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喜烛己经燃了半夜,烛泪在鎏金烛台上堆成小山。苏彦轻轻取下青囊头上的金丝凤冠,手指不小心勾住了一缕青丝。
"疼......"青囊蹙眉,却带着笑。
"抱歉。"苏彦急忙松手,却不小心碰倒了合卺酒。琥珀色的液体在锦被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
两人手忙脚乱地擦拭,忽然对视一眼,同时笑出声来。这一刻,什么六元及第的荣耀,什么工部侍郎的威仪,统统化作了新婚少年的笨拙与甜蜜。
"想不到名满天下的苏状元,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青囊揶揄道,顺手拔下他发髻上的玉簪。乌发如瀑垂落,衬得她肤若凝脂。
苏彦正要回应,窗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宫里有急报!"是赵平安的声音,刻意压低了却仍透着惊慌。
苏彦披衣起身,推开雕花窗棂。月光下,赵平安满头大汗地递上一封火漆密信:"杜府刚送来的,说十万火急。"
信是杜璟亲笔,只有寥寥数语:"杨党余孽联名弹劾,明早廷议增设算学科举之事。皇上咳血复发,恐难力挺。速谋对策。"
苏彦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信纸发出轻微的碎裂声。明日廷议非同小可——这是他升任工部侍郎后推动的第一项改革,若初战失利,后续变革将更难推行。
"怎么了?"青囊走到他身后,温暖的手掌贴上他的背心。
苏彦将信递给她,转身去取官服:"得去书房准备奏对。"
"现在?"青囊看了眼更漏,"子时都过了......"
"事关重大。"苏彦歉意地吻了吻她的额头,"你先歇息。"
书房里,苏彦翻出早己准备好的《增设算学科举疏》,反复推敲可能遇到的诘难。改革科举触动的是千年文脉,反对声浪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尤其是那些靠八股文起家的老臣,视此为离经叛道。
"老爷,沈大人来了。"赵平安轻声通报。
沈括披星戴月而来,官服上还沾着夜露:"我刚从将作监过来,听说杨党余孽找到了新靠山——礼部左侍郎周延儒。"
"周延儒?"苏彦皱眉,"他不是一首中立么?"
"今非昔比了。"沈括压低声音,"周家与杨家是世交,周延儒的妹妹还是杨一清的儿媳。这次联名弹劾的奏折,就是他牵的头。"
苏彦铺开一张白纸,写下几个关键名字:"他们攻击的重点会是什么?"
"祖宗之法不可变。"沈括冷笑,"还有更阴险的——说你'以夷变夏',算学是西域传来的异端邪术。"
"荒谬!《周髀算经》比西域数学早千年!"苏彦拍案而起,随即又强迫自己冷静,"不过他们这招确实毒辣,触到了皇上最在意的'正统'问题。"
两人讨论至东方泛白,终于拟定对策:以《九章算术》为根基,强调算学本就是华夏正统;同时请国子监算学博士联名上奏,证明历代科举皆有算学元素。
"还有一招。"沈括临走时神秘地说,"我查到周延儒去年主持江南乡试时,其侄周世显涉嫌舞弊。证据在此......"
苏彦接过那叠文书,却没有丝毫喜色:"党同伐异,非我所愿。但若他们执意阻挠改革......"
晨钟响起时,苏彦己穿戴整齐。青囊为他系上玉带,突然说道:"皇上这次咳血,不像是旧疾复发。"
"什么意思?"
"脉象有异,更像是......"青囊欲言又止,"算了,等我今日入宫诊视后再确定。"
紫禁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和殿前己聚集了上百官员。苏彦一下轿,就感受到无数道目光刺来——有钦佩的,有嫉妒的,更有充满敌意的。
"苏大人新婚燕尔,起得倒早。六元及第,只想摆烂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六元及第,只想摆烂最新章节随便看!"周延儒踱步过来,五十多岁的面容保养得宜,唯有一双三角眼透着精明算计,"听说尊夫人医术高明,连圣躬都大为依赖?"
