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沈金枝为妾这事儿,张氏辗转思虑了几日,左右还是没脸提。
正当她烦躁的时候,就听见院子里一阵闹嚷嚷的声音。
“这是怎么了,青天白日的,吵闹什么!”
大丫鬟春叶掀开厚重的云纹门帘,抬眼看见张氏黑着脸,话就捡着喜气的说:“老夫人,喜事儿呢!”
没等张氏开口询问,春叶就上前来扶着她往外而去:“世子爷好本事,眼见深秋了,竟然捉了双大雁回来。不仅是活的,还是一白一灰的颜色呢!
那些个小丫头们没见过世面,这不就你闹嚷嚷的跑去前边儿瞧热闹了。”
张氏一听是自已儿子出了风头,心里一下就畅快不少:“走走,咱们也去看看。”
她就说这几日儿子与那苏氏都不见人影,原来是打大雁去了。
满京城用灰鹅充作大雁求亲的不少,唯有她儿子次次都能弄来真大雁,怎能让她不得意。
很快,世子爷捉到一对大雁的消息就传进到了枫花院。
阿喜差点把手里的算盘砸了:“那大雁莫不是他养的不成,说捉就捉!”
莫奶娘扯住她手里的算盘顿了两下,又白了一眼她才松手,这丫头力气越发大了。
“那当真是用了心的。”沈金枝合上一本账册,又翻开另外一本:“旁的不说,就送大雁这古礼那个姑娘不爱?”
大雁难取,活的难,未受伤的更难。
现在少有人家还能拿大雁求亲,有心的遵从礼法的用鹅来替,大部分人家都省了这一步。
能为她捉一次,还能为苏清嫣再捉一对。所以,她是真心在夸赞薛少安。
莫奶娘把算盘放好,将一叠账本从沈金枝跟前挪开,黑着脸说道:“守这些古礼有什么用,无媒无聘就是苟合,礼节越多越让人笑话。”
沈金枝淡笑摇摇头:“无妨,奶娘与阿喜也莫要上心。西边各庄的管事应该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再在侯府等上十来日,万一送信的与他们岔开,没找着我找来侯府多生事端。”
莫奶娘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账本整齐放进一口大木箱里,然后上锁将钥匙挂在自已腰边。
阿喜呆坐了半晌,化悲愤为动力,一手翻侯府的公账,一手把算盘珠子拨弄的啪啪响。
沈金枝被她吵得哭笑不得,只得起身道:“你在家守门,嬷嬷与我去各铺子里走一圈吧,该交代的还是要交代清楚。”
沈金枝先去了武安侯府名下的五间铺子,两间布匹铺子,一间米粮铺子,两间胭脂水粉铺子。
刚接手的时候只有三间要死不活的布匹跟米粮铺子,她不仅盘活了,还开了后两家胭脂水粉铺子。卖的也不是高档货,都是沈家从西边儿进来的有地方特色的胭脂,所以非常得京城小门户家的女人们喜欢。
五家铺子各有掌柜,但沈金枝从武安侯府账房先生中,提拔了一位薛家旁支,名叫薛绍辉的中年人做管事。
薛绍辉文质彬彬,做事却极为有章法,此时见到沈金枝交给他一叠账本,心里顿时有些慌:“夫人这是为何?可是薛某有什么没做到的地方,您尽管责骂便是。”
沈金枝笑笑,带头进了一间水粉铺子。只见里面用了女子做伙计,满意的点点头。
“薛管事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做生意,都是极好的。”夸赞后,她指指薛绍辉手里的账本:“这些是五家铺子每月的进出账,你空闲了翻看翻看可有不对的地方。”
薛绍辉还想说什么,沈金枝却抬手阻止了他:“账目扎到这个月最后一日,到时候您得带着每间铺子的掌柜做好盘点,货物资金都得盘算清楚,然后等着我召见就好。”
说完,沈金枝并不给薛绍辉说话的机会,扭头就走。
走到门口,她叹了口气,又回头看向铺子里惴惴不安的三位女子伙计说道:“你们该怎么做事还是怎么做,府中的事儿与你们无关。”
薛绍辉看着沈金枝远去的背影,又想到近日来街上的传言,握紧了拳头。
夫人是天底下少有的能干女子,世子怎么能有了新人忘了旧人呢!他暗暗下定决心,若是侯府把生意交给姨娘来打理,那他立马辞了这份活计!
交代完侯府的铺子,沈金枝与莫娘娘慢慢的朝着沈家的铺子走去。深秋暖阳让人舒服,路边偶见黄叶飘落。三三两两的行人叫醒打瞌睡的摊主,买了便得一张笑脸,未买便得两声抱怨。
她上京整两年,最开始俩月边远程打理柳州的生意边备嫁,忙的不可开交。
成婚后不过一月,又开始筹备妹妹与光禄寺少卿吴家三公子的婚事。正是筹备妹妹婚事期间,她意外结识了尚书令家的大夫人江氏,这才有了薛少安去赈灾的差事。
而后就是打理铺子,为薛少安筹粮筹药,一直忙到两月前传来丈夫要带着闺蜜回家的那个夏日。。。。。。
见沈金枝像是陷入了回忆,莫奶娘心疼不已。她开口打断沈金枝:“小姐,前面就是岔路口了,咱们是先去水坊街的铺子,还是先去中正大街的铺子?”
沈金枝忽然被唤醒还有些恍惚,话语里带着些茫然:“这个月轮到哪家铺子的掌柜值月?”
“这个月是水坊街蜜饯铺子的周掌柜值月,咱们先去瞧瞧?他若不在铺子里,咱们就一家一家的看过去。”
沈金枝点头:“好。”
沈家在京城本无铺子,她的大本营在柳州,生意主要往西辐射,做的都是些杂粮蜜饯跟小的日常杂货生意。别看这些东西利薄,可她爹硬是将柳州往西沿途六州的生意都纳在了名下。
后沈金枝接管生意,就顺着她爹的路线继续往西推进,一直将生意铺到了西边边境处的西沙州才作罢。
这条商路比东南北都荒凉贫瘠,再加上沈家做的也是不起眼又麻烦的玩意,所以没人跟她为难。
而且她每年会主动花钱上供,各地方的强龙地头蛇也都乐得百姓也能买到其他地方时新的玩意儿,更加不会为难。
后来妹妹沈玉叶与光禄寺少卿吴家三公子定情,她为了妹妹无后顾之忧,一咬牙违背了父母不得在达官贵人聚集之地开铺子的遗训,在京城先开起了十二家铺子。
这十二家铺子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虽不大,卖的货物也不高档,但对于沈玉叶来说方便之极。
(http://www.220book.com/book/AOS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