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 章 临危登基:唐肃宗面临的挑战(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的战争与繁忙的政务,唐肃宗的身体遭受重创。据史料记载,肃宗在位时疾病缠身,处理朝政时时常需要借助旁人之力。尽管唐肃宗身体欠佳,且当政时困难重重,他仍然竭力维系朝廷的正常运作,为唐朝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时任太子的肃宗重用宦官鱼朝恩和李辅国,致使宦官势力日益膨胀。他对张皇后宠爱有加,纵容其干预政事。762 年,肃宗因病无法理政。同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驾崩的噩耗传来,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当获悉张皇后企图谋害李辅国时,肃宗因为受惊过度,病情急转直下,最终于四月十八日在长安大明宫的长生殿与世长辞。

藩镇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重创,中央政府资源耗尽,国家实力锐减。借此契机,地方军事力量崛起,形成了强大的藩镇。这些藩镇仿若半独立小邦,致使王室权威式微。唐朝渐趋衰落,昔日辉煌不再。在这动荡时期,地方势力急速扩张,构筑区域性权力中心,对中央集权制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掌控逐渐丧失,这也是唐朝中央集权制度没落的标志,同时预示着一个更为分散的政治新秩序正在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深刻改变了唐朝政治版图,对中国后世历史更是影响深远。

与唐肃宗有关的几件逸事

政治沧桑

一个冬日的午后,李亨前往宫中拜见父亲玄宗。尽管尚未步入中年,但岁月已经在李亨的头上留下了痕迹:头发有些稀疏,鬓角夹杂着些许白发,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一些。看到儿子这般模样,久经政坛风云变幻的玄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玄宗对朝中的事务洞若观火,而身边的心腹高力士也时常向他汇报外界的情况。高力士不止一次地称赞太子李亨,说他为人仁慈孝顺,行事谨慎,总是能够顾全大局。

但唐玄宗明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太子李亨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压力,从未在奏折中表达过请求他这个父皇庇护的愿望,而是选择了以自已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既让玄宗感到一丝宽慰——他认为这样的儿子是可以承担起国家重任的;同时也让他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苦涩也有踌躇。

谨慎事父

李亨身为太子,行事极为谨慎,连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不放过。有一次,宫中尚食局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其中包括一只烤羊腿。玄宗让太子李亨来割羊腿享用。李亨接过任务后,手上沾满了油渍。他顺手拿起旁边的一块饼擦手,这一举动让玄宗略感不满,但并未当场发作。然而,李亨随后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擦完手后,并没有丢掉那块油腻的饼,而是若无其事地将饼拿起来,慢慢吃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玄宗不禁转怒为喜,对李亨说:“福气就应该这样珍惜。”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李亨不仅展现了对食物的珍惜,也进一步赢得了父皇的好感。

因子得宠

李亨长子李豫出生第三天,玄宗亲自来到东宫,赐给吴皇后一个金盆,并让她用这个金盆为李豫洗澡。当时吴皇后身体还很虚弱,而新生的李豫也显得有些瘦小。负责侍奉的老妇人担心玄宗不满意,一时惊慌失措,便抱来一个与李豫同日出生且健康婴儿给玄宗。玄宗一眼就看出不对劲,立刻生气地说:“这孩子不是我的孙子。”老妇人连忙叩头谢罪。玄宗严肃地对她说道:“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快把我的孙子抱来。”

老妇这才将李豫抱来给玄宗看。

看到真正的孙子,玄宗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他轻轻托起李豫,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气和好运将会远超他的父亲。”回到宫中后,唐玄宗高兴地对高力士说:“今天在东宫见到了三位未来的天子,真是令人欢喜!可以跟太子一起庆祝一番了。”

迎接佛舍利入宫

随着官军成功收复两京,肃宗李亨返回长安。他深信佛法的力量,在谈论到战胜敌人的原因时,表达了对佛祖庇护的深深感激。到了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肃宗不幸患病卧床,皇后为了祈求佛祖保佑,甚至刺血书写经文以表诚心。由于皇帝的病情未见好转,朝廷中的官员们在佛寺中斋戒供僧,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帮助。在此背景下,迎请法门寺地宫内的佛骨舍利成为了国家大事。肃宗下令派遣僧人法澄、宦官宗合礼和地方官员崔光远前往法门寺开启地宫,将佛舍利迎接到皇宫内进行供养,李亨本人也亲自参与了虔诚的礼拜仪式。佛舍利在皇宫内被供奉了超过两个月后,又被送回法门寺安放。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肃宗赐下了精美的瑟瑟像一套、各种金银器具,并且将自已的头发与玉简及珍贵的瑟瑟珠串成一串,以及一件金襴袈裟和沉香、檀香等共计300两的香料一同供入地宫,以此来彰显他对佛法的崇敬之心和对健康的祈愿。

