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这位往后被尊为明德皇后的女子,
身负开国元勋之家的荣光与期许,
莲步轻移,踏入了赵家那仿若迷障般深似海的宫门,
就此开启一段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的人生,
诸多事迹在史官的笔下徐徐铺展,
化作宫人口中流传的秘辛,
供后人反复咂摸、回味。
家世初起:勋贵娇女
李家,那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元勋门第,
当年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振臂一呼掀起改朝换代的惊涛骇浪时,
李家当家人一马当先,领着族中儿郎冲锋陷阵,
于刀光剑影里舍生忘死;
谋士们则绞尽脑汁,在营帐中出谋划策,
为大宋的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功赫赫,威望斐然,
朝堂之上,但凡提及李家,众人皆要竖大拇指。
府里的长辈皆是从乱世中摸爬滚打过来的,
见过大世面,历经生死,眼光独到,手段高明。
自小对家中子女的教导严苛却不失温情,
诗书礼仪是每日必学的功课,
稍有懈怠,戒尺便要落到手心;
可逢年过节,又会悄悄备下新奇小物件,
藏在子女枕下,给他们惊喜。
李氏就在这般家风里浸润成长,
虽说琴棋书画比不上那些名动天下的才女,
技艺稍显逊色,
可为人处世那是通透豁达,拿捏得恰到好处。
平日里对待下人宽厚有礼,从不苛责打骂,
遇到邻里纠纷,三两句话便能劝得双方握手言和;
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的沉稳大气,
下人们背地里聚在一起,都忍不住念叨:
“咱家小姐,性子温润、心地善良,
模样也是一等一的标致,
往后定能寻个好归宿,享尽荣华。”
结缘皇家:好事多磨
彼时,赵光义还只是晋王,
原配符氏却因病离世,
王府仿若被乌云笼罩,上下一片哀伤。
符氏生前温婉贤淑,与赵光义琴瑟和鸣,
她这一走,赵光义仿若丢了魂,
处理政务时常走神,茶饭不思。
赵匡胤瞧在眼里,疼在心里,
决意给他再寻一门亲事,
挑来选去,相中了李家姑娘。
下聘当日,李家张灯结彩,
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绸似瀑布般挂满庭院,
随风轻舞,喜庆得晃人眼。
李氏躲在闺房,悄悄攥着帕子,
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双颊绯红,仿若熟透的,
眼眸里满是期许,
时不时凑近门缝,偷听外面动静。
丫鬟在一旁打趣:
“小姐,瞧您急的,往后有的是与晋王相处的时日呢。”
李氏嗔怪地瞥一眼丫鬟:
“就你话多。”
哪成想,聘礼刚落定,宫中突传噩耗——
太祖驾崩。
赵光义匆忙即位,
国丧当头,举国缟素,
百姓闭门默哀,街头巷尾一片死寂,
婚事自然得往后搁置。
这一耽搁,便是一两年。
李氏在闺中,每日对着窗外发呆,
看着庭院里的花开花落,
心中五味杂陈。
丫鬟急得直跺脚:
“小姐,这晋王何时来迎您啊,
可别误了您大好年华,
您这般花容月貌,可不能就这么干耗着。”
李氏轻嗔道:
“急什么,国事为重,咱且等着便是,
皇家的事,哪能由着咱们性子来。”
好容易盼到入宫的日子,
李氏一袭华服,
金线绣的凤凰栩栩如生,似要振翅高飞,
头戴珠翠,压得脖颈微微发酸,
端庄又羞涩。
赵光义掀起盖头,瞧见眼前美人,
眼中闪过一丝惊艳,轻声笑道:
