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后宫之中充满暗流涌动,宫廷内外,一干王室宗族也纷纷向秦王劝谏,希冀其能推迟立太子的时间。】
【这其中有的确实是在为秦王考虑周全,但也有一部分是在为自已预留后路。】
【要知道,秦国继承制度并不严格遵循传统的‘父终子继’,很多时候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
【譬如,秦穆公的父与兄两人,在近四十年间接连产生了六位君主!】
【其间,秦武公立弟而非立已之子,继位者为他二弟嬴嘉,即历史上所称的‘秦德公’。】
【秦德公去世后,则由其二弟秦宣公登基。】
【当秦宣公行将就木之时,他也同样将其位置禅让给了弟弟嬴载,也就是后世称呼的‘秦成公’。】
【直至秦成公立嗣时,尽管他自已有多达七名子孙,却仍然选择了传位给他第三个兄弟嬴任好,此人即是大名鼎鼎的‘秦穆公’。】
【从这段历史来看,即使某个王子有幸继承王位,并不代表同一时代的其他亲族成员就会从此失去机会。】
【可是,一旦秦王确立了继承人,除非发生重大变故,其他具备相同血统背景的人几乎可以断绝任何期望。】
【相较于上述复杂的情况,臣僚们则似乎更加公正无私。】
【他们普遍反对秦王嬴政此时急于选定太子,主要理由在于,候选者扶苏虽已显示出非凡的品质,但毕竟年纪尚小,缺乏必要的历练。】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假如扶苏不幸遭遇不幸而夭折,这种可能性在孩童中并不是稀奇的事,后果将无法估量。】
【对于一个仅五岁的普通贵族少年而言,其去世虽令人痛惜,然而处理得当即可大事化小。】
【但若是一名已被确定为太子的孩子英年早逝,整个国家都将因此蒙受重大冲击:国家不仅必须发布正式的讣告,全国范围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悼念活动。】
【这一切都将严重影响到国家运作的流畅性。】
【因此,大家认为等待个两年左右,等到扶苏长大成熟,自然风险更低,届时再议立太子一事也为时不晚。】
众多大秦文武百官目睹了天幕上展示的立太子 ,不禁点头又摇头。涉及到“秦王嬴政”的后宫和王室宗亲事务,他们作为臣子不便过多置喙。
然而,假设他们未曾见过天幕中展现的“公子扶苏”表现,仅凭天幕上的那些未察觉详情的大臣们的眼光来看,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他们也应建议“秦王嬴政”暂时不要过早确立太子。至少应该等公子扶苏年纪稍长一些再进行册封不迟。
但是在观看了天幕上的精彩画面之后,他们的想法与秦王嬴政一致——面对如此出色的大秦皇嗣,还有什么犹豫?谁能比天幕中的“公子扶苏”更加卓越?
秦国祖上冒烟才能迎来一位像公子扶苏这般杰出的人物,倘若出现更甚者,恐怕就要怀疑祖坟是否 了吧。至于“公子扶苏”年仅五岁的问题,则完全不在话下。黑甲卫士、随身御医、侍从宫人轮流不间断地守护,“公子扶苏”的安危有绝对保障;若在此防护下周仍遭不幸,那便只有怀疑老天是否不再眷顾这位天命之子了。
**【秦王嬴政阅毕那些劝阻尽早确立太子的奏折后冷笑一声,“诸位根本不懂寡人的长子扶苏到底多优秀!”】
【想要阻挡寡人立扶苏为太子,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自平定王弟长安君成蟜叛乱、处置太后与嫪毐之祸,以及放逐丞相吕不韦之后,秦王嬴政收回实权,独揽朝政大权于一身。
因此,尽管文武百官、后宫妃嫔和宗亲有所异议,也无法改变秦王的决定。恰在此时,赵、燕两国爆发战争,秦王嬴政借机以援燕为名派大将王翦分头夹击赵国。同时下令奉常筹备正式册封“公子扶苏”为太子的大典,并将典礼日期定在大胜赵军及诸将领凯旋犒赏之时。这一安排虽未明说,却清楚表明了秦王意在用军队胜利来纪念公子扶苏登上太子宝座。由此可见秦王对于长子扶苏的厚爱非同一般。当然,参与此次征战的将领也因此倍感压力,毕竟一旦不能取得辉煌战绩,不仅损害秦王嬴政颜面,更有损未来秦王的形象和威信。
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下,武成侯王翦陷入了深深的回忆,那是在十几年前他对赵国实施的包围战。深知天空中重现这场战役的那个人实际上代表的是另一种选择下的自已,王翦担忧,若那时的行动不尽如人意,必将损害两代秦王的形象。
深思熟虑一番,并再次确认当年围赵之战即使是闭着眼也能赢下之后,王翦内心终于释然了些许。只要那天上的那个“我”能够保持理智,凯旋归来庆祝长公子扶苏被立为太子应是顺理成章的事。
战争的发展大致符合他的预测。
— 不管这次远征带来的隐秘负担,但秦军依旧进展顺利,相继夺取了赵地的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多个城镇,整个漳水区域均收入秦的版图之下。
- 至秦王政的第十一个年头,秦军再度伐赵,并且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 随后,所有在此次征战中有功之人皆受到了赏赐。
- 秦王政随之宣示:立嫡长子扶苏为太子!