历史评价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充满了起伏波折。出生时就险些遭遇不测,幼年和少年时期又目睹了宫廷内的纷争与权力斗争。成年后,唐肃宗见证了大唐帝国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动荡局势,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领导才能的机会。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肃宗主要专注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军事行动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并消灭叛军;二是处理与退位后的太上皇唐玄宗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南北两地的政治稳定。尽管他努力奋斗,但最终未能彻底平定叛乱,壮志未酬。总的来说,唐肃宗是一位在乱世中即位的皇帝。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遗产,在致力于平息叛乱的同时,也试图解决政治和经济体系中的问题,为王朝的未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唐肃宗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平叛中,因此对后宫和宦官势力的扩张未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从而给安史之乱后的国家重建带来了隐患。

胡寅对唐肃宗的评价:

① 日食是一种重大的天象变化,而日全食则更为罕见和重要。唐肃宗起初心志清明,立志平定祸乱,并没有沉迷于酒色的记录。然而,天象却显示了如此严重的警示,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莫过于孝顺父母、无欲无求以及能够明辨君子与小人。可惜的是,唐肃宗在危机中夺取皇位,未能尽孝道;宠爱张良娣,导致家庭内部的混乱;任用李辅国,最终害死了自已的贤能儿子,让李泌感到不安而离去,导致正直的人远离,奸佞之人得势。因此,他的功业未能完成,父子关系破裂,自身也未能善终。这三点正是上天给人的警示,丝毫没有夸大。

② 肃宗在位八年,自从李泌离开后,朝廷的命令几乎都出自李辅国之手,皇帝自已做出决定的事情只占十分之一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肃宗虽然对李辅国的行为不满,但无法将其除去。他知道皇后张氏专权,但也无可奈何。他像被宦官和强势的女人控制一样,处于困境之中,最终因惊吓于乱兵而亡。由于受制于两位大宦官且从一开始就未能纠正这种情况,说他是唐朝复兴的关键人物,真的能与夏朝的少康、周朝的宣王或是汉朝的光武帝相提并论吗?

爱新觉罗·弘历的评价:

他引用孟子的话:“德慧术智存乎疢疾”,意指美德与智慧常在困境中孕育。唐肃宗为太子时,身处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权谋之中,本当借此磨练心志。然而,即位后,他未能摆脱宦官和妃嫔的纷争,重蹈覆辙,既未能保护自已的儿子,也未能妥善处理与父亲玄宗的关系。这让人不禁质疑,是否如古人所说,“下愚不移”,即便历经困苦,也无法改变其本质上的不足。

《新唐书》:

在天宝之乱时,大叛乱突然爆发,皇帝被迫逃离京城。这时,肃宗作为皇太子负责指挥军队讨伐叛军,确实履行了他的职责。但相比之下,僖宗时期,唐朝的威望和德政仍然深入人心,国家制度尚未崩溃。僖宗在四川避难时,各地的将领联合起来,成功击败了黄巢,恢复了京城。由此可见,即使肃宗不即位为帝,也有可能平定叛乱。

《旧唐书》:

王莽篡位时,百姓仍怀念汉朝的恩德。同样地,唐宣宗继承了前六位圣君留下的基业,并因人民愿意支持而得以号令北方,短时间内集结了大量的兵力;随后进军西部辅助地区,一个月内就平定了关中和陇右地区。因此,两京再次被收复,祖庙也重新供奉上了祭品。看到肃宗前往四川迎接上皇玄宗,在望贤宫表达敬意和庆祝,父子二人都非常感动,路过的行人都为之流泪。这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道故事,如周文王对待父亲的恭敬和曾参、孝已的孝行。然而,面对未完全消除的威胁,应该优先考虑恢复国家的策略,而不是急于举行升平之礼。尽管如此,最终还是依靠大臣们的努力和将军们的忠诚,使得叛军首领安禄山最终在三川地区被击败,国家重见光明。与东周平王迁都洛阳相比,唐朝的英雄们表现得更加英勇;而与东晋元帝渡江相比,唐朝的行为则显得更加伟大。肃宗不仅迎回了亲人,还恢复了国家,真是令人赞叹!

唐代重臣张说曾经提到,他见过太宗皇帝的画像,画中的忠王李亨(后来的肃宗)英姿焕发,仪表非凡,非常像他的祖先,这是国家的福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