“让姑娘久等了,这一路波折,苦了你。
往后这宫中,朕定不负你,保你余生安稳。”
李氏垂眸浅笑,嘴角梨涡轻现:
“陛下言重,妾身愿伴君左右,共担风雨,
为陛下分忧。”
宫闱日常:冷暖自知
起初,夫妻二人也算琴瑟和鸣。
晨起,天还蒙蒙亮,
李氏便悄悄起身,蹑手蹑脚走向厨房,
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太宗。
亲自为太宗熬上一碗莲子粥,
火候、用料皆是她细细琢磨过的,
熬得软糯香甜。
看着太宗大口喝下,
她打趣道:
“陛下,这粥可甜?莫不是政务繁忙,
食不知味了,连这粥的滋味都品不出来。”
太宗笑着刮刮她的鼻子:
“夫人亲手做的,自是甜到心坎里,
有夫人这份心意,朕这一天都干劲十足。”
夏日午后,烈日炎炎,
御花园里绿树成荫,池水中睡莲盛放。
二人于湖边亭中纳凉,
李氏靠在太宗肩头,手持轻罗小扇,
缓缓摇着,指着池里鸳鸯:
“陛下瞧,它们成双成对,煞是恩爱,
倒叫妾身想起初见陛下之时。”
太宗揽紧她,下巴轻抵她的头顶:
“有夫人在侧,朕的福气不遑多让,
往后岁岁年年,咱们也如这鸳鸯一样。”
逢年过节,李氏更是早早筹备宫宴,
事无巨细,从菜品挑选到宫殿布置,
皆亲力亲为,把各宫布置得热热闹闹,
张灯结彩,糕点、佳肴摆满桌。
太宗逢人便夸:
“皇后这份用心,旁人可比不了,
有她操持,这宫宴才像模像样。”
可日子久了,问题也冒了出来。
太宗子嗣众多,各宫妃嫔为了自家孩子
争风吃醋之事时有发生,暗流涌动。
今儿个这个妃嫔哭诉孩子被克扣月例,
明儿个那位又告状说遭人排挤。
偏生李氏多年只育有一子,还不幸夭折,
此后再无喜讯。
夜里,万籁俱静,
李氏独坐窗前,望着窗外清冷月色,
暗自垂泪,泪水浸湿了手帕。
太宗轻声宽慰:
“夫人莫要伤怀,朕的诸子,
往后便由你照拂,也是一样的。
你心地善良,朕信得过你。”
立后风波:暗流涌动
入宫多年,李氏迟迟未被立后,
一时间,宫中流言蜚语如同春日疯长的野草,
肆意蔓延。
有人说太宗属意宠妃孙贵妃,
那孙贵妃生得娇艳动人,能歌善舞,
常把太宗逗得开怀大笑,
太宗一心想扶她上位;
也有人讲,因李氏是太祖选定,
太宗心存芥蒂,
觉得像是被兄长硬塞来的,
少了几分自主选择的情分。
一日,太宗心烦意乱,
朝堂上老臣们为了新政吵得不可开交,
后宫立后之事也搅得他头疼。
李氏端茶上前,茶香袅袅,
轻声问:
“陛下近日似有心事,可是朝堂出了岔子?”
太宗皱眉,重重叹口气:
“朝堂后宫,诸事繁杂,
这立后一事,牵扯甚广,朕也头疼。
大臣们各执一词,朕实在难抉择。”
李氏眼眶微红,强忍着委屈:
“妾身但求陛下心安,名分之事,
妾身并不执着。
妾身入宫,本就是为陛下分忧,
伴陛下左右,有无皇后之名,并无大碍。”
太宗叹气,握住她的 hand,
掌心温热:
“夫人宽宏,朕心里有数,
你的好,朕都记着呢。”
折腾了几番,直至入宫第六年,
在一众老臣以祖宗规矩、后宫安稳为由的
苦劝下,李氏终被册立为皇后。
戴上凤冠那一刻,
凤冠沉甸甸的,压得脖颈发酸,
她眼眶含泪,心中五味杂陈,
既有多年夙愿得偿的欣慰,
又有这些年隐忍委屈的酸涩。
宫斗升级:明枪暗箭
立后之后,李氏并未迎来安稳日子,
宫斗反而愈发激烈。
孙贵妃那边自是不甘示弱,
时常在太宗面前扮柔弱,
哭诉皇后“威压后宫,让姐妹们日子艰难”。
一次御花园偶遇,
孙贵妃眼眶微红,盈盈下拜:
“皇后娘娘万安,臣妾近日身子不爽,
原想向娘娘讨个恩典,寻个太医瞧瞧,
却被下人挡了回来,说是娘娘有令,
各宫不得随意传唤太医,
莫不是嫌臣妾烦扰了娘娘?”
李氏心中一惊,知道这是孙贵妃故意找茬,
却仍镇定自若:
“妹妹说笑了,本宫何时下过这般命令?
