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明有史以来最密集的人事调动及任命从南京发出,同时刊载在《大明皇家日报》上。
所有在南京的官员,被通知五天后于紫金城奉天殿上早朝,这也是崇祯到江南后的第一次早朝。
李默利用这五天时间考察了钢铁厂、兵械制造工坊、扬州的新兵训练营地。
在林丰的陪同下,李默参观了焦化车间、炼钢车间和生产机床的车间。
此时的钢铁厂,在林丰、苏锐与薄钰等人的努力下,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之中。
李默踏入钢铁厂,一股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丰和苏锐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围绕着各种钢材和新式器械,热烈地讨论着。
李默走近,林丰兴奋地迎上来,指着一旁摆放的不同钢材介绍道:“大人,您看,我们在钢材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说着,他拿起一块高碳钢,继续说道,“这高碳钢,含碳量低,硬度极高,不过脆性相对较大。我们打算用它来制造刺刀、枪管膛线以及弹簧,当然,弹簧还需后续热处理。”
苏锐接着指向另一块钢材,“这是坩埚钢,我们采用石墨黏土坩埚熔炼,杂质大幅减少,强度提升了三成。红衣大炮的炮管能用它来打造,只是还需要薄钰先生的机床进行精细加工。”
林丰又拿起一块渗碳锻铁,说道:“这种渗碳锻铁,经过表面渗碳处理,芯部保持韧性,外层硬度增强。铠甲铁叶、农具刃口用它来制造,既耐用成本又低。”
李默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这时,苏锐拿起一块特殊钢材,“还有这钨锰合金钢,按照大人的提示,我们添加了从江西赣南产出的钨矿,耐高温性显著提升,将来做钻头、切削工具这些薄钰先生机床的核心部件,就靠它了。”
李默看着这些钢材,满意地笑了笑,随后问道:“生产工艺上,可有进展?”
林丰眼睛一亮,说道:“大人,我们在生产上也有诸多革新。您瞧那边的水力锻锤,利用长江支流建造水轮,驱动着300斤的锻锤,效率比人力提高了十倍不止。”
李默顺着林丰手指的方向望去,巨大的水轮缓缓转动,锻锤有力地起落,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苏锐接着说:“还有焦炭炼铁,我们用徐州煤矿炼焦取代了木炭,通过林丰改良的耐火黏土配方,炉温能提升至1400℃。”
林丰补充道:“而且,苏锐还设计了个机械,用人力驱动就能轧制铁板,胸甲、火铳枪托都能靠它生产。”
李默听闻,心中大喜,拍了拍两人的肩膀,鼓励道:“你们做得很好,我会向陛下请旨赏赐你们,并将你们事迹登报流传。”
林丰和苏锐并不在意赏赐,但他们在乎自己的名声。
听到李默要登报宣传他们的事迹,二人马上跪下磕头:“谢大都督成全!”
李默赶紧将他们二人搀起,笑道:“你二人这是对我有意见啊,陛下己经废除跪礼啦。”
从钢铁厂出来,李默便首奔扬州城的兵械制造工坊。
李默见到薄钰时,他正专注地摆弄着一些新奇的机械,见李默到来,赶忙起身相迎。
薄钰兴奋地介绍起他的发明:“大人,您看这螺纹车床,脚踏驱动,青铜齿轮传动,灵感源自您描述的‘瓦特车床’,它可车削炮管膛线。以前手工钻膛,打造一门红衣大炮得三十日,现在有了它,三日就能完成,红衣大炮量产化指日可待。”
李默看着这台车床,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薄钰又指向一旁的水力镗床,“这水力镗床,利用水渠动力,我还发明了‘游标卡尺’来测量,镗刀精度能达到0.1毫米,火铳枪管的公差从3毫米缩至0.5毫米,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接着,薄钰带着李默走到一台齿轮铣床前,“这齿轮铣床,手动曲柄驱动,钨钢铣刀切割青铜齿轮,是您口述的‘分度头’概念给了我灵感,以后钟表、火炮瞄准器的精密零件都能生产。”
李默看着这些令人惊叹的发明,感慨道:“你们的努力和智慧,必将为大明带来新的生机。”
随后,薄钰介绍起与林丰、苏锐的跨时代合作成果:“大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汉阳造’火铳量产取得了巨大进展。我用机床加工枪管,林丰打造钢制击发机构,苏锐负责标准化木托,现在日产火铳从十支飙升至100支。还有农业方面,渗碳钢犁头搭配轧钢镰刀,江南垦荒效率翻倍,屯田军自给率超70%。海军方面,坩埚钢用于龙骨肋材……”
“什么!你是说造船用的龙骨?”李默惊讶的问道。
薄钰被李默一嗓子给吓住了:“是…啊,下官…说的是造船用…的龙骨。”
“太好了,我正发愁这事呢。造多大的船都行吗?”李默太兴奋了。
薄钰实事求是的说:“理论上是可以,但需要做实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官可不敢打包票!”
李默笑得合不拢嘴,拍着薄钰的肩膀:“好!好!好…南京的造船厂我去梳理一下,然后交给你,你挑选一些技术能手去南京船厂,给我做实验。”
“你现在是工部尚书了,只要负责传授、监督和选拔人才的工作就好了,不必再事事躬亲。”
薄钰有些不情愿的说道:“下官感谢陛下和大都督的青睐提拔,只是我怕自己做不好。”
李默哈哈大笑:“做不好吗?你不必妄自菲薄,我相信你,陛下也相信你。你只要大胆去做就好。”
李默压低声音:“陛下要下旨废除匠籍和军籍了,你还认为你做不好吗?”
“这…这是真的吗?”薄钰死死的顶着李默,不敢置信。
李默点头:“这事己经定下来了,工部以及大明的那些工匠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定会对你感恩戴德的,这是陛下对你领导工部工作的支持。”
薄钰朝南京方向作揖鞠躬,满眼泪光:“臣代大明所有工匠,叩谢陛下。薄钰定当不负皇恩!”
(http://www.220book.com/book/IME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