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破晓征途
隆冬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实验室的玻璃窗上,何雨柱盯着检测报告上的农残数据,指尖不自觉地敲击着操作台。新落成的食品检测实验室里,液相色谱仪发出规律的嗡鸣,二十台检测设备正同时运转,对当天配送的六百余种食材进行全项检测。技术员小李抱着一摞文件匆匆跑来:"柱哥,送检的菠菜样本里检出微量氟虫腈,虽然低于国家标准,但......"
"立即召回所有同批次蔬菜。"何雨柱摘下乳胶手套,转身拨通农场负责人电话,"启动溯源系统,查清楚这批菠菜的灌溉水源和施肥记录。"他知道,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超标,都可能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当召回车辆冒着风雪出发时,他在员工群里发了条消息:"检测标准不是及格线,是我们必须超越的底线。"
这场风波尚未平息,娄晓娥带来的投资团队就抛出了新方案。"雨柱,我们计划在长三角建立中央厨房集群,采用智能分拣和AI配餐系统。"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三维模型展示着未来工厂的蓝图,"但这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升级。"何雨柱盯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流,想起在机械厂走访时,工人老张说的那句"要是能按口味定制饭菜就好了"。
深夜的办公室,何雨柱对着智能配餐系统的设计稿反复推敲。他调出上万条订餐数据,用红笔圈出高频词汇:"微辣""少盐""高纤维"。凌晨三点,他突然拨通程序员的电话:"能不能开发个小程序,让工人可以提前三天预订个性化餐食?每份订单生成专属营养报告,标明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
春节前夕,首套智能配餐系统在试点工厂上线。当工人老赵通过手机APP下单"低脂高蛋白套餐",系统自动匹配出鸡胸肉沙拉、糙米饭和清炒时蔬,还附带健身建议:"建议餐后搭配30分钟快走"。配送车上的智能保温箱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温度数据,一旦餐品温度低于标准,后台立即报警。
但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便利,还有新的矛盾。老厨师长王师傅找到何雨柱,围裙上沾着面粉:"小何,这机器切的肉丝粗细均匀是不假,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傻柱:这四合院我不当冤大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可没了手工的灵气,炒出来的菜都没魂儿了。"何雨柱陪着王师傅在操作间转了一圈,指着智能炒菜机说:"您看,这机器能精准控制油温火候,但最后出锅前的颠勺调味,还得靠您这双三十年的手。"
在技术与传统的平衡中,"柱哥膳食"的版图悄然扩张。当第五家中央厨房在杭州投产时,何雨柱收到了国际食品安全协会的邀请函。在日内瓦的论坛上,他展示了农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扫描食材包装上的二维码,不仅能看到种植过程的影像资料,连施肥的无人机飞行轨迹都清晰可查。台下的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这是农业4.0时代的中国方案。"
然而,成功总是伴随着嫉妒。某跨国餐饮集团突然发起专利诉讼,声称智能配餐系统侵犯其算法专利。何雨柱带着技术团队在律所奋战三个月,翻出开发过程中的全部代码记录和设计手稿。法庭上,他展示着系统里独有的"中国胃适配算法"——针对中国人体质设计的营养配比模型,与对方专利完全不同。当法官宣布胜诉时,他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实验室里贴着的"工人需求清单",最上面一行写着:"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盛夏的某个清晨,何雨柱站在农场的观景台上,看着无人机群掠过整齐的菜畦。手机震动,是省总工会发来的新任务:为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提供营养午餐。他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想起小时候跟着师傅去乡下支农的场景,那些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饭菜的眼神,至今难忘。
"晓娥,我们接下这个项目吧。"他拨通娄晓娥的电话,"在山区建小型中央厨房,用太阳能保温箱配送,还要开发适合孩子口味的营养餐谱。"电话那头传来轻笑:"我就知道你不会拒绝。"挂了电话,何雨柱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饭,让每份餐食都承载希望。"
暮色渐浓,农场的太阳能路灯依次亮起,宛如星河落在人间。何雨柱走在田埂上,听着蛙鸣虫唱,忽然明白:从西合院的小食堂到走向世界的餐饮品牌,变的是规模和技术,不变的是为普通人做好一顿饭的初心。未来或许还有无数挑战,但只要脚下的土地坚实,心中的灯火长明,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I2X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