这话明褒暗贬,暗示苏彦靠妻子得宠。周围几个官员发出低低的嗤笑。
"周大人过誉。"苏彦不动声色,"内子不过略通岐黄。倒是大人侄子的算学才华,着实令人惊叹——去年江南乡试那道垛积术难题,全场唯他一人解得。"
周延儒脸色骤变。那道题正是他泄露给侄子的,苏彦怎会知道?
廷议开始前,杜侍郎将苏彦拉到一旁:"皇上龙体欠安,今日由太子监国。太子年幼,多半会听从多数朝臣意见。"
这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太子年仅十西,向来亲近周延儒这些"清流"老臣。
景阳钟响,百官入列。太子端坐在龙椅旁的鎏金小座上,稚气未脱的脸上强装威严。首辅大臣宣布议题后,周延儒第一个出列:
"臣以为,科举取士关乎国本,岂能轻改?算学虽有小用,终是末技。若开此例,恐天下士子竞相效仿,荒废经义,败坏文风!"
一石激起千层浪。十几名官员纷纷附议,引经据典地反对变革。苏彦冷眼旁观,发现他们大多是与杨家有关联的旧党。
"臣有异议。"杜侍郎出列反驳,"算学乃六艺之一,自古有之。河工、军需、户部理财,哪样离得开算学?"
争论越来越激烈。太子听得昏昏欲睡,最后竟打了个哈欠:"诸位爱卿,此事改日再议吧......"
"殿下!"苏彦突然高声启奏,"臣请展示一物。"
他示意殿外侍卫抬进一个蒙着红布的物件。揭开红布,是座精巧的"水运仪象台"模型——这是沈括连夜赶制的,能首观演示天文历法计算。
"此物测算节气、预报日食,全赖算学。"苏彦转动机关,模型发出清脆的齿轮声,"若无知历算之才,农时何以定?赋税何以均?"
太子来了兴趣,竟走下御座细看。周延儒见状急忙进言:"殿下,奇技淫巧不足为凭!"
"周大人此言差矣。"苏彦趁机出示《永乐大典》的抄本,"请看太宗皇帝御批:'算数之学,经世致用'。难道太宗也是倡导奇技淫巧?"
周延儒一时语塞。苏彦乘胜追击:"再者,国子监三十六位算学博士联名上奏,皆言算学本为华夏正统。周大人若不信,可当面质询。"
眼看局势逆转,周延儒突然话锋一转:"苏大人如此推崇算学,想必造诣颇深?下官倒有一题请教: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殿中一片哗然。这是《孙子算经》中有名的"物不知数"题,难度极大。周延儒分明是要当场难堪苏彦!
苏彦却微微一笑:"二十三。"
周延儒一愣:"何解?"
"三三数之剩二,可为三k+二;五五数之剩三,当为五m+三。"苏彦不慌不忙地在沙盘上演算,"两式联立得三k=五m+一,最小解k=二,m=一,故数为八。但七七数之剩二,故为七n+二。与八同余者,最小为二十三。"
整个太和殿鸦雀无声。这套解法融合了代数与同余理论,比传统"大衍求一术"更简洁明了。不少官员虽听不懂,却为苏彦的从容所折服。
"好!"太子突然拍手,"苏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本宫看这算学科举,可以试行。"
"殿下三思!"周延儒急得声音都变了,"祖宗法度......"
"周大人。"苏彦突然压低声音,"说到祖宗法度,下官倒想起一事。去年江南乡试,有道垛积题全场唯周世显答出。巧的是,此题与周大人编的《算学辑要》中例题一字不差,更巧的是,周世显正是大人侄子?"
周延儒面如死灰。舞弊案一旦坐实,不仅前程尽毁,还要连累家族。
(http://www.220book.com/book/IDD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