对于这项任命,朝廷的臣工们早已有所预感。
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好奇这位长公子何德何能让他们的王,在位高眼大的状态下依然如此迅速地定下了太子的位置。
因之前长公子年幼,多半时间是在内宫度过的,
除了曾负责指导太子登位礼节的老礼官与他有过接触外,
其余的大臣们大多未曾有幸亲睹长公子之容貌。
然而,那位直接接触过长公子的老礼官却完全能够体会到王为何会选定扶苏的原因。
撇开其他的方面不说,在学习仪式方面,长公子的表现让人称奇——教则能会,闻过不忘。
况且,虽然他只有五岁的年纪,但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温文尔雅的行为、以及稳重得体的气质让人刮目相看。
当老礼官在注视着长公子扶苏时,往往会有种时光倒流回到十余年前,见到当年年轻的秦王政之感。
甚或更准确地说,长公子扶苏就像是一个更为精进的小号秦王政!
进一步而言,或许是因为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导致,秦王的双眼中始终带着一股难以磨灭的冷冽与锋芒;
而长公子扶苏虽也传承了父亲的那种淡定沉着,但缺少那份冰冷,反倒是增添了一层温和而宏大的气质。
在个人感知上,老礼官认为目前的长公子扶苏比十数年前的年轻秦王政还要优秀许多。
因此,他完全支持并接受了长公子扶苏这个‘小型增强版’秦王政为储君的身份。
秦王政略微转过头来,凝视着他身边不远处站立着的老礼官,
老礼官则似乎正心不在焉地望向苍穹,继而低头环视四周,仿佛有意回避与秦王的目光交接。
不得不说,天幕上那个十多年前的“自已”对天幕中的扶苏和秦王嬴政的评判确实非常精准。然而,即便评论再准确,他也断不可能承认这些。
所谓“秦王嬴政”眼中隐含凶狠与阴鸷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毕竟自已年纪渐长,眼力早已不如当年,常常连人脸也看不清楚,更何况是分辨出眼中的微妙情绪。
【“宣,公子扶苏入殿!”礼官大声宣告。】
【在大殿外,五岁的公子扶苏面带平静,稳步走进了大殿。】
【他抬起头,迎接文臣武将的目光,无论是清峻严肃的面孔还是威严冷漠的眼神,都坦然以对。】
【在他的视线之下,所有官员随同引导的老奉常,一同步上王阶,来到秦王嬴政面前。】
【老奉常礼官主持之下,满朝文武与宗亲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秦王嬴政庄严地颁布:“从今天起,公子扶苏正式成为秦国的太子!”】
话音刚落,朝中文武和宗亲们恭敬地齐声道:“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并传出至殿外。
所有听到宣誓声的宫廷守卫也举戈庆祝。
看到这幕景象——天幕上的众人齐呼祝贺扶苏成为太子的场景,
即便是公子扶苏此时也不禁心生羡慕之情。
他是秦国的公子,而且是唯一获准上朝听政的长公子。
如果他没有梦想成为太子,那是自欺欺人。
然而,他尽管努力了这么长时间,仍未能实现自已的目标。甚至现在,他的听政地位都有些岌岌可危了。
相较之下,那个天幕中的扶苏在五岁就成为了太子,而他在二十岁时还在苦苦守护自已的身份。
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
其他的公子,如将闾、高、胡亥等人同样目睹了这一切,内心既艳羡又震动。
作为秦国的各位公子,在这太子之位尚未确定之时,又有谁会甘心不去争夺这宝座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AOS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