定是下人传错了话,妹妹身子不适,
本宫即刻便差太医去你宫里。”
可转头,那太医就被孙贵妃收买,
回宫只说孙贵妃气虚体弱,需好生调养,
还隐晦暗示是皇后操持宫务劳累众人,
致妃嫔们都落下病根。
还有位张婕妤,
仗着娘家在朝堂有些势力,
暗中克扣皇后宫的月例物资,
绸缎成色次、香料分量少。
李氏的贴身宫女气不过,跑去理论,
回来时却衣衫褴褛,满脸泪痕:
“娘娘,那张婕妤泼辣得很,
不但不给,还命人打骂奴婢。”
李氏咬咬牙,压下怒火,只道:
“罢了,些许物资,本宫还不放在眼里,
莫要再生事端。”
逢年过节的宫宴,更是宫斗主战场。
众妃嫔精心打扮,明争暗斗。
有偷偷在他人座位上撒香粉,
让其出丑的;
有安排舞姬故意抢风头,
打压对手的。
李氏身为皇后,得维持场面,
还得防着各种暗箭,
一场宴下来,心力交瘁。
皇子风波:偏爱藏心
太宗长子赵元佐,
生性纯良,嫉恶如仇,
打小就怀揣一腔赤诚正义。
因叔父赵廷美被太宗打压一事,
气不过,直闯御书房申辩:
“父皇,皇叔无辜,这般处置,
恐失公允!皇叔战功赫赫,忠心耿耿,
怎能如此冤枉他!”
太宗怒拍桌案,茶杯震落摔碎:
“朝堂大事,岂能容你置喙!
你懂什么,退下!”
此后,赵元佐受刺激患病,
时而癫狂,披头散发,
在宫道上狂奔大喊,见人就念叨叔父的冤屈。
李氏心疼不已,常去探望,
带些吃食衣物,皆是赵元佐平日里爱吃爱穿的。
嘱咐下人:
“大皇子心性不坏,只是一时气闷,
受了刺激,你们仔细照料着,
稍有差池,唯你们是问。”
旁人提醒:
“皇后娘娘,您这般偏爱大皇子,
怕是惹人闲话,毕竟各宫都盯着呢,
您还需一碗水端平。”
李氏蹙眉,语气冷了几分:
“都是陛下的孩子,何来偏爱?
我不过尽些本领,见不得孩子受苦罢了。”
权力变局:拥立之谋
太宗病重,
宫中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各宫妃嫔惶惶不安,
内侍宫女们走路都放轻脚步,
大气不敢出。
李皇后守在榻前,
满脸忧虑,眼眶深陷,
几日几夜未曾合眼,
亲自为太宗擦拭额头汗珠,
端水喂药。
此时,内侍王继恩悄然凑近,
声音压得极低:
“皇后娘娘,陛下这一病,
恐大限将至,依老奴看,
大皇子仁义,若扶他上位,
往后必善待娘娘,娘娘也有个依靠……”
李氏眼神一凛,目光锐利如刀:
“此事非同小可,容本宫思量。”
夜里,李氏辗转难眠,
床上被褥被翻得凌乱不堪。
她权衡利弊,脑海中天人交战。
她深知赵恒身为太子,
继位名正言顺,有一众大臣拥护;
可念及赵元佐这些年的遭遇,
被父皇误解打压,
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终究不忍。
待太宗驾崩,局势剑拔弩张。
王继恩四处串联,
拉拢朝臣,试图拥立赵元佐,
却被宰相吕端识破,及时阻拦,
将王继恩一举拿下。
赵恒顺利即位,
是为宋真宗。
朝堂上下皆揣测新皇会如何处置李皇后,
毕竟有拥立旧案在前。
真宗却在登基次日,
亲赴后宫,恭敬行礼,
姿态端正:
“母后在上,儿臣前来问安。”
李氏心中忐忑,声音略带颤抖:
“陛下,此前种种,望莫要怪罪。”
真宗微笑,眼神真诚:
“母后言重,您多年照拂朕兄弟,
恩重如山,儿臣铭记于心,
往后必以孝道侍您。”
晚年终章:德馨谢幕
往后数年,
真宗对李氏孝顺有加,
时常请安,风雨无阻。
每逢出游,必邀她同行,
安排最舒适的马车,沿途备好精致茶点;
生辰时,奇珍异宝堆满宫殿,
绫罗绸缎光彩夺目。
李氏身体却每况愈下,
先是夜里咳嗽不停,
咳得撕心裂肺,声声揪人的心;
后身形日渐消瘦,
脸颊凹陷,眼眶突出,精神萎靡。
真宗心急如焚,
广召名医,悬赏千金求良方,
亲自守在药炉前调剂药饵,
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母后,您定要好起来,
儿臣还想多尽些孝心,
带您看遍山河美景。”
李氏气息微弱,
抬手轻抚真宗脸颊,
手指干枯粗糙:
“陛下,莫要为我这把老骨头费神了,
你心怀天下,当好这皇帝,
便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那日,阳光黯淡,乌云蔽日,
宫中哭声骤起,
明德皇后李氏缓缓闭上双眼,
享年 45 岁。
出殡那日,
百姓自发沿街相送,
哭声震天,
皆念着她在宫中的仁慈宽厚。
(未完待续)
战诸侯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HXA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