵的陵号,还设置了陵官。这些举措显示了唐睿宗后期统治中的决策失误,以及太平公主对朝政的深刻影响。

对太平公主的信任

唐睿宗即位后,非常信任自已的妹妹太平公主,常与她商议朝廷大事,甚至达到了“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的程度。

每次宰相奏事,唐睿宗都会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商量过,然后再问是否与太子李隆基讨论过,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才做决定。当时,太平公主已然权倾朝野,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睿宗皇帝。

退位保全

睿宗在712年主动退位给儿子李隆基,自已成为太上皇。这一行为不仅避免了潜在的宫廷斗争,也为唐玄宗实施其雄心勃勃的政策方略提供了空间。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两次登基成为皇帝,并且三次主动让出皇位,在位时所做一切为唐朝后续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总的说来,虽然唐睿宗直接执政的时间非常有限,但他以智慧和谦逊的态度处理国家大事,特别是成功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对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于唐睿宗的几件轶事:

在历史上,太平公主试图利用彗星的出现来煽动唐睿宗对太子李隆基的猜忌。她通过术士向兄长进言,暗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意图是让唐睿宗相信李隆基有篡位之心。然而,睿宗却将此视为上天的指示,认为这是让他禅位给太子的征兆,以此来避免可能的灾难。

尽管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努力劝阻睿宗皇帝不要禅位,睿宗却回忆起过去曾建议中宗选择贤能的儿子继位以避祸的事例,并且表示自已不能在同样的情况下退缩。他坚持认为传位给李隆基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并希望借此转危为安。

当李隆基得知此事后,起初坚决拒绝接受禅位,但唐睿宗强调这是为了国家和家族的利益,并且认为李隆基接受禅位是尽孝道的表现。最终,在父亲的坚持下,李隆基接受了禅位,流着眼泪离开了宫殿。这段历史展现了一位皇帝如何通过禅位的方式来保护他的儿子和国家,同时也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

抱子而哭

在唐隆政变之前,李隆基并未将兵变计划告知父亲。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说:“此次行动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若成功,功劳归于相王;若失败,我们便以身殉国,不必连累相王。现在告诉他,无论他赞成与否,都会增加风险。”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迎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睿宗抱住儿子,流着泪说:“大唐社稷得以保全,全靠你的努力。”

这段故事也展现了李隆基的谨慎和责任感,以及政变成功之后父子间的深厚情感与感激之情。

屡受猜忌

武则天当政期间,李旦一直是李唐的政治象征,因此在中宗年间备受中宗和韦氏一党的猜忌。

景龙政变时,安乐公主与宰相宗楚客趁机诬陷唐睿宗与太平公主,称他们与李重俊同谋。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调查此案,他哭谏唐中宗:

“陛下富有四海,却容不下自已的弟弟和妹妹,难道要让人罗织罪名加以残害吗?相王昔日为皇嗣时,在武则天面前数日不食,请求将天下让于陛下,其高尚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怀疑他?”

最终,唐中宗还是接受了萧至忠的意见,停止了对弟弟妹妹的迫害。

中宗离世后辅政之争

唐中宗去世后,上官婉儿起草遗诏,原计划让韦皇后听政,并由睿宗辅政。然而,宗楚客对韦温表示:“相王辅政不合礼制,况且他与皇后是叔嫂关系,临朝时礼仪难处。”于是,二人率诸宰相上表,请韦皇后临朝摄政。尽管苏瑰反对,唐睿宗还是被剥夺了辅政的权利。

这些事件也反映了睿宗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地位,以及他在面对猜忌和权力争夺时的无奈与被动。

天子问道

睿宗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答道:

“所谓‘道’,在于不断减少欲望,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睿宗进一步询问:

“对于个人修行而言,无为是最高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司马承祯回答:

“治国与修身的道理相通,关键在于顺应自然,去除私心杂念,如此国家便能大治。”

唐睿宗对此深表赞同,称赞司马承祯如同古代教导黄帝的广成子一般智慧。这段对话体现了睿宗皇帝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与应用,以及他希望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来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历史评价

欧阳修:

1. 睿宗因儿子的功绩而在位时间不长,因此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

2. 从高祖以来,三位皇帝退位传子,唯有睿宗出于真诚敬畏天意而让位。

司马光:

1. 相王李旦宽厚恭谨,安详谦让,因此在武则天和韦皇后执政期间得以幸免于难。

2. 睿宗借鉴前朝祸乱,以功立嗣,展示了灵活应对局势的能力。

范祖禹:唐朝自高祖起兵灭隋后,短短几年内平定四方,太宗建立贞观之治,几乎媲美三代。然而,传至第三代便遭遇武氏篡位,国运中断二十余年。中宗、睿宗在位时间短暂,朝政混乱。直到明皇通过军事手段夺回政权,才重新恢复并开创了开元盛世,几乎再现贞观之治的辉煌。

乾隆帝:睿宗因为有明皇这样的儿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复辟之功,但父以子贵,明皇讨逆成功后,睿宗得以重返帝位。鉴于建成之乱的历史教训,睿宗以功立嫡,并最终传位给明皇,显示了他懂得权衡利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些评价总结了睿宗作为一位皇帝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