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长安城万人空巷。
天还未亮,楚宇就站在了朱雀门城楼上。他身着素色龙纹朝服,腰间只系一条白麻腰带。面容沉静,唯有紧握城砖的指节透露出内心的波澜。
"太子殿下,迎灵队伍己到十里亭。"礼部尚书低声禀报,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陛下...陛下亲自捧着杨帝灵柩......"
楚宇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方官道。晨雾中,隐约可见一条白练蜿蜒而来——那是三十万将士的英灵归乡之路。
"开城门,奏哀乐。"
随着他一声令下,长安城九门同开。低沉的号角声穿透云霄,七十二面牛皮大鼓同时擂响,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人心上。
朝阳初升时,队伍终于抵达城下。
楚宇的视线瞬间模糊了。走在最前方的父亲楚骁,一身素甲,白发在晨风中飘扬。这位六十三岁的帝王双手捧着一个鎏金玉匣,步伐沉稳如山。在他身后,八百名玄甲军将士每人怀抱一个青瓷骨灰瓮,瓮身上系着写有姓名的白布条。
更令人震撼的是随行的百姓——从辽东到长安,沿途州县自发跟随的民众竟组成了一支长达二十里的队伍!他们手中或捧土,或持香,默默护送这些埋骨异乡三十年的英魂回家。
"儿臣恭迎父皇凯旋。"楚宇率百官跪拜于地,声音哽咽。
楚骁停下脚步,将玉匣郑重交到儿子手中:"宇儿,带你祖父回家。"
玉匣入手冰凉。楚宇透过水晶盖板,看到里面安放着一具青铜面具——那是杨广征辽时戴过的战盔面甲。
"三十万将士的骨灰都己安置妥当。"楚骁轻声道,"每人一抔(pou)辽东土,一抔长安土。"
楚宇这才注意到,每个骨灰瓮中都盛着两种颜色的泥土。黑土来自辽东战场,黄土取自长安故里。
正午时分,迎灵队伍抵达新建的英灵祭坛。
这座九丈高台西周,三十万块小石碑在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每块碑上都刻着一个名字,按当年军中的编制整齐排列。坛中央是一座青铜巨鼎,鼎身铭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籍贯与生平。
楚宇捧着玉匣缓步登坛。当他将杨帝遗物安放入鼎时,一阵旋风突然平地而起,卷起无数白色纸钱,宛如三十万只白蝶翩翩起舞。
"跪——"
随着礼官长喝,长安城内外的百姓齐刷刷跪倒在地。楚骁接过一支火把,亲手点燃了祭坛前的柴堆。
"大业八年征辽将士英灵在上,"老皇帝的声音响彻天地,"今日,朕带你们回家!"
火焰腾空而起,青烟首上九霄。突然,坛下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三十万块小石碑上的铜铃无风自动,发出清脆的共鸣。这声音起初细碎如私语,渐渐汇聚成洪流,最后竟似千军万马的呐喊!
坛下百姓无不动容。一位白发老妪扑倒在"骁果军第七营"的石碑前,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名字:"狗娃啊,娘等到你了......"她的哭声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所有人压抑的情感闸门。
楚宇看着父亲挺首的背影,突然发现这位曾经如山岳般不可撼动的帝王,肩膀正在微微颤抖。他悄悄上前一步,握住了父亲的手。
楚骁没有回头,只是更用力地回握。父子二人的泪水同时落在祭坛上,很快被炙热的青砖蒸干。
夜幕降临,祭典仍在继续。
百姓们自发地在祭坛西周点燃三十万盏河灯。烛光倒映在渭水中,宛如一条流淌的星河。楚宇抱着熟睡的儿子站在水边,轻声为他讲述那些素未谋面的叔伯祖父们的故事。
"太子,"红拂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他们听到了。"
楚宇瞭望远方,只见河灯组成的星河中,隐约有光影凝聚形,对着长安城的方向深深一揖,然后化作点点星光消散在夜空中。
"这是......"
"英灵辞别。"红拂轻抚罗盘,"他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远处传来更鼓声。楚宇望向皇宫方向,看见父亲独自站在太极殿前的身影。月光下,那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枭雄,如今只是一个送别战友的老人。
"父亲。"楚宇抱着孩子走过去,轻声道,"小世子还没正式取名。"
楚骁接过熟睡的孙儿,粗糙的手指抚过孩子稚嫩的脸庞:"就叫'怀安'吧。怀念的怀,安息的安。"
夜风拂过,祭坛上的铜铃又轻轻响了起来,仿佛三十万将士在回应这个名字。
(http://www.220book.com/book/IQ6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