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954 年,北汉的缔造者刘旻驾崩,
朝堂瞬间陷入一片死寂与慌乱。
次子刘承钧,
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醉心诗书的贵胄,
在辽国的册封下,
战战兢兢地接过皇位,
改名刘钧,
史称汉睿宗。
彼时的北汉,
立国未稳,
周遭强敌环伺,
说是在惊涛骇浪里行舟也不为过,
全靠着辽国的些许援助,
才勉强撑住局面。
刘钧一生勤勉,
虽顶着“儿皇帝”的憋屈名头,
对上辽国时不得不卑躬屈膝,
可对内却心怀百姓,
礼敬士大夫,
任用郭无为为相,
倒也让北汉有了几分安稳气。
只可惜,
天不假年,
968 年,
刘钧缠绵病榻,
自知大限将至,
环顾膝下,
亲生子嗣凋零,
无奈之下,
把外甥刘继恩收为养子,
托孤于郭无为等一众大臣,
满心期许他们能辅佐继恩,
稳住这摇摇欲坠的北汉江山。
刘继恩:仓促登基,朝不保夕
刘继恩打小就生活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边缘,
身为外甥,
看着舅舅刘钧在皇位上的诸多无奈与艰辛,
心里头五味杂陈。
陡然被推上皇位,
恰似懵懂羔羊闯入狼群,
全无半分底气。
登基大典上,
他身着龙袍,
身形却微微颤抖,
额头细密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
手中玉玺仿若有千斤重。
底下大臣们表面山呼万岁,
实则各怀鬼胎,
暗流涌动的朝堂氛围,
让刘继恩如坐针毡。
郭无为率先上前,
拱手道:“陛下,
如今四海未平,
北周、南唐虎视眈眈,
辽国那边也需小心周旋,
老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共商国策。”
这话看似赤诚,
实则暗藏机锋,
刘继恩哪能听不出来,
忙挤出一丝笑容:“郭相所言极是,
朕年幼识浅,
往后还得多仰仗您呐。”
可这安稳日子没过几天,
刘继恩便察觉到朝堂局势愈发失控。
郭无为把持朝政,
诸多政令不经他点头便推行下去,
自已这个皇帝仿若成了摆设。
夜里,
刘继恩在寝宫来回踱步,
对贴身太监嘟囔:“朕如今算什么?
傀儡罢了!
郭无为那老儿,
分明没把朕放在眼里。”
太监吓得跪地,
噤若寒蝉,
只一个劲儿劝陛下息怒。
刘继恩也想有所作为,
试图培植自已的势力。
他暗中拉拢几位武将,
许以高官厚禄,
想借此制衡郭无为。
一日朝会,
刘继恩鼓足勇气道:“朕听闻军中军备有所松懈,
几位将军可得上心,
即日起,
着手整军练武,
莫要懈怠。”
郭无为眼皮一抬,
冷哼一声:“陛下,
当下国库空虚,
哪来的钱粮供军队折腾?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几句话,
便把刘继恩的计划轻飘飘地否了,
朝堂上众人皆看向郭无为,
刘继恩满脸涨得通红,
却又无从反驳。
血腥夜变,权力的獠牙初露
终于,
矛盾彻底爆发。
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皇宫内静谧得有些诡异,
刘继恩批阅奏章至深夜,
刚准备歇下,
忽然听到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心头一紧,
还未及发问,
一群黑衣人便破门而入,
为首之人正是郭无为的心腹。
刘继恩瞪大双眼,
怒喝道:“你们好大的胆子,
竟敢夜闯皇宫,
谋害朕,
就不怕遭报应吗?”
黑衣人却不为所动,
步步紧逼,
冷笑道:“陛下,
怪就怪您不识时务,
挡了郭相的路。”
刘继恩慌乱间四处找寻兵器,
却一无所获,
只能徒手与黑衣人搏斗。
一番挣扎后,
终究寡不敌众,
被利刃刺中要害,
瘫倒在地,
鲜血汩汩流出,
染红了龙袍。
他双眼圆睁,
满是不甘与愤恨,
气若游丝道:“郭无为……
你这奸贼……
必不得好死……”
话未说完,
便没了气息。
堂堂北汉皇帝,
在位仅六十余天,
就这般窝囊地死于非命,
成了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刘继元:狠辣上位,困兽犹斗
刘继元得知兄长刘继恩遇害,
心里“咯噔”一下,
瞬间明白,
这下轮到自已被推上风口浪尖了。
他与刘继恩虽是兄弟,
性格却截然不同。
刘继元自幼在宫廷摸爬滚打,
见惯了权谋算计,
骨子里透着股狠辣劲儿。
面对郭无为伸来的“橄榄枝”,
他表面感恩戴德,
实则暗暗戒备。
登基伊始,
刘继元大摆筵席,
宴请群臣,
席间举杯对郭无为道:“郭相,
先皇与皇兄皆对您倚着,
可无奈大势已去,
外部强敌环伺,
内部民生凋敝,
仅凭一腔狠劲,
难以扭转乾坤。
他的激进举措,
如强征赋税,
虽为战事考量,
却也失了民心,
加速了北汉的灭亡。
刘继钦、刘继文这等边缘人物,
折射出乱世之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凉。
他们或消极避世,
或有心无力,
在历史的洪流中微不足道,
却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怀揣梦想,
却被残酷现实碾碎。
而杨业,
无疑是这场北汉悲剧中的一抹亮色,
亦是忠义难全的典型。
他武艺高强、
赤胆忠心,
本想凭借一腔热血报效北汉,
却因君主昏聩、
局势所迫,
陷入两难抉择。
归降北宋后,
虽战功赫赫,
威名远扬,
内心却饱受煎熬,
背负着叛国骂名,
直至战死沙场,
也未能真正释怀。
(未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HXA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